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實踐證明,該制度的推行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良好體現:2003年開始試點時,全國籌集新農合基金只有40億元,到2008年,當年籌集新農合基金已經達到785億元,全國人均籌資達到96.3元。在此期間全國累計有15億人次享受到新農合補償,共補償資金1 253億元,其中住院補償1.1億人次,11.9億人次享受到門診醫療補償,2億人接受了健康體檢。實踐證明,新農合有效減輕了農民的疾病經濟負擔,“小病拖、大病挨”的情況有所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貪”問題得到緩解,這對于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無可置疑新農合自推行以來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新農合畢竟還是一項新生事物,在運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新農合基金的保值增值就還大有提升空間。先從資金運行的軌跡上來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籌資——保值增值——補償,從前文來看籌資、補償金額呈現了較快增長的勢頭,但是保值增值則是該運行鏈條中相對薄弱的一環,雖然影響保值增值因素之一即擠占挪用現象在新農合起步階段于少數地區有所發生,但隨著各級財政配套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以及管理和監督機制日趨完善,這一影響基金安全性的因素正在逐步得到遏制,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作為保值增值的手段仍顯單一,僅僅是以存入銀行獲息為主要途徑,而因為缺乏政策依據,新農合基金的存款一直沒有享受到任何優惠利率政策,基于上述情況,筆者呼吁:新農合基金應享受優惠利率政策待遇。
一、回歸新農合基金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同屬社會保障類資金的基本面
社保基金是國家建立的通過對國民收入再分配而為公民提供物質保障,以保證公民在因各種原因失去收入來源時依然可以維持基本生活的一種專項資金。而新農合基金是由我國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是由農民自愿繳納、集體扶持、政府資助的社會性資金,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納入到政府財政的社會保障財政專戶來管理,而同處這一體系中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從成立之初就享受著優惠存款利率政策待遇,《國務院關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8]44號)第四條中規定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銀行計息辦法為:當年籌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計息;上年結轉的基金本息按3個月期整存整取銀行存款利率計息;存入社會保障財政專戶的沉淀資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儲蓄存款利率計息,并不低于該檔次利率水平。但牽涉9億農民的新農合一直沒有享受到這一“社保待遇”,這樣的差別既與城鄉協調發展的理念不符,也顯失公平。
二、回歸新農合與新農保同屬重大惠農政策的基本面
近期,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該文件第五條中明確提出:國家為每個參保人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及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對參保人繳費的資助,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儲存額目前每年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計息。未來養老金的發放將與該個人賬戶的余額直接掛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對此解釋:國務院規定按照人民銀行規定的一年期儲蓄存款的利率來計息,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農民的利益,如果都按活期存款計息那這個收益就非常低,但是將來一定會研究實施既安全又穩定的投資辦法。那么,同樣是為了縮小城鄉差別,打破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居民逐步實現生活保障的政策,同樣也是為實現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可是為什么新農合就不能一視同仁地享受優惠存款利率政策待遇?
三、回歸新農合基金存在收支結余這一客觀事實的基本面
首先,新農合基金存在收支結余有著其一定的必然性。2006年,審計署公布了關于該基金的調查結果,從國內15個省(市)的20個縣(市、區)合作醫療基金籌集、管理和使用的調查情況發現,截至2004年底,地處中西部的15個縣(市、區)合作醫療基金結余1.19億元,占基金收入的50.6%。形成大量沉淀資金的原因主要是新農合是以收定支,現在以縣為單位管理,縣收到的合作醫療基金必須承擔合作醫療報銷的風險。所以在開始設計的時候,多數地方出于比較慎重的態度對報銷的起始線設得較高,封頂線設得比較低。同時,新農合作采取的是自愿參加的原則,就是事先設計好了制度,但到底多少人參加卻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這為基金支付的制度設計增加了一定困難。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覆蓋面的逐步擴大,已經能夠大概測算出每一年發生大額醫療費用農民的比例數,這樣對于更合理地來籌劃資金的使用提供了依據,可以一定程度減少的資金沉淀量,但出于謹慎性原則,沉淀量仍然在各地區不同程度的存在。
其次,新農合基金存在收支結余也是抵御收支風險的客觀要求。由財政部、衛生部聯合發文的《關于印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的通知》(財社[2008]8號)第二十四、二十五條規定:基金管理應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當基金當年入不敷出時,可動用統籌基金進行補充。此外還規定了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基金結余進行任何形式的投資。可見,一定時期內保持一定沉淀資金對于抵御收支風險也必要性,而對于沉淀資金來說除了提高存款利率之外別無增值保值的其他更好選擇。
四、新農合基金如能享受優惠利率政策待遇將惠及更多群眾
僅以全國2008共籌集新農合基金785億元為例計算,其中統籌基金約為706.50億元,按財社[2008]8號第二十四條規定結余資金的25%上限折半即12.50%,以及國發[1998]44號規定的三個月整存整取利率匡算,可多增值1 192萬元,按當時補償上限2萬元/人估算,可以最大限度的多扶助596個大病患者。設想,要是新農合基金從創立開始就能享受優惠存款利率政策待遇,這對于參加新農合的群眾來說還遠不止多享受上述待遇,加之籌資標準的提高、基金規模的壯大,必定將會到更多更大的健康實惠。
綜上所述,在沒有更好的既安全又穩定的投資辦法的前提下,國家應該出臺政策給予新農合基金享受銀行優惠利率的待遇,這不僅從經濟效益上可以促進基金保值增值、壯大基金規模立進而使這項惠民政策惠及更多群眾,也能從社會長遠發展方面更好地促進和諧發展和彰顯公平。
(作者單位:星子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