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第2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晚會在上戲劇院隆重舉行,23朵名花各歸其主。揚州市揚劇團李政成憑借在揚劇《縣長與老板》中的出色表演奪得主角獎榜首,杜玉豐以在晉劇《富貴圖》中的精彩演繹獲得配角獎榜首。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為中央戲劇學院原院長、著名戲劇導演、戲劇教育家徐曉鐘頒發育人獎。
在領獎臺上,徐曉鐘發表了誠摯的獲獎感言:“每個做過老師或者學生的人都有體會,在一個學生背后站著的,絕不是一個老師,而是一批老師,他們用各自領域的經驗給予學生營養。所以這個獎與其說是給我個人,不如說是給所有戲劇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和鞭策。”
雪聲芬芳玉蘭榮長
2月19日,就在本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緊張評審階段,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白玉蘭”評委會主任袁雪芬逝世。在4月6日下午舉行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論壇上,袁雪芬的生前友好、合作者、學生一同追思緬懷了袁雪芬的藝術成就和文化貢獻。
袁派弟子方亞芬在發言中追憶了老師二十多年來對她“亦師亦母”的關懷和培養。演講過程中,她情難自禁,數度哽咽。曾與袁雪芬共事多年、年過九句的戲劇理論家劉厚生特地寄來書面發言,追思了與袁雪芬長達六十多年的友誼,特別提出,袁雪芬所堅持的“以話劇和昆曲作為兩個乳娘”的思路及其對越劇改革所產生的作用和意義,高度贊揚了當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人在向京昆這些大劇種和話劇、電影等外向性藝術學習過程中,對越劇進行開放型改革時所體現出的不畏艱難的性格和勇氣,并指出這種勇氣完全來自于她們對越劇事業的責任心和文化使命感。劉厚生稱袁雪芬為“一代中國戲曲偉人”。
1995年,袁雪芬繼黃佐臨之后成為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委會第二任主任,她把“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的座右銘帶到評獎工作中。評委會副主任周渝生回憶“袁先生經常對大家說,評獎就是要做到‘公正’二字,否則一錢不值。當全國各地戲劇獎項的純潔性遭到不少質疑時,‘白玉蘭’卻一直讓所有的人肅然起敬。”眾多評委表示,袁雪芬不僅保持了“白玉蘭”原有的成績和一貫風格,更使其有了新的發展,使一個地方性的戲劇獎躋身于全國大獎行列,可與國家級的“梅花獎”影響比肩。對此,袁雪芬功居首位。
袁雪芬特別注重對戲劇新人的培養,她對青年演員成長的付出是全身心、全方位的,既熱情鼓勵,又嚴格要求。她曾多次提醒評委,“白玉蘭”要多給孩子們機會,但也不能助長他們的“驕嬌二氣”。她表示,有些青年演員在藝術上確實取得了進步,成績值得肯定,但他們中有的過于驕傲,如果這時頒獎給他們,那么他們永遠不會知道還有哪些缺點需要改正、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充實,最終不利于將來的成長。“風雨花朵經考驗,唯愿香雪競爭妍”,袁雪芬對青年人才的殷切希望,來自于她對越劇發展歷史及其經驗教訓的清晰認識,也來自于她對藝術事業“不進則退”規律的清醒把握,更來自于她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自覺承當以及她深刻的危機意識、一顆不老的藝術之心。袁雪芬希望用自己的人生藝術實踐告訴大家,戲劇真正的價值在哪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哪里。
論壇上,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主任陳東作了總結發言,她希望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們努力學習袁老師的為人和從藝精神,嚴以律己,潔身自好,勇攀藝術高峰,從袁老師豐富的戲劇歷練和卓越的藝術成就中汲取營養、獲取經驗,腳踏實地地推動戲劇藝術的繁榮發展,讓各個劇種后繼有人,使各個劇種的年輕人都能茁壯成長。陳東并宣布,經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提議,市委宣傳部批準,從第22屆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劇協主席和上海劇協主席尚長榮接任“白玉蘭”獎評委會主任。尚長榮表示“我會秉承黃佐臨、袁雪芬兩位先賢崇高的藝術品格。演員們要用心演戲,我們用心評戲,以心評心,讓‘白玉蘭’獎永葆高潔。”
作為前兩任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委會主任,黃佐臨開創并樹立了“白玉蘭”的藝術標桿,袁雪芬確立與弘揚了“白玉蘭”的文化品格。如今,“白玉蘭”獎已進入第三個十年,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相信新一任評委會主任將肩負起繼往開來、繁榮發展戲劇事業的重大歷史使命,讓“白玉蘭”繼續綻放馨香。
