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實生活中高校知情權與學生隱私權常發生沖突,沖突的原因在于兩種不同性質權利之間的沖突、法律規定的模糊和高校內部缺乏處理沖突的機制。結合當前實際情況,二者沖突時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法律至上原則、以人為本、權利平等原則以及基本權利基礎上的利益衡量和公共利益原則。
關鍵詞:高校學生隱私權;高校知情權;沖突;協調
中圖分類號:G5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5-0067-04
2009年12月26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以列舉的方式將隱私權歸為民事權益的一種, 在我國法律上首次確認了隱私權。 高校學生屬于高知群體, 他們的隱私權有自己的特點, 具體如何界定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同時,由于傳統理念的束縛, 高校在行使自己對學生的知情權時, 經常和學生的隱私權產生沖突。
一、高校學生隱私權與高校知情權概述
(一)高校學生隱私權
我國民法學者認為“隱私是指一種當事人不愿他人知曉, 不容他人侵入和干涉的個人私生活的秘密。它包括純屬于個人的信息、個人的私事和個人生活的領域”。 [1]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不愿為他人所知的個人信息受到保護的權利。
高校學生是特殊的權利主體, 指在高等學校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生。 高校學生隱私權是指高校學生在讀期間依法享有的不愿為他人所知的個人信息受到保護的權利。 高校學生隱私權的客體是高校學生在讀期間依法享有的不愿與他人共有的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依其載體不同可以分為兩部分:靜態的個人信息和動態的個人信息。 靜態的個人信息如肖像、照片、手機、日記、書信、檔案、電腦、箱包、衣柜等物品中所包含的個人身份、財產狀況、健康狀況、社會關系、宗教信仰、受教育情況和以往生活經歷等信息。動態的個人信息如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參加各種活動等情況, 這些情況雖然還沒有記錄下來,但是學生可能也不想為人所知,所以也屬于隱私權客體范圍。 對這些載體未經同意的非法搜集、侵入、翻看、查閱、公開等行為即可視為對高校學生隱私權的侵犯。
高校學生具有雙重身份: 普通公民和高校在校生。 這就決定他們既享有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法律規定的權利,也享有一些特殊權利,如受教育權、學習保障權、民主管理權、社團組織活動權、救濟權和課外生活方式選擇權。 高校學生隱私權的具體內涵必然與普通公民的隱私權有區別,它的特征如下:
1. 高校學生隱私權的客體具有不同于一般隱私權的內容。 高校學生的個人信息有不同于一般隱私權的內容,比如學生在學習中所產生的學習成績、操行評定、心理咨詢中所吐露的個人問題、學生和教師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產生的聯系等。 這些信息可能不被普通公民所重視, 但卻是高校學生非常重視的。
2. 高校學生隱私權的客體受到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高校的知情權以及高校學生特有的生活方式。 學生到高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認定默認了學校和相關教師可以對其個人信息有所了解。高校學生住集體宿舍,一塊學習或參加集體活動,必然要遵守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例如學生宿舍是學生的居住場所,必然有學生一定的個人信息。對于一般隱私權保護而言, 對居住場所未經同意的侵入就侵犯了隱私權。 但學生的宿舍是宿舍成員共同生活的地方, 大部分空間是宿舍成員共同活動的場所, 如果這些地方存在隱私也是宿舍成員的共同隱私。 這就把高校學生存在于宿舍內部的隱私權限定為對其日記、手機、電腦、箱包、衣柜等純屬個人物品的保護上。此外,高校出于管理需要對宿舍進行的檢查也會限制其隱私權。最后,學生如果存在傳染性疾病或嚴重心理問題, 他的健康狀況的隱私權就會受到限制。
3. 高校學生隱私權的主體具有特殊性。第一,現在高校一般都設有法律基礎課程, 高校學生作為高知群體與普通公民相比具有更多的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第二,高校學生的隱私觀念雖然較以往有所增強,但是對隱私權客體的認識較為模糊,甚至出現偏差和錯誤。 [2] 第三,高校學生由于年齡、經歷的因素,其社會經驗和經濟能力都有限, 這使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處于弱勢地位。
4. 高校學生隱私權易受到侵犯。 這種侵犯表現為:私自進入學生的寢室或者異性學生寢室,私自翻看學生遺留在宿舍公共活動空間的信件、日記、手機信息等,未獲得學生本人同意私拍其照片,在教室安裝攝像頭等監控裝置和未經學生同意公布其成績和操行情況。
(二)高校知情權
