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供給在數量上嚴重不足,在人才質量和結構上也存在一些問題。高校應通過設置專門的金融服務外包專業,或雙學位制,或輔修制等措施增加人才供給數量,通過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科交叉與專業合作、校企合作等途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校教育;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5-0071-03
一、導言
巴塞爾委員會2004年8月發布《金融服務業務中的外包》,把金融服務外包定義為:金融機構將部分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上應由自己從事的業務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金融機構內部的附屬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團外的公司)來完成。金融服務外包經歷了從信息技術外包(ITO)到業務流程外包(BPO)再到知識處理外包(KPO)這樣一個由低向高的發展過程。金融ITO(IT Outsouring),是指金融機構將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術服務委托給專業的信息技術服務商來完成,主要包括系統操作服務、系統應用服務、基礎技術服務三類。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金融機構將非核心業務流程和部分核心業務流程委托給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主要包括銀行卡、財務會計服務、內部審計、呼叫中心、人力資源管理、數據處理、理賠、核保、保單管理、市場營銷、后勤保障等業務。金融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金融機構將知識創新、產品研發、評估研究、投資研究和技術研究等業務外包出去。通過外包,金融機構可以節省成本,改進流程,專注于核心業務和提升核心競爭力。
當前國際金融服務外包的發包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承包市場主要集中在印度、愛爾蘭、菲律賓、馬來西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中國有機會成為全球承接金融服務外包業務的第二大中心。 [1]
與國際金融服務外包領先國(如印度)相比,我國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基礎設施良好、綜合成本較低、外包市場需求潛力大等方面,但在人才環境方面有較大的劣勢。我國盡管有龐大的人才儲備,但針對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的有效人才供給嚴重不足,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該行業發展的瓶頸。因此,為了促進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迎接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亟需培養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金融服務外包人才。
二、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需求主體
當前,在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上,發包方主要有兩類:一是中國本土金融機構(主要是一些銀行和保險公司),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如匯豐、花旗、渣打等。接包方主要有四類:一是國內金融機構自建的外包機構;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自建的承擔離岸外包業務的附屬機構或內設機構;三是本土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如華道數據、萬國數據、銀聯數據、中金數據、軟通動力、炎興科技、神州數碼等;四是國際大型外包企業在華分支機構,如埃森哲、凱捷、FDC、IBM、ACS、惠普、EDS、畢博等,還有印度的塔塔、薩帝揚、Infosys、Genpact等。
毋庸置疑,作為接包方的各類機構對金融服務外包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而作為發包方的國內金融機構也需要基于需求方角度的服務外包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我國一些大城市建立了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園(如上海銀行卡產業園基地、江蘇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金融服務外包區、深圳羅湖金融配套服務中心、北京朝陽金盞金融服務園區等),這些產業園在園區規劃、商業運行及管理方面也需要專業人才。因此,上述各機構構成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主體。
(二)人才需求特點
1. 注重人才在知識和技能上的交叉復合性。 金融服務外包行業是金融、信息、服務行業的交叉行業,要求人才具備知識和技能上的交叉復合性。一般來講,金融服務外包人才應具備和掌握以下知識和技能:(1) 計算機技能。金融服務外包的特點是金融業務與IT技術的融合。所以,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能。 對信息技術外包(ITO)人才來講,需掌握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這樣才能向客戶提供良好的系統操作、系統應用和基礎技術等服務;對業務流程外包(BPO)人才來講,由于BPO業務基本都是以網絡發包的形式進行轉移, 且BPO所涉及的業務內容更多的是與計算機聯系的(如金融機構后臺管理、財務報表等), 所以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技能是必備的。(2)外語技能。在承接離岸金融服務外包業務中,較強的外語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國的離岸外包主要承接來自日、韓、歐美的外包業務,所以一個合格的外包人員應掌握英語、日語、韓語等的讀寫和口語交流技能。印度之所以在金融服務外包領域具有較高的競爭力,是由于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這使得印度的外包人才有很強的語言優勢。(3)行業專門知識(金融、財會、保險等)。金融服務外包覆蓋各類金融機構,所以一個合格的外包人員應掌握必備的貨幣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知識。在業務流程外包(BPO)領域,尤其要熟悉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和管理程序。我國一些金融BPO企業,在公司內部設立了專門的流程分析部門,該部門的員工必須對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非常熟悉,他們通過對流程的疏理,以便對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進行再造,提升外包服務的層次和價值鏈。(4)管理技能。良好的管理技能是金融服務外包中高層管理人才所必備的。按照管理學的理論,一名管理者應具備的管理技能包括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也稱戰略技能)三大方面。技術技能是指管理人員在其從事的領域內所擁有的專業技術能力;人際技能是指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也就是理解、激勵并與他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把握方向、綜觀全局、制定大政方針和戰略決策的能力。在金融服務外包中,中層管理人才(如項目經理、流程經理、質量經理、溝通經理等)通常是外包項目交付所涉及的關鍵環節的控制者和危機運作管理的負責人,因此這些人才除了具有在其從事的外包領域內所擁有的專業技術技能,還要求具備出色的項目管理能力、團隊管理能力、人員管理能力和人際關系處理技能等;而高層管理人才則應熟悉國際化服務外包企業工作管理模式,需要具備很強的戰略技能。
