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上海戲曲學校“昆大班”學習的時候,周啟明高高的個頭、靈活的腰腿功和動作的穩定性以及表演上的靈氣,就受到了老生組主教老師鄭傳鑒、倪傳鉞的喜愛,鄭傳鑒老師還手把手地教會他《墻頭馬上》中裴行儉等角色的塑造。1962年,周璣璋校長派計鎮華、劉異龍、周啟明、王英姿、蔡正仁等“昆大班”畢業的優秀昆劇青年演員,按行當角色前往杭州跟浙江國風昆蘇劇團學習《十五貫》,朱國棵老師也是手把手地教周啟明如何塑造迂腐的過于執,那時打下的文戲基礎令周啟明終身受益,而他在武戲上的成就,則體現在為他人所做的“嫁衣”上。
1959年9月,應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夫副主席的邀請,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俞振飛和言慧珠帶著京昆班師生在呼和浩特市演出。演戲之余,他們就去觀摩內蒙古京劇團的演出,周啟明和他的同學們發現內蒙京劇團演員們的踢槍技巧不錯,其中有一個人能扔三桿槍,他們都覺得很稀奇,就很有心地跟著比劃起來。回到上海以后,班主任范靜波對周啟明、邱奐、孫世龍、白正東說,我們馬上要去香港演出全本《白蛇傳》,里面有王芝泉的《盜草》,你們就陪著她好好練習里面的出手戲。沒想到,這個戲一練就是2年,而作為王芝泉的陪練與下手,周啟明更是一練就是一輩子。
為了研究里面的踢槍技巧,他們用火柴棍、游戲棒來模擬真槍在空中飛行時的路線,不斷琢磨,并從中挑選出最可行的方案,然后再實踐演習。周啟明說,那時他們每天要練三功,當時他們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辦法練好每一個動作,以達到準確無誤、干凈利落的舞臺效果。只是刀槍不長眼,即使十分小心,也會有風險,槍掠過耳廓擦過臉頰的事也是不斷。主演王芝泉那時也很辛苦,就說她腳上的皮膚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似乎從來就沒好過。有一天,周璣璋校長來看他們了,看見他們練功練得很辛苦,而且成績不錯,就讓食堂給他們加餐,這讓他們幾個“下手”們感到很溫暖——演戲時雖說是王芝泉的“下手”,但在待遇上也獲得了同樣的尊榮,加餐之事更讓他們多增了一份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態度,周啟明和弟兄們更投入了。1961年,《盜草》和其他幾出折子戲串成一個大的《白蛇傳》隨同上海青年京昆劇團到香港演出,在《盜草》中,他們默契地完美演繹了武戲出手技巧的整體配合,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周啟明他們興奮極了,同時也找到了做“下手”的快樂與榮耀。
1984年,為了備戰“上海昆劇精英展覽演出”,也為了拓寬戲路,王芝泉想學一出新戲。這一天,他們無意中在一本畫報上看到蓋叫天的《沉香救母》劇照,王芝泉眼前一亮——就是它了!
《沉香救母》又叫《劈山救母》、《寶蓮燈》、《神仙世界》,此劇故事最早流播于說唱文學,宋元已譜入戲曲,有南戲《劉錫沉香太子》,北雜劇《沉香太子劈華山》(均佚),還有京劇、川劇、漢劇、湘劇、徽劇、晉劇、滇劇、秦腔、河北梆子、粵劇等版本,另外電影、電視、動畫片都有拍攝,也有若干版本。
在眾多的戲曲版本中,蓋叫天的《沉香救母》是極有特色的。為了學此戲,周啟明他們想辦法找到小蓋叫天,沒想到小蓋叫天也一口答應了。于是王芝泉和周啟明就一起到小蓋叫天家里去學戲。學戲的時候,周啟明要幫王芝泉記動作、方向、位置,同時還要記龍套們的動作、地位等等。第一天,小蓋叫天教了王芝泉一套單劍的動作,當天學戲結束后,王芝泉就問周啟明了,我會一套雙劍的動作,要不要告訴老師?周啟明給出了肯定的建議。第二天,王芝泉就說自己會一套雙劍的劍法,問小蓋叫天老師可不可以代替劇中單劍的動作。小蓋叫天老師就讓王芝泉來了一遍雙劍劍法,然后告訴他們這套劍法很好,大膽用吧。幾天的學戲過程中,小蓋叫天教會了王芝泉和周啟明蓋派特有的“正云手、反跨腿”等動作。這些動作后來用在《沉香救母》中,真是漂亮極了。小蓋叫天很喜歡周啟明,還主動教了周啟明《一箭仇》和《武松打店》兩出戲。
回團創排的時候,周啟明強調了沉香的三跪拜。認為第一跪拜是跪別霹靂大仙的培育之恩,第二跪拜是遇到二郎神時無奈的跪拜,最后見到母親則是一種血濃于水的親情之拜。通過這三跪拜,整個戲的結構就層次分明,演員在節奏的把控上與情緒的表達上都能順利地掌握。在動作編排上,周啟明強調從人物出發,認為技巧要在情緒里。如在【新水令】唱完后,沉香得意地擰了9個旋子,這些旋子難度很高,但展現出了沉香“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子心性。在幫助村姑摘得靈芝后,周啟明設計用了“打飛腳”、“車輪翻身”等動作來表示沉香的武藝高強和助人為樂。當然,除了主演光彩奪目外,其他演員也亳不遜色,周啟明老師塑造的二郎神連走一個“搶背”也是那么“溜”,又酷又帥;村姑為母親尋找靈芝時的著急、爬山上坡時的驚險等情形,周啟明設計用一組組身段來展現,也是十分合情合理。最后這個戲里所有的動作都結合了王芝泉的特點,既有難度又很流暢,龍套綠葉們的整體配合和高度的嚴整性,都讓人贊嘆不已。
上世紀90年代,王芝泉發現雜技演員有一種在地上滾動耍流星錘的動作,她趕緊叫周啟明去看。后來在周啟明等同仁們的幫助和輔佐下,王芝泉成功地把此技巧用在《沉香救母》這個戲里,還把流星錘換作了沉香的劈山斧,周啟明為此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烏龍絞柱耍斧背花”。后來王芝泉的學生谷好好要演出這個戲,王芝泉又請周啟明來把關、出主意,目的就是要把這個戲弄得更好。比如原來的霹靂大師是單人出場,大家覺得單調了一點,就加上兩個仙童。原來沉香和二郎神斗法,變出虎形、龍形來開打,現在覺得很累贅,取消了,讓戲變得更加緊湊。谷好好在唱和表演上特別突出,所以在文戲方面再加強一點……周啟明老師笑言,一出《劈山救母》,他服務了兩代昆劇武旦演員。
如今,周啟明老師所負責的技導這一塊活傳給了“昆三班”的趙磊,他當年陪王芝泉所演的武戲的這一塊活則傳給了“昆三班”的丁曉春,而他的文戲以及導演這一塊活,現在已由“昆三班”的沈礦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