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在對工業園區中小型企業審計調查中,發現銀行業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雖有起色,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持縣域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銀行業自身發展速度和質量得到提升,呈現出總量擴張,增長加速,市場活躍,功能提升的良好態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也制約了地方經濟的前進。
一、金融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
受制于縣域經濟資源不夠充足和銀行業機構信貸集權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縣域銀行業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仍存在信貸管理體制僵化、信貸要素單一、金融資源利用不足、信貸結構不夠合理、市場競爭不夠充分和金融生態環境欠佳等方面的問題,有待加以改進。
(一)體制僵化。一是基層金融機構貸款權限太小。商業銀行的企業授信額度及大額貸款審批權限均集中在省分行。如有些行規定:企業首次貸款、所有項目貸款、新增流動資金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以及50萬元以上的個人貸款均需報省分行審批,再貸款指標上收,基層行只能辦理全額存單質押貸款和全額保證金信貸業務。基層有好的企業貸款項目也要報批省行,由于貸款權限的上收,造成存貸比例偏低,以峽江縣為例,截至2010年6月底,全縣銀行業機構總的存貸比為54.22%,遠低于75%的上限,按機構統計,各銀行業機構存貸比均低于75%,最高為農村信用社62.66%,最低為郵儲銀行1.79%。存貸比例偏低,表明轄內銀行業機構資金外流較為嚴重,大量縣域資金沒有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縣域金融資源利用不足。二是授信管理未考慮地區差異。目前,銀行對授信客戶遵循:“先授信、后信用”的原則,規定“受信主體統一、標準統一、內容統一、對象統一”未考慮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經濟落后地區的小企業授信困難,貸款困難。三是信貸程序繁瑣。所有銀行都規定企業信貸投放要經過信貸準入、信用評級、綜合授信、貸款調查和貸款審批等環節,由于貸款程序繁瑣重復,延誤企業商機。四是信貸約束機制過于嚴格。為了規避信貸風險,各金融機構制定了嚴律的貸款制度和風險責任追究制度,貸款回收責任終生制;有的行還提出了“雙百”約束措施,即發放的貸款和貸款利息實行百分之百回收率。過嚴的管理約束機制,無形中給信貸員戴上了枷鎖,束縛了放貸積極性。
(二)要素單一。一是貸款機構單一:以峽江縣為例,目前全縣銀行業機構家數為6家,網點21家。銀行機構少、類型較為單一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改變。服務社區和中小企業的城市商業銀行,具備小額貸款功能的小額貸款公司,以及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均未在峽江落戶。機構類型單一,市場缺乏“新鮮血液”,從源頭上造成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不充分,競爭不足。二是貸款產品單一:目前,縣級銀行只有簡單的信用貸款,品種單一,制約了企業的融資渠道,影響企業的發展。三是貸款利率單一: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沒有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程度確定不同的利率浮動檔次,而是普遍執行利率上浮30%,即“一浮到頂”,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的資金成本。四是貸款期限單一:貸款的期限違背了企業的生產規律,銀行不考慮企業的生產周期和材料采購的季節性,都采取上半年放款,年底強行收貸的方式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
(三)環境欠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社會信用環境依然欠佳。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工作困難,大部分銀行不良貸款高于監管規定值6.86個百點。同時,新發放的貸款業務出現大量不良,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二是信用擔保機制不健全。具備貸款擔保功能的公司只有一家,且為政府牽頭組織成立。擔保市場主體單一,擔保能力有限,與銀行業機構開展合作受到一定限制。三是中介服務收費過高。表現為資產評估中介服務不規范,相關評估、抵押、登記收費偏高,并且隨意性大,增加了企業負擔。
二、加快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加大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需要從加強政策引導、培育機構主體、改進信貸管理體制、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入手,努力構建起主體多元、競爭充分、機制高效、環境優良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切實推動縣域經濟既好又快發展。
(一)政策推動。寬松的政策有助于市場發展。要推動縣域銀行業加大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從政策層面著手推動。一是上級行要制定靈活適用的管理制度,適度放權。要根據發展的需要,對有些貸款項目給地方金融機構一些自主權;對一些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和對一些落后地區可根據發展的需要給予加大支持力度;要減少一些報批程序,提高放貸效率。二是提高縣級貸款的比例。要確保縣級貸款占其新增存款比不低于60%。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縣域新增資金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相關政策規定的落實力度,以此督促相關銀行業機構重視開拓縣域市場。建立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管理體制,確保縣域金融機構組織的資金應主要用于縣域,加快推動郵儲銀行拓展信貸業務范圍步伐,加快信貸業務發展,拓寬郵儲銀行資金運用渠道。三是加大對涉農貸款的政策補貼,支持和引導信貸資金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流向“三農”領域。四是落實中小企業貸款稅前全額撥備損失準備金政策,通過差別撥備政策支持銀行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二)引進機構。機構是市場參與主體,只有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機構不斷增加,才能搞活縣域金融市場,提高縣域銀行業競爭力。為此,地方政府要重視引進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工作,樹立引進一家銀行業機構,等于為縣域經濟發展招來了大量資金的思想觀念,在招商引資的同時,著力進行“招銀行業機構”。引進新的銀行業機構可以采取:一是爭取外地城市商業銀行在本地設立分支機構;二是尋找發起銀行在本地發起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村鎮銀行;三是鼓勵私營資本設立小額貸款公司。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引進新的金融機構,從源頭上提高市場參與者的競爭能力,搞活縣域金融市場,從而讓更多的客戶從中受益。
(三)創新產品。金融產品是銀行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工具。好的金融產品可以提升銀行競爭力。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可以有效解決縣域銀行業機構在服務縣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此,各銀行業機構要積極開發和引入多元化、有特色、適應縣域經濟需求的金融產品,通過“適銷對路”的產品,提升服務縣域經濟的能力。要積極提供可循環使用貸款、貿易融資、銀行承兌、票據貼現等授信業務產品,滿足縣域經濟主體多元化資金需求。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創新信用模式和擴大貸款抵押擔保物范圍,探索推動稅款返還擔保、保單質押、應收賬款質押、訂單質押等多種融資創新產品。要繼續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工作,積極探索農民住房、農戶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各類動產和不動產為抵質押的信貸產品開發,積極破解抵押擔保瓶頸。
(四)優化環境。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相配套。一是積極打造誠信社會。大范圍開展信用鄉(鎮)、信用社區、信用村建設活動,推動信用環境建設。努力維護銀行合法債權,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加大對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二是加快信用擔保機構建設。加大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強現有擔保機構,積極支持和鼓勵民間資金參與和設立擔保機構,同時適度降低擔保收費,推動更多的企業與其合作。三是規范各項中介收費。對貸款抵押、擔保、評估等收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出臺專門的管理辦法,規范收費行為,降低收費標準,并實行抵押物登記按“件”收費,真正將貸款中介收費成本減下來,提高企業抵押融資。
(作者單位:峽江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