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歷元宵節,新版《釵釧記》在上海昆劇團的品牌項目“傳統·民俗”系列演出中與觀眾正式見面了。
《釵釧記》系昆曲傳統名劇,原來完整并保留在昆劇舞臺上常演的只有“相約”和“討釵”兩出折子戲。2001年我團著名編劇方家驥老師將《釵釧記》全劇重新改編。前半部將優秀折子戲“相約”、“講書”、“落園”、“討釵”進行整理,突出精華。后半部有“小審”、“賺釵”、“大審”幾折,來表現蕓香機智勇敢而又知錯改錯的優良品格。由此該劇有了新的立意,在一個完整的戲劇故事中保留了昆劇舞臺藝術的精華,使古老的昆曲遺產集合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2002年此版《釵釧記》由沈斌導演,在逸夫舞臺公演后,得到了有關專家和觀眾們的好評,劇本還獲得了曹禺劇本獎。
《釵釧記》由于是以花旦和小丑為主的行當稀缺劇目,2010年,在文化部的關心下,上昆決定對《釵》劇進行重新打造排演。唯獨不同的是這次擔任編劇、導演、舞美、燈光的都是一群年輕人。從這點可以看出上昆領導是非常有膽識有魄力的,敢于讓年輕人挑重擔。
我認為重排《釵》劇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可以把優秀的昆劇傳統劇目通過大戲的演出方式傳承保留下來,使之常演不衰。可以為一批優秀青年演員打造出適合自己的品牌劇目,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增加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可借此發揮青年創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釵》劇的創作排練,培養鍛煉青年創作團隊的集體主義精神,建立一支優秀的青年創作隊伍,使昆劇發展后繼有人。
在具體的排演過程中,我對劇本、表演、音樂、舞美、燈光等方面做了一些要求。
在劇本方面:劇本的大框架不動,我們仍然保持了方家驥老師的原創劇本的立意和風格,僅對個別場次進行重新梳理研究討論,突出矛盾使人物更加鮮明合理化。同時,深挖該劇的喜劇特點,在喜劇元素中尋找更深的思想內涵。把有些場次不明確的臺詞簡化提煉,利用插科打諢的方式融入現代語匯,如“富二代”、“精神食糧”、“法盲”、“隱私”等,力求和觀眾拉近距離,增強劇場演出效果。
在表演方面:運用分析歸路來塑造人物。借用各行當的表演特點完成人物刻畫,活用程式手段。要求演員真看、真聽、真感受,必須體現劇中每個人物鮮明的性格,注重節奏的快慢變化,做到松緊自如,恰到好處。強調突出演員表演的重要性,通過演員真實的表演來塑造角色人物,增強可看性。
在音樂方面:我要求必須保留成套的曲牌,這樣更能體現昆劇的韻味。個別地方,可根據劇情人物的需要在合理的原則下進行調整,達到出情動聽的目的。配器根據喜劇特點來寫,讓人覺得有輕松活潑的感覺。
在舞美方面:此次重排《釵》劇,舞美尤為重要,可說是重中之重。前年我赴日本進行文化交流觀看了他們的歌舞伎《花娘》,對我啟發很大,因此想法特別多。我希望能尋找到一種鮮明的樣式,在守舊中體現創新,能回歸昆劇本體的樣式感,要既保持現代劇場與古典紅氍毹相結合的演出方式,又要營造出古樸典雅適合昆劇演出的環境空間。并且,我希望能夠一景到底,一景多用,一景活用,在上下場門的第一道臺口,能出現一個空間點。經過幾番討論,最終我選擇了六塊移動景片來設立舞臺空間,六塊景片上的圖案我們最終從《明清木刻選》中精心挑選了跟《釵》劇很貼合的六幅完全不同的線描古版畫插圖,我用圍繞演員的舞臺調度來變化場景,使景和演員的表演有了呼應。六塊景片在不同場景下出現不同畫面變幻,加快了舞臺運動節奏,既有流動感也有環境性,使觀眾產生了更大的舞臺空間想象力。
在燈光方面:我主張以白光為主,適當運用色光來營造氣氛點綴情境。用造型定點光來揭示人物,簡練到位。并希望燈光配合好舞美的要求,尤其是對六塊景片的光亮處理,一定要鮮明,臺口兩處月洞門和燈籠要用光加以雕琢,讓燈光語匯為劇情人物服務。
《釵釧記》的排練過程是一個讓人痛并快樂的過程,牽頭工作落實后劇組便開始了緊張的排練。在排練過程中我和演員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挫折,幾起幾落,大家一度失望過、氣餒過,還差點要放棄。最后我們在四位老藝術家梁谷音、劉異龍、沈斌、徐藹云的鼎力扶持下,艱難地熬了過來,除了藝術上的“傳幫帶”,他們在藝品上也給了我們特殊的“傳幫帶”精神。尤其是繆斌老師的加盟,增添了我們的勝數。兩位主演倪泓、候哲以及配演吳雙、余彬、胡剛、孫敬華等都是我們“昆三班”的同學,與2002年版相比,他們更成熟,對角色的把握更到位。我特別喜歡《釵》劇的創作氛圍,大家發揮了昆劇團的一棵菜精神,互相交流,彼此給力,都沖著打造藝術精品而來,希望《釵》劇能夠成為我們“昆三班”的代表作。
《釵》劇落地后,我們先試著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了試演,通俗易懂的劇情、心領神會的幽默以及劇中所體現的現實關懷,引起了大學生們強烈的反響。在全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釵釧記》于2010年的12月3日在宛平劇院舉行內部公演,并接受文化部領導和相關專家的審核。當晚演出效果特別好,劇場一直充滿著笑聲和掌聲。主演倪泓更是一連謝了好幾次幕,觀眾們久久不愿散去,文化部領導和相關專家給予該劇很高的評價,希望《釵》劇能夠成為上海昆劇團的保留劇目,常演不衰。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胡錦芳甚至認為倪泓是當下最棒的昆劇花旦,希望多給她一些主演大戲的機會。著名編劇張烈高度認可侯哲的表演,認為侯哲是非常優秀的丑角演員,基本功扎實,唱念做表俱佳。今年2月17日《釵》劇在逸夫舞臺上演時,觀眾也非常喜歡,很多觀眾感到意猶未盡。每每看到此番場景,我的心里就有種無比的滿足感,同時我也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昆劇劇目風格的多樣性、解讀明清傳奇的典范性、寓教于樂的現實性、昆劇表演的傳承性等等,這些問題怎樣才能更好地結合昆劇舞臺實踐得到更完美的體現?
《釵釧記》雖然獲得了許多贊揚,但我知道劇中還有許多地方需要修改和提高,比如飾演皇甫老夫人的何燕萍以及飾演皇甫吟的胡維露都是“昆四班”的,平時演出少,這次在《釵》劇中她們雖然完成了任務,但在人物塑造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將和伙伴們會繼續努力,為更高的目標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