皮影戲的整體命運
李治: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了什么樣的錯誤?
賀蘭氏: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馬蹄踢翻了我的竹籃、你看這寬闊的道路直通藍天……
李治: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讓我的手不聽使喚,你蓬松的烏發漲滿了我的眼簾,看不見道路山川……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這段《采桑女》的皮影戲如此動人,單薄而絢麗的影人傳達出一種憂傷的氣氛,讓人深情向往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戲。回想之前電影《活著》中福貴用高亢的秦腔演繹皮影小人故事的時候,也曾讓人有過這樣的觸動。其實,皮影戲的起源與發展也是深情而感傷的,似乎那些薄薄的皮影身上就承載著幾多歷史興衰,幾多歡笑和淚水。
要說皮影藝術,大致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它有過鼎盛時期,那時皮影藝人代代傳承,在制作工藝和表演技法上都達到歷史的高峰。當時的官府和豪門,皆以延請名師刻制皮人、置辦全套精工影箱、私養專業影班為榮。特別在民間鄉下,各種皮影戲班也備受尊崇,逢年過節、嫁娶喬遷、喜慶豐收、添丁祝壽等各種喜事都少不了措臺唱影,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乃為尋常,各個戲班搭臺對擂也屢見不鮮。
但是,那時的絢爛和熱鬧其實已走到了華麗的末梢。清代后期,一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班子黑夜聚眾鬧事,開始禁演并逮捕藝人。隨之又經過諸多戰爭和十年浩劫,短短幾十年,皮影戲令人嘆惋地走向了消亡。像潮州的紙影戲,在上世紀中葉還被人們喜聞樂見,可現在卻空留下“紙影”的名字,陜西、甘肅、四川、河北、山東、遼寧等地的皮影戲,同樣以異乎尋常的速度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它如同敦煌文書一樣,大量皮影腳本散失、皮影道具流失境外,代代相傳的技藝幾近失傳。
上海本不是皮影戲的重鎮,但是以七寶為代表的江南皮影戲也曾盛極一時。如今,上海最后一個能設計、制作、表演皮影的老人——耄晝之年的七寶鎮璩墨熙老先生,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前就已經不表演皮影戲了,還一度成了一家工廠的看門人。
如今,檢點皮影戲一度輝煌的日子,怎不令人唏噓?
七寶皮影戲的前世今生
七寶皮影最初由毛耕漁在光緒六年(1880年)從浙東地區引進。隨后他在當地組成了“鴻緒堂皮影戲班”,使七寶皮影戲成為最早扎根、開花子上海本土的江南皮影藝術。百多年來,毛氏皮影戲班七代傳人輾轉獻藝于上海各縣鄉鎮,一邊吸納當地戲曲、美術、民間文學和方言特點,一邊結合城市時尚元素,貼合市民審美情趣,顯示出鮮明的海派個性,在江南地區獨樹一幟。
抗戰前夕,皮影戲班甚至登上了上海大世界的舞臺,連演三個多月,觀者如云,聲名鵲起。最鼎盛時期,上海地區共有27個皮影戲班??箲鸨l后,因戰亂影響,皮影戲班沉寂十余年。解放后、皮影戲一度復蘇,以七寶皮影戲班為班底,在1953年還成立了上海市民間皮影戲團,并為外國訪華團體作過公開表演。但隨著形勢發展,皮影戲所受限制越來越大,每次表演都需相關部門層層批準?!拔母铩逼陂g,很多珍貴的皮影戲劇本、道具、樂器等都被付之一炬,皮影戲幾乎受到滅頂之災。改革開放后,重創后的皮影戲在影視數碼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沖擊之下,其瀕危處境仍難扭轉。說到底,中國大多數的民間藝術形式本身與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那些非物質的、沒有現實價值的藝術隨著經濟發展、科技演進而逐漸陷入困境。七寶皮影的制作和表演,就是隨著時代無奈地呈現下坡之勢。
具體來說,從制作材料上看,清光緒年間留存下來的早期皮影都是用湖羊皮制作的。湖羊皮皮薄透明度高。十分適合雕鏤繪制與透光表演。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經濟困難,藝人們只得用紙板或牛毛氈替代羊皮。八十年代以后,為了節省和方便,還曾選擇用塑料片、鉛畫紙等作材料。現在七寶皮影藝術館使用的影人,基本都采用市面上比較容易找到的PVC板(如凈水桶外殼)等作原材料。雖然塑料有一定好處,比如透明度好、不容易蛀。但是,用“現代”的手段代替雋永的工藝,皮影戲的頹勢已然注定。
