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成:出生在梨園世家,從小就受到藝術(shù)熏陶,后又得益于諸多師長的教誨和指導,成為揚劇的領(lǐng)軍人物。他基本功扎實,唱腔圓潤,身段優(yōu)美,表演細膩,形神兼?zhèn)?,并且博學多才,善于吸取其他劇種所長,逐漸形成了自己昆亂不擋文武兼?zhèn)涞谋硌菟囆g(shù)風格,2004年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現(xiàn)擔任揚州市揚劇團團長。
翻開李政成的履歷表,簡直就像是一個戲劇演員中的“模范生”成長歷程——出生演藝世家,從小學藝是科班出身,而且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后進入院團,獲名師教導;他扮相俊朗、唱做俱佳,廣受觀眾歡迎并屢屢獲獎,為此,他有了一個恰如其分的稱號“揚劇王子”。不到四十而立之年,他又走上院團領(lǐng)導崗位……然而,履歷表上表現(xiàn)出的仿佛就是那突出海面的巖石,其實大海才真正是他人生延綿的歷程,他就如那遇風暴而激動的大海,恬靜時蘊藏能量,漲潮時奮起追逐、浪卷驚濤……
“武狀元”的文武之道
李政成進入揚州文化藝術(shù)學校學揚劇時,學的是武生,和其他十幾歲的男孩一樣,他對“舞刀弄槍”的課程非常喜歡,而且更令他高興的是,武功是他的主科。所以較其他同齡人不同的是,李政成學武不只是一時興趣,而是真正做到了勤奮和堅持。因此在老師心目中,“李政成是永遠不會偷懶的”。教他武打的老師曾對他說:“只要有天賦,嗓音遲早會唱出來的,但武功卻是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出來的,絲毫馬虎不得?!边@句話,讓李政成更堅定了藝業(yè)“以武為先”的觀念,理直氣壯地開始輕視“沒勁的文戲”。在七年的藝校生活中,李政成當了七年的“武狀元”,并用大大小小的傷痛“勛章”標注這份榮譽。
可是讓李政成沒想到的是,畢業(yè)后進了揚劇團,一貫成績優(yōu)異的“武狀元”卻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了用武之地。當時擺在李政成面前的殘酷現(xiàn)實是,揚劇團的戲大部分都是文戲,而他由于標榜自己善武,所以排文戲時,幾乎沒人會想到他。為此李政成第一次感到了偏科與通科、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苦澀的差距。原本認為“遲早會唱出來的嗓子”,只能在見不到舞臺燈光的角落里醞釀。可是由于少滋養(yǎng),少關(guān)愛,少機會,李政成的唱功基本是靠自己琢磨,也只能在家里練“私功”。揚劇團的冷板凳,他一坐就是8年。
1992年,無戲可唱的李政成選擇了停薪留職,離開了揚劇團。然而他接下來的工作卻大多和“唱”有關(guān)。他組過樂隊當歌手,并靠“唱”賺了錢,還收入頗豐。就當李政成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磨練自己的唱腔時,揚劇團的新團長找到了他。這位團長從小看著李政成長大,他看好李政成在揚劇上會有所發(fā)展,因此希望李政成能回去。
