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以往多部叫座的“阿劇”中,將密室殺人、連環殺人、不在場證明、童謠殺人等手法的推理和破解作為全劇的看點與核心,那么這次《命案回首》就大不相同了,那些用來制造懸念的慣用手法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過去回憶的再現重組與人性的層層揭露。
16年前,風流倜儻的畫家艾米亞斯·克雷爾被毒死在自己最得意的畫作旁,他的妻子卡洛琳因在啤酒中下毒謀殺丈夫而被判處終身監禁,當時的人證物證的確看似確鑿無疑,卡洛琳三年后死在了獄中。16年后,21歲的卡拉憑著母親卡洛琳臨死前寫給她的信找到了當時的辯護律師福格的兒子——當時在法庭目睹一切,現在已成為律師的賈斯丁·福格,希望尋求幫助,因為卡拉堅信母親在信中說自己沒有殺人是真的。
為了證明母親是無辜的,卡拉不顧未婚夫的反對竭力找尋真相,于是16年前案發時的五位當事人逐一登場:畫家最好的朋友菲利普,菲利普老實巴交的哥哥,嚴肅的女家庭教師,卡洛琳正處在青春期叛逆的妹妹,以及信誓旦旦公然搶奪女主人地位的情人艾爾莎。雖然16年過去,物非人也非,可每一個當事人對當年謀殺案的記憶依然清晰,只是將每個人的記憶一塊塊拼湊起來就能真的得出真相嗎?
回憶畢竟是屬于個人的,人們在開始回憶的時候總是帶著很多的個人主觀色彩和個人的愛恨情仇,也就必然與真實有著或多或少的偏差,因此回憶里總帶著一些“無意識的謊言”。劇中五個當事者也是這樣,有人隱瞞了案發現場看到的證據、有人的記憶出現了片段缺失、有人隱瞞了對卡洛琳的愛而表現出強烈的恨、有人錯聽了案發前男女主人爭吵的內容……如此拼湊起來于是便成為了每個人心里期望的現實。 然而當真相被揭開后,我并沒有因此感受到以往看懸疑推理劇時的那種痛快,就算有也只是一剎那。因為此戲越接近結尾,對人性的思考也變得越復雜。愛會讓人變得偏激,愛讓一個19歲的青春少女去搶奪去破壞,但當她構想出的美妙世界轟然倒塌時,對她的打擊足以殺死這個男人,“愛是得到,不愛就是毀滅”。因此善良的卡洛琳為了保護頑皮叛逆的妹妹,亳不猶豫地做出自我犧牲,并當她誤以為妹妹在啤酒瓶中下毒時,依然選擇了隱瞞和包庇。所以在她那里,“愛就是犧牲”。
艾爾莎說:“艾米亞斯和卡洛琳死了,但他們永遠在一起,而我卻永遠的死了。”扔下這句話的她,甩頭揚長而去。往常,兇手的揭露是全劇重中之重,但這次導演對兇手的處理只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可見,追憶真相并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救贖,為了丟下包袱奔向更美好的未來,就像劇中卡拉與律師的美好結局。
該劇最大的亮點,便是阿加莎戲劇有了花園、有了多場景的切換。《命案回首》的場景不再局限于一個房間或是密室,而是由現在、過去的好幾個場景組成。主創此回巧妙地將舞臺切割,用前后兩排可移動的屏風作為場景分割與轉換的工具。在前半場現實戲中,只有前一排屏風移動,塑造出一個個真實、細膩的場景。到了后半場,第二排屏風全部拉開,展現出十六年前的那個莊園。此刻,你不得不佩服導演和舞美在處理這樣長達近三個小時、并且沒有死亡刺激和恐怖氣氛的推理劇時,還能時刻牢牢抓住觀眾的心。所以這出戲,該算是捕鼠器工作室與上海話劇中心聯合制作的阿加莎戲劇系列作品中的巔峰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