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1日的清晨,趙志剛坐車趕赴電臺錄制一檔節目。這時,電話鈴響了,電話那一頭傳來的一個消息令趙志剛頓時痛哭失聲——恩師尹桂芳走了。很多年以后,每次趙志剛提到那個場景的時候,都會哽咽難言。那一年,趙志剛已經是名聲在外、擁有大批忠實粉絲的明星了,但他自己大概依舊覺得,在老師的面前,自己永遠是個孩子,一個時時被如慈母般的恩師呵護著的“寶貝”。
回望“寶貝”趙志剛的成長經歷,似乎還是要從他媽媽說起。趙志剛的母親自己就是個尹派鐵桿粉絲,肚子里懷著趙志剛的時候,家里就一直聽尹桂芳的演唱。因此在很多場合,趙志剛都會開玩笑地說:武打小說里有一項絕技,叫做“隔山打牛”,我這大概算是“隔肚聽音”吧。不過,趙志剛的父母一開始似乎并沒有要培養他唱越劇的意思。而是在很多年以后,當趙志剛正式拜了尹桂芳做老師以后,媽媽才從箱子底下翻找出尹桂芳老師的簽名照送給兒子。趙志剛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早在20年前,就已經和尹老師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4年,上海越劇院學館招收了一批學員,今天活躍在上海越劇舞臺上的許多著名演員如許杰、陳穎等,就是那一屆的學生,趙志剛也是其中之一。那時還處在“文革”期間,越劇院的工作還沒有全面恢復。而就是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趙志剛他們一批“寶貝學員”,享受了今天戲校學生做夢都不敢想的“豪華待遇”。當時,徐玉蘭、傅全香等藝術家都不曾被“解放”——不僅不能上臺演出,也被剝奪了傳授技藝的資格。不過她們在學館里也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叫做“生活老師”。她們最常做的事,就是半夜起來給睡相不好的孩子們蓋被子,或者就是陪生病的學生去醫院。由于當時這些藝術家只能干些類似保姆的活,趙志剛他們也就一直以為這就是幾位和藹可親的阿姨。趙志剛曾經回憶說:“那時候,徐、王老師他們都是不允許進排練場的,更不用說給我們教戲了。所以我們一直都不知道這些像‘阿姨’一樣的老師有多偉大。直到‘文革’結束后,我們知道了她們的成就,都嚇了一跳!”
趙志剛進學館那一年只有12歲。相比于身邊一些伶俐活潑的同學,趙志剛人長得又瘦又小,還相當內向靦腆,加上又是從嘉定郊區來的,遇事從來只敢往后縮。不過有一點,趙志剛后來說起來自己也感到自豪:“我學習、練功是從來不肯馬虎的。”因為身材瘦小,初入學館的他似乎沒有什么“培養前途”,先是學的老生,后來改到了小生組。那時,他第一個學的大戲是徐玉蘭老師的《追魚》,分到的角色雖然是一號張珍,不過趙志剛卻是“C組”張郎。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有登臺演出的機會。和趙志剛同在C組的同學,那時大都心想反正也輪不到自己演,學不學沒啥區別,一般均敷衍了事。可是,一直是“死腦筋”的趙志剛卻一點都不敢馬虎,無論是A組還是B組,只要有老師教,他都會留在排練場跟著一起學。本來,這似乎也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沒想到,機會偏偏就毫無先兆地降臨到趙志剛的頭上了。臨演出時,A組的“張珍”突發急性闌尾炎被送進了醫院,而B組的小生可能因為覺得反正自己不會有演出機會,學戲的時候也不是特別用心,要他上臺就沒信心了,所以不敢演。最后,老師問到趙志剛,趙志剛確信自己能夠拿得下來,于是大膽地回答老師說“我能演!”一下子,趙志剛則從“替補的替補”站到了臺中央,完成了一次“三級跳”。這雖然是一次偶然,但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若不是之前他的認真態度,即使這樣的幸運落到面前,恐怕也只能眼睜睜看它溜走了。
時至今日,有很多老觀眾見到趙志剛的第一句話還是:“我們還記得你那年在頒獎晚會上說,我‘撈’到了一個一等獎。”每逢這個時候,趙志剛都會不好意思地笑笑。那是在1984年的第一屆江浙滬青年越劇演員電視大獎賽上。那年參賽的演員很多,幾乎匯聚了當時這一輩所有的優秀青年演員,而且基本上都是女演員。但一路過關斬將后,最后獲獎的十位演員中只有趙志剛一個男演員,還拿了一個一等獎。所以在臺上緊張再加上激動,那一刻木訥少言的趙志剛就脫口而出:“我今天‘撈’到了一個一等獎。”臺下頓時哄堂大笑,而趙志剛則是慌得在臺上一動不敢動,“后來發生了些什么,我都不知道了。”然而今天這件“糗事”還是經常被人拿來取笑,不過趙志剛每每說起它時總是開心不已。的確,誰沒有少不更事的年紀?誰又是生下來就言語得體的?今天談起往事,再不會在公眾面前犯同樣“錯誤”的趙志剛反倒有些懷念那些日子了。不過也就是從那次“舞臺事故”之后,趙志剛分外覺得演員作為一名公眾人物,自身素養的重要,后來也的確在這方面格外地下了功夫。而這個“撈”得到的一等獎,大概也就是以后趙志剛從一棵不起眼的小草,變成眾人眼中“寶貝”的開始。
幾乎在所有有關趙志剛的采訪里,他都會談到恩師尹桂芳——很多時間,談老師要比談自己多得多。這或許是因為在趙志剛的藝術道路上,尹桂芳在他身上傾注的心血實在是太多了。而這一點,也令趙志剛無比感恩,他說得最多的就是:“如果不是遇到了尹桂芳老師,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趙志剛。”
都說成功的要訣靠的是“天賦、勤奮、機遇”。然而,在遇到尹派、遇到恩師尹桂芳之前,趙志剛似乎始終不曾給自己的藝術道路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他嘗試過老生,學過范派、徐派、陸派,然而每一次變化、每一次新的開始,他都會很用心地投入,也都做得不錯,只是一直找不到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了尹派的旋律。幾乎在第一時間,他真的被那婉轉深情的演唱所吸引了,并深深地陶醉其間。以后,在跟隨尹老師學習的日子里,趙志剛學到的不僅僅是臺上的藝術,更為老師臺下的人品所折服。
1999年,越劇院決定復排《紅樓夢》,排演的是尹派和袁派的版本。眾所周知,隨著電影《紅樓夢》在全國的放映,徐玉蘭、王文娟老師的賈寶玉、林黛玉形象深入人心,她們的許多唱腔更是膾炙人口。因此,一開始接下這個任務時趙志剛是有些顧慮的。但就在這個時候,病情已經相當嚴重,說話都十分困難的尹桂芳,卻態度異常堅決地鼓勵學生去演。那天,趙志剛和新版《紅樓夢》的導演陳薪伊來到尹桂芳家中,當時尹桂芳的右手已經完全不能動了,趙志剛半跪在老師膝前,尹桂芳用左手在他的手心里顫巍巍地寫下一個“情”字。
趙志剛后來說,“就是這個字,讓我一下子抓住了賈寶玉這個人物的精神。以后,每次演《紅樓夢》,我都會想起那天在老師家的場景。”
這個“情”字,令趙志剛畢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