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為加強經濟責任審計法規制度建設,規范經濟責任審計行為,黨中央、國務院新出臺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這對于促進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科學發展,增強領導干部依法履行經濟責任意識,完善領導干部管理和監督機制,促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新《規定》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審計組織協調、審計內容、審計實施、審計評價與結果運用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尤其在第四章審計實施中對審計程序包括審計通知書、被審計對象單位應提供的資料及責任、審計結果報告、審計處理與處罰、審計復查與復核等都作了規范,為審計人員開展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提供了操作指南。但其相配套的《實施細則》或《實施意見》還未出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問題審計人員還難以把握。當前的突出問題是對經濟責任審計舉報受理未進行規范,目前只要有舉報,審計就要受理,眉毛胡子一把抓,常常會造成審計疲于應付,既會增加審計成本,又會降低工作效率,同時還會影響到一些優秀干部的選拔任用。為此,筆者就如何規范經濟責任審計舉報受理談談自己的看法,旨在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新《規定》第二十二條規定,審計機關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應當進行公示。有了公示,就可能出現舉報,有了舉報,就要面對舉報問題的受理。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和常規審計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審計目標、范圍、重點均不一樣,審計對象的任職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廣,如縣委書記、縣長的審計要涉及十幾個部門和單位。審計任務通常又是批量下達,而審計一般長則十來天,短則兩三天內就要完成。時間緊、任務重,審計力量相對不足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普遍現象,大部分情況下連正常的審計程序都很難到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受理一些與經濟責任審計對象無關的舉報事項,會使我們的審計工作偏離方向。如寧都縣在對某鄉黨委書記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接到一村民的舉報,反映某村建房亂收費的問題。接到舉報后,該縣審計局在審計力量十分不足的情況下,又重新抽調人員充實到一線。通過明查暗訪、走村串戶,忙乎了半天,結果查出了一村干部以白條收取建房戶費用3萬余元不入賬的問題。就常規審計而言,該舉報受理的審計成果無疑是顯著的,但就經濟責任審計而言,該舉報受理既增加了審計成本,又影響了工作進度。因為該問題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而言,除監管不力應負一定領導責任外,其他沒有多大關聯。盡管審計查實該問題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沒有直接關系,但由于受理舉報事項應在審計結果報告中說明并另附核查材料,客觀上還是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規范經濟責任審計舉報受理刻不容緩,應在即將出臺的《實施細則》中將經濟責任審計舉報受理予以規范,對于各類舉報,規定哪些該受理,哪些不該受理。原則上凡涉及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個人的經濟問題和應負直接責任、主管責任的其他問題,且有確鑿證據的舉報,規定審計機關一定要受理;凡沒有確鑿證據、捕風捉影的舉報,以及和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個人無關聯的其他舉報,規定審計機關可以不予受理。這樣有選擇的經濟責任審計舉報受理,既明確了審計人員責任,有利于規避審計風險,又能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同時還能消除那些別有用心的舉報對優秀干部選拔任用帶來的不良影響,引導經濟責任審計的科學發展!
(作者單位:寧都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