高校知情權是指高校因其自身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依法享有的知悉受教育者相關個人信息的權利。高校享有知情權有三個依據:一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據這些規定,高校具有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授予學位、獎懲師生的職能。因此,高校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相關信息,才能做到科學決策。這些信息包括學生的年齡、民族、宗教信仰、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家長信息、聯系方式、身高、體重、生活經歷、社會關系、宿舍安全狀況等。二是教育活動的特殊性。教育具有客觀規律, 只有在了解受教育者一定信息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三是學生的默示同意。學生到高校接受教育實際上是同意了學校可以了解一定的個人信息。
高校知情權有以下特征:第一,權利的主體僅限于高校及其教師。 第二, 權利的客體和內容范圍較窄,僅限于高校因其自身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依法獲悉的受教育者的相關個人信息。第三,高校知情權不僅是權利,還是職責。因為《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教育法律法規主要依靠學校來執行,高校具有教育執行主體的資格。
二、 高校知情權與學生隱私權沖突的主要表現
高校在日常教學和管理活動中需要知道學生的一些個人信息,對這些信息查知過度或者使用不當,就形成了高校知情權與學生隱私權沖突的現象。
1. 對貧困生資助過程中二者的沖突。 高校為保證國家對貧困生的資助政策落實到位, 會對資助對象一些個人信息進行事先調查和確認, 比如家庭收入、平時消費水平。在評定階段,高校會邀請一些教師、學生和校外人士組成評定小組參與評定,以確保資助對象的公平和公正, 有時還會將貧困生的名單予以公示。這一過程中的學校知情權主體就由高校及高校教師擴大到了評定小組成員, 有時還要擴大到不特定的學生。2004年重慶工商大學對貧困生家庭隱私進行公示,將貧困生置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對于來自于愛心人士、基金和機構的資助,資助者也往往希望知道受資助對象的信息來確保自己的資金使用到位, 學校會將學生信息提供給資助方,如果學校沒有完備的管理制度,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2. 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中二者的沖突。 高校學生近些年不斷出現因心理問題而導致的事件, 高校有保證學生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義務, 希望通過心理咨詢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及時解決; 學生也希望通過心理咨詢來緩解和解除自己的心理困惑。但是,如果高校將在此過程中了解到的學生個人信息使用和管理不當,就會造成二者沖突。例如心理咨詢教師擅自披露所獲知的學生隱私, 或者將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在自己的論文中加以引用, 或提供給學生的班主任作為管理使用。
3. 宿舍管理中二者的沖突。 高校學生住集體宿舍,有些學校會不定時對學生的宿舍進行檢查,如果不注意就會與學生的隱私權產生沖突。 長江日報曾報道武漢市洪山區一學生公寓管理人員未經學生允許私自進入學生公寓收繳學生的“熱得快”等大功率用電器,引起學生的強烈不滿。高校還經常對夜不歸宿的學生查鋪和對宿舍內部的設計公開評比。學生宿舍內部如何設計屬于宿舍成員的共同事務,是否公開需要宿舍成員同意, 學校如果未經同意就進行評比并公布評比結果,可能會造成學生不滿。
4. 高校信息化建設中二者的沖突。近些年,很多高校實行無紙化辦公,開發了校園網,并將掌握的學生信息儲存在校園網上。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工作快捷高效, 但也使學生的隱私面臨被無關人員獲知的風險。 高校相關工作人員的失誤可能會使學生信息泄露, 將一些本不應該公布的學生信息放到了學校網上,從而被人知悉。如果有人通過黑客行為侵入校園網,將導致信息外泄。如2006年11月16日至21日,新疆職業大學多名學生家長接到詐騙電話,事發后在網上發現一份新疆職業大學2005級新生的詳細資料,校方疑是學校網站信息泄露所致。此前,該學校網站曾遭到外部人員惡意攻擊, 致使學校網絡系統癱瘓兩天,黑客還竊取了學校一些重要的內部資料。
三、高校知情權與學生隱私權沖突的協調
高校學生隱私權和相關權益沖突時遵循的原則應該是法律至上原則、以人為本、權利平等原則和基本權利基礎上的利益衡量和公共利益原則。
(一)法律至上原則
“合法原則指相關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實施行為, 比如學校制定貧困生的相關制度要依據法律的規定; 銀行依法行使債權; 貧困生依法維護自己權利。” [3] 在合法原則的基礎上, 筆者提出法律至上原則。 法律至上原則是指公民和法人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和主張自己隱私權時必須首先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現在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依法辦事, 利益沖突雙方總有一方面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法律也不可能同時滿足各方面的要求。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法律的滯后性也可能會使一些合理要求得不到支持。 但我們首先應該“以法律為準繩”來處理相關利益沖突,否則就會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
