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執行情況審計是憲法賦予各級審計部門的職責,從1996年國家審計署第一次對財政部進行審計起,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已開展了15個年頭,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已經成為各級審計部門每年審計工作的重點,在推進我國財政體制改革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多年來,廣大審計工作者對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作為基層審計工作者,結合自己的審計工作體會,對預算執行情況審計有以下一些思考,特提出與同仁商榷。
一、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預算法貫徹不到位。預算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本級總預算草案及本級總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批準本級預算和本級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議;撤銷本級政府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本級總預算的執行;審查和批準本級預算的調整方案;審查和批準本級政府決算(以下簡稱本級決算);撤銷本級政府和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和決議。”
在實際操作中,本級預算執行情況中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是經過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但是最后財政部門決算報表上的數據與上報人大的數據不一致。決算報表是根據上級財政部門的批復來最后調賬的,有時調賬的時間跨度很大(次年的10月)。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在時間上都無法及時在對人大的報告上反映,造成每年預算執行報告期初數與上年預算執行報告年終數不同;二是每年12月份財政部門會將一部分單位的結余資金結轉下年使用,次年這部分資金的使用在財政賬面就沒有反映,財政部門也未就上述資金的使用情況向人大報告。
(二)預算編制不完整、不科學。目前基層財政部門對部門預算編制采取如下方式:收入預算不含部門上年經費結余與超支;有罰沒收入、事業收入、其他收入的單位按比例進行調控后返還;上級收入據實撥付;人員個人經費按標準撥付;公用經費按定額撥付;項目經費以專項形式報請政府分管領導后撥付。預算編制的不完整性和不科學性普遍存在。目前審計部門只是對財政部門預算進行總體審核,而無法對其規范性和合理性進行審計。與此相關聯,預算執行審計的真實性也大打折扣。
(三)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監督乏力。一是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實際是下審上,審計監督的對象是政府的財政財務收支情況,發現問題不但處罰力度不夠,而且整改落實情況由審計部門向政府、人大報告,導致的結果就是發現問題越多,審計的困難就越多,最后只好自圓其說;二是作為被審計單位的財政部門掌握著預算安排權,審計部門出于對自身經費考慮,在要求財政部門對審計發現問題進行整改時,底氣不足;三是審計部門受財力制約,審計人員知識老化,繼續教育不能及時跟進,引進入才又受到限制,審計隊伍的現狀遠遠不能適應財政審計的監督要求。
(四)財政預算體制改革不到位。在國庫集中支付不到位的情況下,財政部門沒有設置一整套科學的預算外及代管資金的對外報表,也無法整合整個財政資金,對眾多銀行開戶情況進行有效管理。
二、對改進預算執行情況及其審計監督的的幾點建議
(一)財政部門在向人大報告本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的時候,應將上年上級財政部門批復調賬結果以及“結轉下年使用”資金的相關單位資金使用情況予以詳細說明。審計部門也應將此作為審計重點并向人大報告。
(二)審計部門應將“關于審計發現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的整改,比照審計署對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發現問題由國務院負責責成相關部門整改的做法,由人大監督政府相關部門整改”的理念多與人大和政府領導溝通,改變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監督乏力狀況。
(三)審計部門在預算執行審計中進一步把促進預算編制的規范性和合理性作為一項任務,提出有效的建議,促進財政部門以完整性和科學性基礎,盡快執行部門預算,進一步規范預算內容,提高預算執行的嚴肅性。
(四)建議財政部門設置總會計師崗位,加強內部控制,對預算、預算外及代管資金等所有財政資金及銀行開戶情況進行有效管理。
(作者單位:九江市潯陽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