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別授予著名導演、戲劇教育家、中央戲劇學院前院長徐曉鐘育人獎。這是繼第15屆“白玉蘭”授予周小燕育人獎之后,第二位戲劇教育家獲此殊榮。
頒獎晚會上,當嘉賓宣布育人獎得主為徐曉鐘時,臺下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中,84歲高齡、滿頭白發卻依然精神矍鑠的徐曉鐘緩緩步上舞臺。只是一上場的他卻習慣地站在了舞臺的邊緣,在主持人白燕升的邀請后方才走到舞臺中央。此情此景,不禁讓人聯想起一事,即曹禺在看過徐曉鐘導演的《桑樹坪紀事》后,就稱自己從徐曉鐘的作品中看不到徐曉鐘,只看到完美的藝術。由此也足見徐曉鐘一貫為人低調的風格。
徐曉鐘從事戲劇事業六十多年,其中包括戲劇教育事業五十多年。在1983年至1999年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期間,他積極推行教學改革,努力拓寬專業;提出學院教學和科研的方針即“堅持和發展現實主義戲劇美學基礎,在更高層次上學習和繼承我國傳統藝術的美學原則,有分析地吸收外國現代戲劇一切有價值的成果,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當年由他建立起的中國導演學的教學方法,后被人稱為“徐曉鐘學派”。但作為一個戲劇教育家,“江湖”送給徐曉鐘的名號則是“名導教頭”。他的學生曹其敬、陳薪伊、熊源偉、王曉鷹、查明哲等都是活躍在當代戲劇舞臺上的名導。學生陳薪伊如此評價自己的老師:“如果說,上世紀3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以前,戲劇界以曹禺為軸心,40年代到70年代以焦菊隱為軸心,那從70年代到今天,我以為是以徐曉鐘為軸心的。放眼中國戲劇界,徐曉鐘老師是無可替代的戲劇教育家。”學生熊源偉也表示:“今天但凡有些成就的話劇導演都受過曉鐘老師的教誨,我和我太太都是他的學生,是他給了我多元看世界的眼光。”
徐曉鐘本人導演過眾多話劇、戲曲、歌劇等。他的導演藝術追求哲理、詩情和美的形式的統一,也堅持在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向表現美學拓寬。1980年,他帶領陳薪伊等弟子排演了莎士比亞經典劇作《麥克白》,全劇通過三根石柱的移動展現20個場景的時間和空間,曾令話劇界驚嘆不已;1983年,徐曉鐘帶著查明哲、王曉鷹等排演了易卜生名劇《培爾·金特》,這部兼具了詩的形式和意境的戲亦被稱為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的典范;1 987年,徐曉鐘執導話劇《桑樹坪紀事》,不僅結合了斯氏和布氏兩大戲劇思想,還吸收了中國民族戲曲經驗,被譽為中國新時期戲劇的里程碑。
2008年10月,八句高齡的徐曉鐘來滬,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將文學泰斗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搬上舞臺,并于2009年重演,這是中國話劇第一次全面演繹這部世界經典。其實早在1985年,黃佐臨就曾邀請徐曉鐘來滬執導該劇,徐曉鐘也請黃佐臨擔任該劇藝術指導,黃佐臨欣然應允。然而由于當時各方面條件尚不成熟,此事一擱就是二十三年。徐曉鐘說,此次排演《浮士德》,終于履行了他對佐臨先生的承諾。
頒獎晚會后,徐曉鐘在接受采訪時特別提到了“教學相長”的觀點“教育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我也在向學生學習,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敏感不斷觸發著我。剛才在舞臺上時間有限,現在我要補充一點,一個學生背后,絕不止是一個老師,不止是一批老師,也不止是一代老師。”另外他又提起一件事,那就是學生王曉鷹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導演《雷雨》時就想把魯大海這個人物刪掉,自己就鼓勵他直接去找曹禺,并帶他去醫院探望、征詢意見。當時王曉鷹很緊張,畢竟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但沒料想曹禺聽后沉吟一會說:“好,但改了必會遭人批評,你就說作家讓我改的,拿我當擋箭牌。”回憶往事依稀昨日,曹禺提攜新人培育學生的精神至今還讓徐曉鐘深受感動,他感慨道:“曹禺也是我的老師,所以說學習,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人格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