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地位越來越重要,面臨問題也越來越多,人民幣升值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文章回顧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程,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國際營銷策略、成本管理和財務管理等四個方面研究了我國企業如何開拓和發展國際市場,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國際市場
[中圖分類號] F272 ;F8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3-0034-05
一、文獻述評
匯率是價格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變動影響著一國進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對一國的貿易平衡和貿易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匯率對貿易平衡和貿易結構的影響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對于匯率與貿易平衡關系的研究,可追溯到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經過馬歇爾、勒納、瓊·羅賓遜等人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彈性分析法,之后針對其局限性,又產生了時滯效應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貨幣分析法等。目前大多實證研究支持了匯率貶值能改善貿易收支的結論,例如國外學者Bahmani- Oskooee、Brooks(1999)對美國及其貿易伙伴的研究[1],Lal、Lowinger(2002)對東南亞國家名義有效匯率和貿易平衡的研究[2],Lane和Milesi - Ferretti (2002)對OECD國家實際有效匯率和貿易平衡關系的研究[3]。國內學者馬丹、許少強(2005)從兩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對外貿易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的關系[4]。范方志、趙大平(2006)檢驗了人民幣雙邊匯率與雙邊貿易收支的關系[5]。賀力平(2008)通過對經常賬戶構成項目的分解分析,研究變動與人民幣匯率預期因素之間的關系[6]。劉堯成、周繼忠和徐曉萍(2010)運用Blanchard和Quah提出的對結構性沖擊影響進行長期約束的方法,分析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化對我國貿易差額的動態影響[7]。對于匯率與貿易結構關系的研究,石士鈞(2005)研究指出人民幣升值對外資企業產品的大量出口能夠形成比較強烈的抑制作用[8]。祝寶良等(2006)認為匯率變動對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影響較大,對一般貿易進口相對較弱,而對加工貿易產業而言,進出口影響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相抵消。黃蘋(2008)通過機理分析,建立了匯率變化影響進出口國別結構的數理模型,測算了我國對五大貿易伙伴國進出口需求彈性,并將機理分析與彈性測度進行對比[9]。
國內學術界圍繞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因素以及對企業國際貿易業務的影響等方面也展開了很多研究。王耀中和劉志忠(2004)運用絕對優勢模型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本幣升值有利于提高本國的社會福利,但是,本幣升值也會抬高中國制造的成本,削弱我國企業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加劇國內產品市場的競爭性[10]。陳雨露(2006)對新興市場國家(地區)本幣升值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為貿易收支順差、金融賬戶順差、GDP增長率等是影響本幣升值的關鍵因素[11]。畢玉江(2007)基于企業的視角發展一個國際營銷策略性的定價分析框架,從微觀層面對我國商品出口的不完全匯率傳遞進行了探索[12]。馬紅霞、張朋(2008)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向歐元區出口價格的匯率傳遞效應及其對中歐貿易順差的調節作用[13]。楊娉(2009)采用面板數據考察了我國各行業的進出口價格的匯率傳遞效應,分析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各行業貿易條件的直接影響[14]。
國內外的研究為我國制定人民幣匯率改革政策以及企業經營國際貿易業務提供了理論基礎,但目前這些研究很少涉及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背景下,我國企業如何開展國際貿易。本文嘗試填補這方面的研究空白,為我國企業發展國家提供參考。
二、人民幣匯率改革
1. 人民幣匯率改革歷程
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體制經歷了多次反復調整的改革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年~1952年)、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年~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后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年~1984年)、改革開放后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并存,向復匯率回歸(1985年~1993年)、1994年開始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年~2005年)和2005年7月21日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在2010年6月19日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從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程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4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復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并存,向復匯率回歸;
1994年至2005年: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2005年7月至今: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1)內部動力。隨著我國經濟情況的發展,特別是我國近幾年保持高速度的經濟增長,貨幣發行量也已經偏多,導致一定的通貨膨脹。因為,也要求人民幣升值。特別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國向世界展示的自己的綜合實力,這也使人民的升值在外國的預期增大了。并且由于我國自1994年后到2004年,這10年間,人民幣沒有做大的調整,而經濟在高速發展,人民幣升值是必然的,所以在2005年我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后,人民幣匯率就慢慢對外升值。概括來講,內部影響因素有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狀況、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狀況、經濟增長狀況和利率水平。
