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老師晚年擔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委會主任。有關她在這一工作崗位上的作為、貢獻,讀者可能知之不多。由于當年我也是評委之一,與她接觸頻繁,對她這一方面的情況了解較多,所以愿意寫一點,與廣大讀者共饗。
1995年,首任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評委會主任佐臨先生逝世,袁雪芬老師受命繼任。上任的第一天,她就對眾評委和工作人員說:“我不是佐臨先生那樣的權威,也沒有他那樣的能力,可我會好好向他學習,和大家一道把這個獎項辦好。‘白玉蘭戲劇獎’是以市花白玉蘭命名的,是有深意的。我們要始終堅持把它辦得像白玉蘭花那樣潔白無瑕。”她不僅這樣說,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袁雪芬老師是一位謙虛謹慎、做事認真、以身作則的人。從第五屆開始,國內各省市、地區來上海參評“白玉蘭戲劇獎”的劇團越來越多,評委每年看戲至少有六七十場,這對每個評委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對年逾古稀的袁雪芬老師更是個巨大的負擔。可她遵守規定,場場出席,在“白玉蘭戲劇獎”辦公室有關評委看戲的記錄中,她是看戲最多的評委之一。由于我家離袁老師家很近,所以看戲前她常會打電話給我,約我在弄堂口碰頭。而我吃過晚飯下樓,出了大門,就總能看到她挎個小包早早地等在那里了,然后我們就擠公交車或者乘出租車前去。
袁雪芬老師每次看戲總是早早到場,劇場工作人員見她來了,總要打開貴賓室的門請她坐,可她總是婉拒說:“我在觀眾大廳里等蠻好,可以知道晚上會有多少人來看戲,有多少中老年觀眾,又有多少青年觀眾。”來看戲的觀眾中有不少人認識她,總要上前與她打招呼、交談,或是拉著她拍照,而她也是來者不拒,笑容滿面地和他們合影。
外地來滬參評的戲,因數量很多且水平參差不齊,上了年紀的人在看戲過程中常常會感到疲勞,容易打瞌睡。可袁雪芬老師總是精神飽滿,端端正正地坐著、聚精會神地看著、認認真真地聽著。十多年來,我從未見她看戲時有過倦容,也從未見過她打過一個哈欠,更別說打瞌睡了。有一回我問她“袁老師,看了這么多戲,你有沒有感到累過?我從來沒有看到你打過哈欠、瞌睡過。”袁老師笑了,說:“你不曉得,我這個人一進劇場就有一種興奮的感覺,不管看什么戲,對我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怎么會打瞌睡呢?打瞌睡是對劇團和演員勞動的極大不尊重!”就這樣十多年如一日,她場場如此,真是難得呀!
由于參評的戲多,時間拉得又長(每年1月1日開始到12月31日為止),辦公室就給每個評委發了個小本本,讓評委們看完戲能摘要記一下演員表演的情況,以免遺忘。袁老師接到小本本后說“這個辦法好,不過,我覺得還不夠,我建議應該每看十場戲,讓評委集中討論一下。”后來這個建議為“白玉蘭戲劇獎”辦公室所接受,而且一直堅持下來。那時每次討論都由袁雪芬老師主持,她總是讓大家暢所欲言,有不同意見就敞開爭論。記得有一次討論一個參評配角獎的演員表演,一位評委說“這個演員很會演戲,可以考慮得配角獎。”還有一些評委附議。袁老師聽了以后說“我發表一點看法,我承認那個演員很會演戲,但他有個毛病,就是老搶別人的戲,尤其是搶主角的戲,配角就是配角嘛,為啥要喧賓奪主?他的舞臺整體感不好,不管這個演員最后評上還是沒評上,他的這個毛病,我們得告訴他。這不僅是藝術上的問題,更是藝德的問題。”說得其他評委們口服、心服。另外在討論中,她還經常對戲劇界的一些風氣發表意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反對一些戲不問情由地搞“大制作”、“大樂隊”。她說:“用鈔票堆出來的戲,不一定是好戲,花鈔票少的戲不一定不是好戲。有些戲曲劇團也盲目跟‘風’,搞‘大制作’、‘大樂隊’,一些戲的演員連口都不開,你簡直不知道它是什么劇種,不少戲都成了‘一鍋湯’,這哪能行啊!”
當時“白玉蘭戲劇獎”共有15位評委,其中不少人是兼職的,晚上難免有事,不能到場看戲。袁老師就對辦公室的同志說:“如果哪位評委頭一天沒看成戲,那就挪到第二場、第三場去看,實在因為有事看不成,你們就把這戲的錄像帶或是碟片送給他,請他抽空看,不看人家的戲怎么評選人家?怎么做到公正?”后來這也就成了“白玉蘭戲劇獎”不成文的規定。說到“公正”,白玉蘭戲劇獎有五條評選標準:一、演員的基本功;二、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三、演員的創新程度;四、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舞臺整體感;五、演員受觀眾歡迎的程度。每次正式評選開始前,袁老師總要讓我宣讀這五條標準,然后要求每位評委認真對照,全面評價,做到公正,避免打感情分。
袁雪芬老師上任第一天所說的“要始終保持這個獎項要像白玉蘭那樣潔白無瑕”這句話,評委們都牢記在心,而袁雪芬老師也始終是這方面的表率,她經常說的“送禮不要,請客不到”已經成為評委們自我約束的“鐵律”。曾有一個參評演員向袁雪芬老師送金項鏈,被她嚴詞拒絕的事已經廣為人知,這里就不贅述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白玉蘭戲劇獎”還有一個規定,即任何評委看戲后,都不能到后臺與演員見面。袁雪芬老師為了保持獎項的純潔性,始終遵守這個規定。有不少劇團看到她在劇場看戲,總要想方設法拉她上臺,都被她一一婉拒。她總是說:“對不起,我們‘白玉蘭獎’有個規矩,評委們看戲后不能到后臺去,我不能壞了這個規矩,請你們諒解。”她的這些表現,使得“白玉蘭戲劇獎”威信大增,名聞遐邇。
袁雪芬老師也十分關心對青年演員的選拔與培養。白玉蘭獎中有一個“四個平等競爭”的規定,其中一條就是“著名演員與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平等競爭”。她認為這個規定很好,但是還不夠。她說:“著名演員總是比較成熟,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演員總是比較稚嫩,評選起來很難做到平等。我建議要專門設立一個新人主角獎和一個新人配角獎。”她的這個建議為組委會所接受,從第十四屆起就設立了這兩個獎項。到二十屆為止,已有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得獎,這對培養戲劇后備人才,推動我國戲劇事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袁雪芬老師先后獲得兩個終身成就獎,即: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在獲得前一個獎項時,袁雪芬老師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我從來沒有浪費過時間和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光陰有限,總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她給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概括而又生動的總結,給自己的一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如今袁雪芬老師走了,她留下遺囑,要將骨灰撒進黃浦江。
她將隨浦江水流進長江,再流進東海。那雪白的浪花將永遠與她作伴,那渾厚的波濤聲將永遠為她歌唱,它們將永遠守護著她那高尚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