對揚劇舞臺,李政成還是心懷期許的,但面對在社會上演出的高收入與揚劇團微薄的演出津貼,能做出抉擇也很不容易??墒菫榱藢崿F(xiàn)曾經(jīng)深藏心底、看似無望的藝術(shù)理想,李政成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歸,他格外珍惜這次回歸。回到揚劇團后,他接到的第一個戲是文戲《貍貓換太子》,他主演“站定了表演”的陳琳。或許是上天的眷顧,或許是終于等到了歷練積累后的釋放,李政成第一次演文戲,憑借自己高亢清脆的嗓音與細膩的表演,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對此李政成說“是陳琳這個角色開始讓大家知道了李政成是能唱的,會唱的。”文戲不再是阻擋他揚劇生涯的軟肋,“能唱”的他終于扭轉(zhuǎn)了自己前途的劣勢。由此開始,他逐漸擔起大任主演了一系列大戲,越發(fā)用心磨練自己的唱功。2002年,他主演了《史可法》一劇,無論是表演上還是唱功上都“有了質(zhì)的飛躍”。翌年,他以此劇捧得了“梅花獎”。
拿到“梅花獎”后還有件喜事,就是他因此結(jié)識了戲曲名家裴艷玲,更有幸成為了裴艷玲的正式弟子。說起來兩人屬于不同劇種,但是“京昆梆子三下鍋,文武不擋”的裴艷玲卻看中了李政成身上文武全能、善于吸收其他戲曲能量的那股勁兒。裴艷玲還把為自己量身定做的、能體現(xiàn)文武和京昆梆子諸多藝術(shù)特色的《響九霄》本子交給了李政成?!皫煾祵ξ矣泻艽蟮钠谕??!崩钫烧f:“她對我說,我是她弟子中,唯一能夠傳下這部戲的?!蔽奈浼?zhèn)洌闪死钫沙晒β飞弦粋€堅實的腳印。
如此這般地,又是一個八年過去了。在這一個八年中,李政成不但收獲了獎項,年輕時的夢想也終于回歸軌道向著成功駛?cè)?;更重要的是,他在武打上付出的努力與唱腔終于相得益彰,慢慢令他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真正綻放出了他激蕩的人生樂章。
善事先利器
2006年,李政成擔任了揚州市揚劇團團長。從劇種帶頭人,變成了承擔全團生計的當家人,李政成自有一番雄心壯志。不過他心里其實一直很明白,揚劇所面臨的困難,首當其沖就是經(jīng)濟問題,因為在李政成上任前,團里演職員的工資只能拿到計劃工資的60%。所以李政成覺得,收入上的問題是揚劇團演職人員的后顧之憂,因此“我是下決心了,第一個任務就是一定要讓團里的人都過上體面的日子”。
為了能維持演出,李政成四處奔波,爭取企業(yè)家的支持,開拓演出市場。他很坦率地說“我在當?shù)赜幸欢ǖ闹?,雖然許多人也許不知道揚劇是什么劇,但是聽說過李政成這個演員。所以我就利用自己的社會關(guān)系,找有關(guān)領(lǐng)導解決問題,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團里人找補助。即使我在拉企業(yè)贊助時,也沒有想過要拿一分錢回扣。我要成為揚劇代表去推廣揚劇,希望大家能通過我了解揚劇,這才是我的目標?!崩钫蛇€說:“我當然希望能得到經(jīng)濟幫助,但關(guān)鍵是自己的東西要做好,自己做好了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這里李政成的“做好”指的就是揚劇自身的發(fā)展。由于戲曲演出市場有限,而演出成本卻不低,所以劇團創(chuàng)收一直處于困難狀態(tài)。
2005年,在李政成的提議下,揚劇團開始醞釀“周周演揚劇”。這項建議得到了總工會的幫助,演出場所定在工人文化宮,場租費很少。李政成回憶說“我們票價定在10元和15元,應該說是非常便宜了,真可謂是賠本賺吆喝。一開始看的人真的很少,甚至只能四處請人來看戲。但是我覺得這事一定要慢慢來的,只要你的戲好,自然會有人來看的?!彪m然起步艱難,但是“周周演”并沒有因此降低標準,而且常演常新,保證觀眾有新鮮感。果然如李政成所言,“周周演”慢慢在揚州打響了名號,觀眾也越來越多,后來競還出現(xiàn)了一票難求、觀眾站著看戲的景象。觀眾也由最初的老戲迷發(fā)展到后來慕名而來的年輕人。為此李政成得意地說“我把此事說給揚州以外的朋友聽,他們都不相信‘周周演’的票房能這么火爆,觀眾是排隊買票的,有時出票不一會兒就掛上了‘賣完’的牌子,而且還有南京、上海等地的揚劇迷們包車來看呢!”