(2)外部壓力。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近幾年也保持著巨大的貿易順差。隨著國際貿易的不平衡,特別是近幾年順差的積累,我國的外匯儲備也越來越大。這不僅讓國外的貿易合作伙伴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而且也增加了外國與我國貿易摩擦。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與美、日、歐盟等經濟體的貿易摩擦也隨之進入高發期。為了保護本國的經濟和政治需要持續要求人民幣升值,并對我國施加各種壓力。概括來講,外部影響因素有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貿易不平衡、貿易摩擦增加、政治因素干擾等。
三、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1. 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的正面影響
(1)降低了進口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的成本。人民幣升值不利于企業產品的出口,但有利于企業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的進口。因為人民幣升值將降低貶值外幣標價商品的采購成本,如造紙、鋼鐵等原材料以進口為主的行業,人民幣升值有助于其將降低企業的原材料采購成本,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此外,采購國外機器設備的成本也大幅下降,能幫助我國企業盡快實現技術升級和產品換代。
(2)增多了海外投資或并購的機會。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將逼迫國內企業向海外尋找更為廉價的資源,以降低企業的制造成本。企業還可以通過海外投資或兼并方式推行國際化經營戰略,這不僅有利于規避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可以順勢打入國際市場,樹立企業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人民幣升值正好提供了低成本收購或投資海外的絕佳機會。
(3)提高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產品技術升級。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將漸漸失去,國內企業必須通過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保持企業競爭優勢,否則,競爭法則將會淘汰那些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小的企業。所以,從戰略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競爭環境變化將促使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研實力,實現企業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2. 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的負面影響
人民幣升值具有必然性、漸進性和長期性,必然會對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財務狀況、競爭能力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使我國企業面臨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匯率波動風險、資產價格波動風險、宏觀調控政策不確定性風險等。
(1)面臨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和國際競爭力下降的風險。 長期以來,低成本是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最大優勢,也是吸引外資來華投資設廠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美元持續不斷貶值,引發了人民幣的快速升值,這抬高了我國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削弱了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增大了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特別是對那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影響更大,如紡織行業以及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行業,成本上升壓力更大,一些中小企業將面臨破產的危險。
(2)面臨資產價格波動和投融資難度加大的風險。人民幣持續升值預期造成國際熱錢流入中國,導致房地產、股票等升值預期較為強烈的資產價格迅猛上漲,進而引發其他資產價格的上漲。特別是在油價居高不下、國際性通脹預期較為強烈的條件下,國內居民消費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不斷攀升。宏觀調控政策趨緊,這不僅會增大國內企業的運行成本。而且會誘導部分企業盲目擴張,最終造成產能過剩。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或衰退的信號又會造成資本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這必然增大了我國企業投融資的難度。
(3)進出口企業將面臨不同的匯率風險。人民幣的升值將對我國企業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于出口型中國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將會導致美元收入貶值,匯率帶來的損失增加,如出口美國的紡織品、兒童玩具、家電、機械等;而對于原材料依賴進口、銷售地主要在國內的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將降低原材料的實際采購成本,匯兌損益將增加,如造紙業,其所用原材料紙漿主要依賴進口。
(4)國內企業將面臨宏觀調控政策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 由于我國奉行人民幣漸進式升值的政策,升值趨勢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容易造成熱錢的流入和流動性過剩的狀況。同時,在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遠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條件下,如何保持物價穩定是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因此,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控空間很大。在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預期下,國內企業面臨很大的宏觀調控風險,特別是房地產、金融等高負債企業的財務壓力會越來越大。另外,為了降低貿易順差、舒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政府不斷通過稅收政策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會使國內企業面臨稅負不確定性的風險。
四、中國企業發展國際市場策略
1. 國際市場進入策略
重新布局產品銷售市場,優先出口到貨幣相對堅挺的國家,與貨幣相對疲軟的國家開展對銷貿易。控制并收縮經濟衰退跡象明顯、本幣貶值預期較為確定的海外市場,如美國;拓展經濟增長較為明顯、本幣升值預期較為強烈的海外市場,如歐盟。這樣,通過銷售市場結構的調整,可以有效規避匯率變動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采取出口和直接投資相結合的策略。在國內有相對優勢的產品方面,可以繼續維持出口的現狀,以保持企業的正常發展。但由于人民幣升值,投資國外的機會逐漸顯現,國際化戰略成為我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的必然選擇,在進口國開辦工廠,利用國外貸款和價格低廉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就地銷售,減輕國內貨幣升值帶來的沖擊,維持其產品在國外市場的份額。