“四新”出彩繼承創造
第2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演員展演于4月7日在藝海劇院舉行。為有效留存和借鑒各地各劇種優秀戲劇演員的精湛技藝和寶貴經驗,促進上海與各地各劇種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多位入圍演員匯聚申城,展示了他們在參評劇目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各自的絕技絕活,集中而凝練地表現出獲獎演員的扎實基本功和人物塑造能力。演員們各展所長、各領風騷,令觀眾叫絕。
本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參評人數多、演藝質量高、風格多姿多彩的態勢,共有來自31個劇團的56臺劇目,19個劇種78名優秀演員參選,充分展現“白玉蘭”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的辦獎宗旨以及上海舞臺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文化品格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本屆參評演員突出地展現了能古能今、能文能武的特點,呈現出“四新”(新劇目、新角色、新唱腔、新身段)的亮麗風采。同時,獲獎演員呈現年輕化趨勢,據統計,本屆“白玉蘭”主角獎入圍演員平均年齡為39歲,而上屆的平均年齡為44歲,這鮮明標示出“白玉蘭”更加著重于對優秀中青年演員的發現和培養,正在向“催生新人成名家,推動名家成大師”的方向努力。
榮獲本屆主角獎榜首的揚劇演員李政成,在現代戲《縣長與老板》中塑造了一個勤政為公、執政為民的優秀共產黨員形象,他表演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塑造人物時,將傳統戲曲的身段巧妙化用在現代人物身上,彰顯出人物正直而不乏柔情、堅持原則而注重融通的性格特征。整場表演,李政成不僅表現得灑脫自如,且在不經意間顯示出深厚的武生功底。一段時期內,許多地方戲曲“重唱不重打”,武功向是演員弱項,揚劇亦不例外。而李政成得到京昆名家指點,加上自身努力,擅演多部傳統京昆武戲,無論是毯子功、把子功、長靠還是短打樣樣出色。尤其是在展演上表演的《漢宮驚魂》,動作高難,不同凡響。
得知獲得本屆主角獎榜首,李政成激動地說:“我與上海格外有緣,感謝上海觀眾對我的厚愛!”在頒獎晚會上,他還與越劇名家單仰萍合作了一出“揚越混搭”的《梁祝·十八相送》,他扮相俊朗、英姿勃發,在兩個劇種的唱段間游刃有余。作為揚劇的領軍人物,李政成用了短短幾年時間令這一地方小劇種風生水起。李政成淡然地說:“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我,與我所有的經歷不可分割一一如果沒有七年在校的苦練,我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武功;如果沒有當流行歌手的經歷,我也不能有今天這樣駕輕就熟的演唱。人生不可能一直如意,我覺得值了。”站在“白玉蘭”頒獎臺上,李政成認為這不僅代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更昭示著揚劇的崛起和“白玉蘭”對地方劇種的扶持。
“白玉蘭”獎既注重演員對傳統的忠實繼承,又關注他們在忠實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具體表現在新劇目、新角色、新唱腔、新身段等方面體現出的塑造人物、演繹劇情、表現主題、掌控全局的能力。獲得本屆配角獎的甬劇演員沃幸康在甬劇《風雨祠堂》中扮演程家傳。該劇改編自瑞士作家迪倫馬特的名作《老婦還鄉》,這是甬劇第一次改編外國劇作,并以甬劇傳統樂器與現代交響樂聯合伴奏。沃幸康令人信服地駕馭了這個完全陌生的人物,不管是從人物年輕時的負心過錯、貧窮后的安分自力,還是到進入老年時的愧悟認命、對厄運降臨時的微弱抗爭,他的表演都在無奈中透射出生命之力,把一種苦澀的微笑和欲哭無淚的感覺表現得酣暢淋漓。獲得本屆主角獎的姜亦珊在新編京劇《大漠昭君》中扮演王昭君,這個形象雖在以往京劇傳統老戲中多有出現,并經“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藝術創造而成為經典,但該劇的劇情是發生在漢匈和親之后,完全是原創新編。對這段“虛多實少”、幾乎“全新”的昭君生命歷程,姜亦珊前無可鑒、今無可仿,必須重新設計唱腔、調整身段、塑造人物。姜亦珊兼擅張、梅二派,她將梅派貴妃雍容的身段與張派充滿感情的“蜻蜓點水”唱法運用到人物身上,并以不同嗓音顯示出不同年齡階段的昭君心境,且扮相大氣俊美,嗓音圓潤寬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業已走進了第三個十年。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讓這朵“白玉蘭”更加純潔、茂盛、芬芳,是所有戲劇人的殷切期待和衷心祝愿。愿“白玉蘭”呵護更多戲劇新秀的成長,愿“白玉蘭”見證更多表演大師的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