2. 注重人才在素質上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外包人才除了具備上述多種技能以外,還需具備多種綜合素質。對初級人才來講,要求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團隊工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對中層人才來講,要求具備出色的溝通和談判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等,并熟悉海外文化,熟悉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等;對高層人才來講,要求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商業經驗,精通國際商業法律和法規,具備決策能力、戰略預測的能力、自我掌控能力等。另外,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金融服務外包人員經常會接觸到客戶的業務秘密,所以無論哪個層次的人才,都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注意保守客戶機密。
三、我國高校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渠道開展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
(一)開設服務外包專業
我國高校計算機專業、金融學專業、外語專業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但是既懂金融業務、又有IT技術背景和較強外語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極其短缺。
2009年我國教育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 各類高校要在相關專業開展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在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層次培養高質量的服務外包人才。在《意見》的指導下,國內不少綜合性大學在其軟件學院、信息學院等,或各科技大學、工業大學、理工大學、外貿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專院校設置了服務外包專業或專業方向。
但由于國內高校服務外包專業的設置基本都是立足于信息科學的, 所以培養的人才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能力較強,而在金融、外語、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不足。有些外語外貿大學,將外語能力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培養人才,這比較接近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特征,但仍然缺乏金融方面的知識。
(二)開設金融服務外包專業
我國高校專門設置金融服務外包專業的院校很少,主要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2008年在碩士研究生層面設置了金融學(金融服務外包)專業;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創建于2008年)作為全國首家服務外包本科學院,在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設置了本科層次的國際金融服務外包方向;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創建于2008年),作為“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和“蘇州市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培訓基地”,設置了高職層次的金融服務外包專業;硅湖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花橋國際商務城作為全國惟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省級開發區和“中國金融硅谷”的獨特優勢,成為全國首家以培養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為主體的民辦高職院校,學院設有金融服務外包系,下設“國際商務專業(金融服務外包方向)”。這些院校將信息與計算機科學、金融學、外語、服務科學、管理學等課程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通過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三)在原有金融學專業內增設服務外包課程
目前,我國高校的金融學專業鮮有涉及到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但也有學校的金融學專業在其課程體系中增加服務外包類課程模塊,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和就業領域。如:北京聯合大學的金融學專業結合北京市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金融后臺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規劃部署,依托北京聯合大學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北京市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的優勢,將服務外包類課程模塊(如服務外包概論、金融數據處理與分析、金融業務流程管理與實踐)嵌入到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并與聯大管理學院信息管理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聯合開發和建設金融服務外包方向課程模塊,在滿足首都主流金融機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對應用性人才需求的基礎上,以特色課程模塊來滿足首都經濟對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需求。
(四)高校與企業合作在專業外圍進行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訓
如山東財政學院與金融服務外包公司——戈爾特西斯合作進行的人才培訓。戈爾特西斯科技(濟南)有限公司是由加拿大戈爾特西斯獨資創辦的一家從事金融前瞻行業的高科技公司,主要從事金融服務外包、投資管理、風險控制軟件和IT研發咨詢等業務。其金融服務外包業務主要承接世界頂級證券交易市場的金融數據研究分析和投資交易。該公司自進入濟南以來,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才不足,公司本身在加拿大有良好的客戶關系和穩定的業務來源,但現在是有了“大單子”也沒有能力接。目前,公司的大部分業務還停留在數據錄入、分類、整理等初級階段,比較接近核心流程的數據分析等業務很少做。所以,該公司現與高校合作,每年對在校相關專業學生進行證券市場數據分析和投資交易的培訓,以此彌補公司在人才上的缺口。
四、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人才供需矛盾
(一)供求數量矛盾
產業發展規模決定了人才需求規模。當前,我國的金融業呈現出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 前臺業務和后臺業務、標準流程業務和非標準流程業務加快分離的趨勢,這為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計世資訊(CCW Research)研究顯示,2010年中國金融IT外包服務市場規模為74.57億元,同比增長率為21.03%;2011~2014年中國金融IT外包服務市場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2.91%。2010年,我國在岸金融業務流程外包市場高達500億美元, 離岸金融業務流程外包為50億美元左右。與此同時,我國已有21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城市,其中有17個城市提出要建設金融后臺中心。因此,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對金融服務外包的人才需求會十分旺盛。
然而,相對于行業、企業對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由于我國高校專門開設金融服務外包專業才剛剛起步,培養的人才數量十分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二)供求結構矛盾
1. 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由于企業對高端人才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高校無法單方面培養這類人才,所以我國金融服務外包高端人才的來源大致是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多年的海外學習生活的經驗,并服務于相關公司;二是國內某行業的專家,并在該行業服務多年;三是在某國際頂級咨詢公司工作多年,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2]