2. 國際營銷策略
(1)加強市場調研,開發本土化產品。中國企業長期實施的產品競爭戰略,這種戰略的核心是物美價廉,而要實現物美價廉,標準化的成熟產品成為大多數中國企業的選擇。這種成熟產品是為全球所有市場準備,很少考慮目標市場的特殊性。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價廉的優勢減弱,企業必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才能贏得市場,而本土化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重視目標市場的調研,針對性開發本土化產品,讓產品真正扎根當地,對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有著重要意義。
(2)加強產品研發,開發個性化創新產品。長期以來,物美價廉是中國制造產品的競爭優勢之所在,但是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將不斷壓縮出口產品的盈利空間,低成本競爭優勢會慢慢失去。因此國內企業應轉變競爭戰略,實現低成本競爭戰略向技術領先戰略的轉變,產品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變,為此,國內企業應不斷加大目標市場的調研力度,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比例,通過市場調研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此外,目前我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和所得稅法都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企業應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政策,引進技術人才,提高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以盡快實現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
(3)創建、培育和發展品牌。中國制造業企業長期以來主要從事的OEM業務,依靠成本優勢來贏得競爭。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成本優勢逐漸減少,企業也初步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和技術積累,產品向上走是我國企業必然的選擇,而自主品牌是關鍵,在可預見的未來,品牌將長期主導市場,擁有品牌就擁有了顧客,擁有了市場。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創建自主品牌:①在發展中國家,利用原有的銷售網絡,發展自主的全球品牌或者本土品牌;②與大型銷售企業合作,發展零售商自主品牌;③實力強大的企業還可以與世界名牌實現聯合品牌銷售;④打造OEM品牌或者副品牌,潛移默化的影響顧客等。
(4)開展多樣化本土化的促銷活動。促銷活動對銷售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提高產品的銷量。促銷活動的特點對效果影響很大,在國外市場開展促銷活動,既要采用國際通用的一些促銷手段,也需要把握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消費者的文化價值觀,采用一些有效的本土促銷方式。
(5)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公共關系。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多的受到消費者的重視。這對于大多數剛開展國際營銷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企業社會責任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除了少數跨國企業做得比較成熟,大部分企業都是處于初級階段。中國企業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搞好目標市場的公共關系,能夠快速的改善企業形象,增加消費者對企業的好感,從而有利于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6)積極采用網絡營銷。網絡營銷發展迅速,營銷方式層出不窮,從早期的廣告,發展到現在的事件營銷、病毒營銷、關系營銷……,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網絡營銷。網絡營銷所特有的跨國界低成本高效率很適合中國企業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活動,這種與傳統營銷模式不同的營銷模式,有助于中國企業快速提升企業形象,增加產品的知名度。
3. 成本管理策略
(1)轉移生產制造基地到低成本地區。目前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生產效率非常高,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有限,將國內某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欠發達地區,短期內可以降低成本,尤其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意義更是突出,目前富士康為代表的企業已經開始大規模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生產線,這正是基于成本的考慮。
(2)通過并購,實現企業縱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是化解成本上升的重要對策。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國內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為了提高競爭優勢,企業可以通過并購策略,收購上游原材料企業或下游產品需求企業,以實現企業縱向一體化,提高企業對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收購上游原材料企業可以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收購下游產品需求企業可以擴大銷售渠道,實現規模效益。
(3)加大海外采購力度,降低原材料成本。人民幣升值和物價上漲導致國內原材料采購成本急劇上升,因此,國內企業應拓寬原材料采購渠道,加大海外原材料進口力度。這樣,不僅原材料采購價格有了更多的比較和選擇,而且還可以享受美元貶值帶來的好處。
(4)轉移生產制造基地到有優勢的國家。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國內的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不斷上漲,受到影響比較大的企業可以將生產制造基地向有優勢的國家轉移,充分利用這些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開拓當地市場,未來甚至可以返銷國內。
(5)精簡母國機構和人員,實現服務本土化。扁平而富有效率的組織結構是企業提升競爭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企業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舉措。在企業運行成本不斷上升的條件下。企業應根據國內外企業經營環境的需要,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重整,對業務流程重新進行規劃、設計。這樣可以精簡機構和富余人員,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降低企業的人工成本。在國際業務成本中,人工成本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致力于發展國際市場的企業應當擴大目標市場國的本土員工比例,尤其是在人工成本相對比較低廉的發展中國家。
4. 財務管理策略