高校知情權來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高校學生隱私權有《侵權責任法》、《刑法》等法律的支持,二者產生沖突時,不能只強調合理性、人道化而不遵守法律規定。高校和學生應該成為知法守法的模范, 用法律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行為,事先有預防,事后有救濟。如在爭議較大的宿舍管理中, 學校需要搜查學生宿舍以知悉是否有危險物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九條規定:“在安全管理和事故處理過程中, 學校認為有必要搜查學生住處, 須報請公安部門依法進行。”依法律至上原則,高校在行使對學生宿舍知情權時, 就不能在沒有宿舍成員同意情況下以多數人的利益為借口進入搜查。
(二)以人為本、權利平等原則
人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 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各方面的需要。 以人為本原則適用到高校學生隱私權上, 就是在對待和處理高校學生隱私權問題時, 應該以滿足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法》 第四條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處理高校知情權和學生隱私權關系時, 必須以如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為中心。 高校了解學生的個人信息是為了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高校要走出“為了管理而了解,為了了解而管理”的怪圈。權利平等原則包括權利之間的平等和權利主體的平等。 高校知情權和學生隱私權對應的是高校及其學生的利益, 利益沖突才是權利沖突的原因。不能說這種利益高于那種利益,因此也無法說這個權利優先于那個權利, 這兩個權利是平等的。
(三)基本權利基礎上的利益衡量和公益原則
利益衡量原則是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學者提出的,認為“法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漏洞……這些未被明文規定而又應予保護的利益, 有些是尖銳對立不可調和的, 雖然在這種情形下存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性, 但利益衡量的結果只能是舍棄某一個具有較少合理性的利益,而保存另一個更具合理性的利益。在數種并非不可調和的利益的情況下, 采用利益平衡的方法,尋找一個互不侵犯的界限,使不同權利都得到法律保護”。 [4] 公共利益原則是指“個人隱私原則上受法律保護, 但如果與社會政治利益及公共原則發生沖突, 則要區別情況加以對待”。 [5] 公共利益原則是在衡量個人利益(如隱私權)和他人利益(如知情權)后提出的優先保護公共利益的原則。隱私權從本質上說是完全私人化的權利, 天然對抗公共利益, 因此當學生的隱私權與高校的知情權發生沖突時,一般應該滿足高校的知情權。但這里提出“基本權利基礎上的利益衡量和公共利益原則”,是因為人之為人是有基本權利的,比如生命和人格尊嚴,不能以公共利益或其他更大的利益為由來剝奪這些基本權利,即使權利主體主動放棄。
學生隱私權與高校知情權發生沖突時,按照利益衡量和公共利益原則一般先滿足知情權,在知情權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保護學生隱私權。 學校在校園內公共場所安裝監控系統, 其目的是為了能及時、全面了解校園內的安全狀況, 但達到這一目的后就要盡力保護學生的隱私權。 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要求知悉學生以往學習成績、 家庭背景等個人信息,應該予以滿足。教師知悉后只能用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而不能用于其他目的或者公開。 在高校知情權與關系到學生人格尊嚴的隱私權發生沖突時, 任何時候都不能要求學生放棄自己的隱私權來滿足高校的知情權。例如懷疑某名學生有偷盜行為,不能借口任何理由來搜身, 即使學生主動要求搜身來證明清白, 因為有些權利即使是權利人自身也不能放棄。
《詩經·小雅·北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方法偐有“窮人的草房,風可以進,雨可以進,國王不能進。”對隱私的看法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 但無不希望保持內心的一片平靜和生活的有序。高校學生隱私權法律極不完善,學生隱私權極易與高校知情權發生沖突, 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有利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湘禮. 高校大學生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D]. 四川大學,2004.
[2]呂耀懷,何小英,顧艷,張海濱. 當代大學生的隱私觀念——基于南華大學調查問卷的分析[J]. 大學教育科學,2010(2).
[3]王炳軍,王曉川. 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5).
[4]肖玉英. 試論隱私權與知情權[J]. 法學雜志,2001(4).
[5]栗蔚菁. 尋找隱私權與知情權間的平衡點[J]. 傳媒觀察,2004(7).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