2. 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中端人才也比較匱乏,這類人才的學歷一般要求是本科及以上,應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但是很多企業抱怨不能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找到合適的員工。 我國高校軟件及相關專業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但是有較強外語聽說應用能力及實踐能力的不多;軟件工程師很多,但能夠獨立帶領一支團隊、負責一個項目的項目經理比較缺乏。某金融業務流程外包公司負責人表示,市場上特別缺乏懂計算機、懂英語、懂金融、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許多大學畢業生到外包企業都要從頭培養,成本很高。由于企業對應屆生的培訓成本較高,所以不少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一般從客戶行業中挖掘他們所需要的人才。
3. 由于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金融業務流程外包(BPO),不少本土金融BPO公司的業務以操作簡單、重復性強的低端業務為主,如數據錄入、物理件整理、呼叫中心等,而在一些公司這些操作類低端崗位人才高消費嚴重。如:國內不少銀行自建或外包的信用卡中心,其信用卡申請表的信息錄入工作很多是由大學畢業生來做的;個別金融BPO公司,也招收了許多大學畢業生做數據錄入,這些員工的流動性極大,極難管理。 [2]
五、 我國高校做好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增加人才供給數量
高校要順應產業發展需求,整合或改革與服務外包相關的專業,如軟件專業、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專業、電子商務專業、金融專業等,在充分了解市場對金融服務外包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通過設置專門的金融服務外包專業,或雙學位制,或輔修制(如計算機專業輔修金融專業,金融專業輔修計算機專業), 或通過在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嵌入服務外包類的課程模塊等多種形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對接。
(二)提高人才供給質量
1. 注重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應對金融服務外包人才進行分層培養。師資較好且生源較好的一類院校側重對中高端人才的培養,地方性院校側重對中端人才的培養,職業類院校側重對一線技術崗位人才的培養。從學歷層次來看,高??商剿髟谘芯可鷮哟紊蟼戎嘏囵B中高端人才,本科層次上側重培養中端人才,??茖哟紊蟼戎嘏囵B一線技術人才。 [3]
2. 注重學科交叉和專業合作。金融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要依托信息科學、服務科學、金融學、管理學等開展跨學科培養和綜合教育。為此,相關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應當打通學科間壁壘,將信息科學、服務科學、金融學、管理學等知識以模塊設置的方法集成于專業課程體系之中,構建“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面就充分發揮了他們在國際經貿、金融、信息、物流、法律、外語等方面的學科優勢, 通過整合學校相關學科和人才資源,不同專業教師合作來共同培養人才。
3. 注重校企培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由于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高校對其人才在知識、素質、能力的要求關注不多。為了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有必要與相關企業、培訓機構進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通過校企培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聯合進行課程開發與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實訓項目開發、專兼職教師隊伍培養等,培養符合金融服務外包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在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面,就與埃森哲、法國凱捷等著名的服務外包公司進行深度合作,探索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學歷證書與國際認證并舉的“雙證制人才培養模式”等。硅湖職業技術學院的金融服務外包專業則在花橋國際商務城管委會的幫助下,與華道數據、中銀商務、中金數據、易方呼叫、萬國數據等國內知名金融服務外包企業達成了定向委托培養意向,形成了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合作、共促就業的良好機制。上海金融學院,依托上海銀行卡信息產業園,與上海張江創新學院金融服務分院簽訂了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確立了“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教育戰略合作模式, 以構建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與對口供需平臺 ① 。通過校培企三方的合作,實現高校學生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提高培訓機構的培訓效率,并為企業提供穩定的人才來源和降低人才培訓成本,從而實現“三贏”。
4. 注重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服務外包行業工作中能用外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成果交付等。以英語為例,相關專業要增加英語課程學時,尤其要增加口語和寫作學時;不僅開設基礎英語,而且應開設商務英語,甚至開設專門的服務外包英語。另外,在專業課程中可開設幾門雙語課程。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服務外包專業開設3年的外語課程,約280學時;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開設335學時的基礎英語、272學時的商務英語、68學時的口語英語、34學時的寫作英語,另開設有4~5門雙語課程,推進全景式外語教學;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開設了專門的服務外包英語。
5. 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金融服務外包人才是應用性人才,其應用性主要體現在較強的實踐性上。為此,高校相關專業要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形式。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實行“1.5+1.5+1”或“2+1+1”的“三明治”式人才培養模式,特別突出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基本占總學時的一半?!?.5+1.5+1” 模式的教學安排為:1.5年學習專業基礎,1.5年安排專業課程和模擬實訓,1年為綜合實訓;“2+1+1”模式的基本教學安排為:2年學習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1年通過國內外合作辦學形式加強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訓練,1年為綜合實訓。另外,學院的實踐教學形式也豐富多彩,如營造仿真企業的實踐教學環境,吸納企業的實訓項目,構建企業案例庫,面向全院學生開展多種崗位實訓及創業教育,同時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眾多企業實習實訓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庭輝. 上海浦東發展金融服務外包產業政策研究[J] . 新金融,2008(6).
[2]吳庶. 中國金融服務業BPO企業競爭力的若干問題研究 [DB/OL].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08-02.
[3]羅偉. 我國高校BPO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B/OL].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9-05-25.
[4]楊琳,王佳佳. 金融服務外包:國際趨勢與中國選擇[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