(1)加速貨款回籠,針對不同外匯采取結匯或持匯策略。 企業應加強應收賬款賬齡管理,及時催收信用期將到或已到的貨款,通過溝通協調、法律等多種手段及時清繳過期賬款,提高海外應收賬款的周轉速度。對于貶值的外幣收入,企業可以采取及時結售外匯的策略,從而規避外幣貶值所帶來的損失;對于升值的外幣收入,企業可以作為短期投資的品種,優化現金的結構,降低現金的持有成本。
(2)提高美元負債比例,降低人民幣負債比例。鑒于美元地位短期內不會發生大變化,在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應及時調整不同貨幣的負債結構,通過提高美元債務在負債結構中的比例,降低人民幣債務在負債結構中的比例,企業可以獲得美元負債貶值所帶來的匯兌收益,達到降低資金使用成本的目的。企業還可以利用國外子公司或境外公司的美元融資優勢,借助國外金融市場,通過銀行美元貸款、發行美元債券、貨幣互換等方式實現美元負債融資,并要提前或按時償還人民幣負債,以達到優化負債幣種結構的目的。
(3)套期保值管理。對于商品價格波動、匯率波動的風險,企業可以適當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實施套期保值,以鎖定成本或利潤,規避匯率風險所帶來的損失。對于原材料商品,企業可以買入相關的商品期貨合約。對于可出售商品,企業可以選擇賣出相關商品期貨合約,以達到套期保值目的。對于所持外匯的風險,企業可以通過遠期外匯買賣和外匯期權進行套期保值。
五、結 語
本文回顧了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程,分析發現人民幣升值有其內部動力和外部壓力,并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企業正反方面的影響,進而在此基礎上,筆者從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國際營銷策略、成本管理策略和財務管理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中國企業發展國際市場提供了若干思路和建議。主要在于從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這一新視角分析中國企業如何開發和發展國際市場,為我國企業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受研究條件和研究者水平的限制,本文對人民幣升值趨勢下中國企業發展國際市場業務的研究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通過大規模的數據搜集對實證驗證。后續研究者可以針對全球或區域國際市場上中國企業開發和發展國際市場的行為和結果進行實證研究或針對某個中國企業進行個案研究。
[參考文獻]
[1] Mohsen Bahmani-Oskooee, Taggert Brooks. Bilateral J-curve between US and her trading Partners [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9, 135(1):156-165.
[2] Anil K. Lal, Thomas C. Lowinger. 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and trade balance adjustment in South Asia countries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2, 13(3):371-383.
[3] Philip R. Lane, Gian Maria Milesi-Ferretti. External wealth,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J]. 2002, 46(6): 1049-1071.
[4] 馬 丹,許少強.中國貿易收支、貿易結構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5(6):23-32.
[5] 范方志,趙大平. 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其傳遞對中國外貿平衡影響的實證分析[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6(2):25-31.
[6] 賀力平. 人民幣匯率與近年來中國經常賬戶順差[J]. 金融研究, 2008 (3):13-27.
[7] 劉堯成,周繼忠,徐曉萍.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差額的動 態影響[J]. 經濟研究, 2010(5):32-40.
[8] 石士鈞. 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J].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5(3):7-11.
[9] 黃 蘋. 匯率影響進出口國別結構的機理分析及彈性測度[J]. 商業研究, 2008 (6) :10-14.
[10] 王耀中,劉志忠. 得自本幣升值的利益-一個國際貿易的分析框架[J]. 金融研究 , 2004(8):129-135.
[11]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人民幣升值研究課題組. 新興市場國家(地區)本幣升值影響因素的國際經驗比較[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6(4):5-12.
[12] 畢玉江.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商品出口價格的傳遞效應[J]. 世界經濟,2007(5):3-15.
[13] 馬紅霞,張 朋.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歐出口價格的傳遞效應[J]. 世界經濟研究,2008(7):32-37.
[14] 楊 娉.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各行業貿易條件的影響[J]. 經濟評論, 2009(5):18-26.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of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on the Background of RMB Appreciation
He Wangbing1,Wang Huan2,Hu Zhengming1
(1. Management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deepening of our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ness,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s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ut also face more and more problems. RMB appreci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powerful problems. This paper reviews RMB reforms process, and analyzes influence of the RMB appreciation upon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s. On this foundation, from entering strategy,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cost management and finance management to study how Chinese enterprises develop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busines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hopes to help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Key words: RMB appreciation;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market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