從繪制手法和使用顏料上看,今昔對比也令人嘆息。與北方皮影注重雕鏤相比,七寶皮影以繁復的彩繪為主。這在中國皮影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七寶皮影在造型上頗具江南風格,既有窗花剪紙之精妙,又有蘇杭刺繡之秀美。比如小旦頭上裝飾的排排“流蘇”,江南印花布特色的秀麗包帕,以及水鄉船娘的裝束都呈現溫婉的江南特色。早期的皮影多用圓轉自如的單線繪制,然后用礦物顏料平涂上色,色彩明麗、對比強烈且生動耐看。上色以后再用桐油刷于表面,以保持色彩鮮明持久。但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制作的影人,有些為了追求簡單便捷而采用AutoCAD等繪圖軟件繪制皮影人物,并使用丙烯和玻璃顏料,隨后剪裁、軋平后再添加描繪,最后用噴霧清漆來固色。這樣做,雖然符合現代審美特質,但缺少一種耐人尋味的火候和典雅蘊藉的氣質,很難經受歲月的推敲。
從曲調和表演方法來看,七寶皮影戲的曲調來源于昆劇、京劇、地方戲及本地山腔,然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一般唱詞由藝人自編外,大多遵照《賦札》,也有取自古人詩詞、演義小說、評彈及民間歌謠,大都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和綜合素質。表演時,操縱演員一般為上手和下手二人,上手為主演,下手協調配合。中場二人,在前場后坐,分別操二胡和笛子,兼吹嗩吶,后場一般四人,操中胡、三弦,阮、板鼓、小堂鼓、鑼、鈸等。司鼓者適時和以“咦”、“啊”、“咳”、“哎”等發聲呼應,主演者以助聲勢,其他演奏者也需用幫腔、拖音、答話等協調配合,并即興擔任臨時配角。每個角色都幾乎“手忙腳忙忙不停,口唱心唱唱不完”,這就需要很好的團隊合作和協調的默契。
但是,隨著皮影老藝人年事漸高與相繼過世,皮影往往后繼無人,像過去那樣行走四方、到處演出的純粹民間皮影劇團已經基本消亡,劇團多數已無真人演唱、即使演出也只能放錄音。璩老先生有四個兒子,但都沒有繼承皮影絕活。大兒子璩漢文自七八歲始學習簡單的皮影戲,但之后憑此技藝連謀生都成問題。后來又遇上“文革”,璩家其余三兄弟就更沒有機會學皮影戲。再后來,皮影戲的觀眾越來越少,四兄弟也另尋出路了,于是七寶的皮影戲幾乎斷丁香火。近年七寶老街重新開放時,曾建立過一個皮影陳列室,璩老先生還興沖;中地捐獻了一些皮影道具,但觀者寥寥。如此一來,曾在七寶、乃至上海都輝煌一時的上海皮影戲只有偶爾在屏幕里才能見到了。
皮影戲的生機再創
從南宋至清代,中國的皮影戲曾陸續傳播到南亞諸島,埃及、波斯、英、法、德等國家和地區,成為最早走出國門的戲曲藝術,也是世界上最早流傳的幕影藝術。至今,在泰國、印尼等地,還有傳承有序的皮影演出。甚至世界上很多國家還有專門的皮影研究的館藏重點。
中國皮影戲的幕影演出原理及其別出心裁的表演藝術手段,堪稱近代電影和現代美術片的鼻祖。法國人曾稱它為“電影的前驅”。在西方,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后來的卓別林等,都從中國皮影戲藝術里得到過靈感和啟發。同樣在西方,和皮影同屬傀儡戲的木偶戲有著類似的榮衰經歷,但西方人在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了卡通動畫片,并風靡世界。反觀國內,皮影戲的輝煌一去不返,傳承和保護也不盡人意,雖然皮影戲掙扎在困境中,但我們也可以利用各種現代表現手段喚起民眾對皮影的記憶和興趣,像影視劇《大明宮詞》、《活著》所做的那樣,更應該嘗試采用更多現代科技手段,客觀、真實地把一息尚有的民間原生態文藝形態留存記錄下來,比如可以嘗試把皮影藝術與傳統水墨、平面設計等相結合,甚至可以結合數碼藝術,通過現代的展覽、展示手段來提高皮影的影響力。
就皮影作品本身來說,由于其造型古樸典雅、工藝生動精湛極富民族氣息,國內外很多博物館、私人藏家都熱衷收藏中國皮影。尤其是在國際交往中,也常用中國皮影作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如建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就曾多次以皮影制品、皮影戲來饋贈、招待國內外來賓。我們有理由把這一民間手工技藝傳承光大,延續其國際魅力。
另外,發掘民間皮影藝人進行南北甚至國際技藝交流也勢在必行。我們可以皮影為紐帶,展開各種國際合作、交流、開發,并結合國外的藏品和演出方式、技巧,重新豐富和拯救國內的皮影戲。今年新落成的國內規模最大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已開始致力于這些方面的拯救了。比如用民間剪紙、皮影的效果來解讀傳統戲曲的程式,并開發觀眾互動游戲,增強對傳統美術和戲曲的興趣與領受力。一些日常的文化機構可以邀請民間藝術家坐鎮表演、交流,甚至讓皮影戲結合課本與教學,深入中小學課堂等。還可以聯合各地高校的研究力量,給瀕危的皮影藝術以一線生機。
《茶館》有句消極的臺詞:“死馬是醫不活的,活馬遲早是要死的?!钡?,皮影畢竟還活著,我們可以喚醒和延續它的生命。以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