“周周演”的成功,讓團里的演員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揚劇的影響力增強了。但是,“周周演”畢竟是一項半公益性質(zhì)的演出,靠“周周演”解決資金困難顯然不行,此外票房雖然火爆,但是工人文化宮狹小的演出場地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于是,李政成上書揚州市領(lǐng)導,希望能幫助解決演出場地。在揚州市領(lǐng)導的重視和李政成的堅持努力下,2007年,已閑置多年的揚州中日友好會館的使用權(quán)交給了揚州市揚劇團。有了場地,揚劇團連場租都可以省下了。更讓李政成感到驚喜和安慰的是,現(xiàn)在全團演職員都能全額拿到工資了。他形容自己心中一塊大石頭此時終于落地了:“現(xiàn)在揚劇在揚州發(fā)展良好,我還可以給手下的演職員發(fā)出獎金,年終獎也有了?!蓖瑫r,火爆的“周周演”還吸引了其他地方的揚劇團,如江蘇省揚劇團、儀征市揚劇團、高郵市揚劇團、江都市揚劇團,這四個揚劇團也都加盟了“周周演”,“這樣的陣容能讓戲迷們欣賞到更多流派、更多風格的揚劇,由‘五團’攜手將“周周看揚劇”打造成了本劇種的品牌。當然,揚州市揚劇團的演出還是最主要的,更不能放棄更新劇目這件事。
伴隨演出的常演常新,觀眾的欣賞習慣,特別是對揚劇文武戲的比例、移植劇目的接受程度也發(fā)生了變化。“我到上海來演出后就更有這種體會了,我發(fā)現(xiàn)上海觀眾對傳統(tǒng)揚劇劇目更認可,覺得越傳統(tǒng)越好,而揚州當?shù)氐挠^眾則是更喜歡看新戲。”李政成說。
為了“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戲臺搭好了,演職員的生存問題解決了,李政成又有了新的擔憂:“到2006年,揚劇專業(yè)停止招生已有10年,目前最晚一批進揚劇團的演員現(xiàn)在都已三十多歲了。人才斷檔、后繼無人已成不爭的事實。我曾為揚劇團提案過兩次,一次是場地問題,還有個就是招生問題,并且希望能由政府出面幫助解決學生的學習費用問題。”為此,李政成又開始了新一輪奔波。
令李政成欣慰的是,揚州市領(lǐng)導對他的建議非常重視,幾次約請李政成商談,研究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最后決定采用政府出資、學校教育、劇團參與的培養(yǎng)模式,即:由市政府承擔學員每年的上萬元學雜費;揚州文化藝術(shù)學校負責系統(tǒng)教學,并適當補助生活費和提供獎學金;揚州市揚劇團提供業(yè)務指導和幫助,學員畢業(yè)后揚州市揚劇團從中擇優(yōu)錄用。
2007年,經(jīng)過層層選拔的45名揚劇班學員投入到了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李政成把振興傳統(tǒng)戲劇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了這群學員身上,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年少時學戲過程中因偏科吃過虧的李政成,現(xiàn)在尤為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李政成眼里,揚劇的聲腔韻白就是其自身的傳統(tǒng)特色,是必須要堅持的而揚劇作為一種地方戲,缺乏的是京昆般規(guī)范的體系和基本功,尤其是在“做”和“打”上。他說:“裴艷玲老師的一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戲曲沒有門派之分,好的東西就要學。揚劇雖然有三百年歷史,但傳統(tǒng)劇目并不多,而且重文輕武,基礎(chǔ)就很不均衡,我學戲的時候常常去請教其他劇種的老師。所以,我希望這些學生不要落下這些基本功。比如說《雙下山》這個戲,揚劇本身就只有唱段,沒有設(shè)計過什么動作,于是我就去學京昆《雙下山》的動作,再加上揚劇的唱。還有像《夜奔》、《沉江》、《野豬林》等,揚劇中原本沒有,是被全盤移植過來的劇目?!倍爸苤苎荨备蔀檫@種“移植學習法的”契機和動因。李政成說:“周周演’劇目基本上是每個月必定要更新一次的,而且基本上做到更新大戲。揚劇現(xiàn)在常演的劇目是不夠的。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恢復了許多揚劇的老戲,還移植改編了其他劇種的劇目?!敝赃@樣做,李政成解釋說:“目的就是想通過地方特色與大劇種接軌的模式去更好地推廣揚劇,這就像寫書法要練楷書一樣,是一種基本規(guī)范,是學習其他本領(lǐng)的基礎(chǔ)。而觀眾中對京昆本來就認可,現(xiàn)在通過這種方式吸引他們來欣賞揚劇最有地域特色的聲腔韻白。”為了達到目的,李政成利用各種方式,從各地邀請名師好友前來教學,其中“梅花獎”得主就有4名。李政成認為藝術(shù)是相通的,他就是想讓學員們學到名家們的拿手戲,得到豐富的滋養(yǎng)。
海納百川,萬川歸之,才能不知何時止而不盈。經(jīng)過兩年半的學習、苦練,如今這些揚劇學員的成長速度非??欤F(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表演一些揚劇的傳統(tǒng)劇目了。說到這些成績,李政成感到非常自豪。對于為揚劇付出的努力,他卻講得很真誠而樸實:“往遠了說,我覺得我是一個劇種的帶頭人,還是當家人,有這個責任從劇種出發(fā)讓揚劇興旺發(fā)展。往近了說,我選擇了揚劇這門藝術(shù),當然也希望其他人能來喜歡它,愛護它,因為我不希望看到我是一個人。所以我有這個私心,希望揚劇能從小地方一點點走出來,好讓別人提到中國戲曲時、提到地方戲時,也能提到揚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