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對ISO9000系列標準對于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控制了ISO9000的內生性后,貿易伙伴國的ISO9000認證水平對于我國出口具有顯著消極的影響,其出口彈性為-0.19;我國與貿易伙伴國的ISO9000認證水平的相互作用對我國出口具有積極的“共同語言”效應,其出口彈性值為0.02;我國ISO9000認證水平對于出口的影響不顯著。綜合上述影響,認為ISO9000系列標準這種理論上的非貿易壁壘對于我國的出口起到實際的貿易壁壘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出口;ISO9000;保護主義
[中圖分類號]F752.6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3-0071-06
一、 引 言
近幾十年來,隨著關稅、配額等傳統貿易壁壘的大量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流動的重要決定因素。技術標準是技術貿易壁壘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名義上的合理性及形式上的隱蔽性,被認為是一種新形勢的保護主義。近年來,技術標準對我國外貿發展負面影響日益顯著,我國出口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標準壁壘,出口受到了很大影響。其中,我國外貿受歐盟的技術標準影響最為顯著,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都遭遇其標準的阻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各出口行業的發展。Blind(2001)[1]指出標準化對發達國家的產品出口可以起到促進作用,而Neil Gandal和Oz Shy(2001)[2]等的實證研究一致表明標準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形成了阻礙。而其主要原因在于發達國家相對于發展中國家對于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具有更大的影響,Clougherty和Grajek(2008)[3]就指出由于歐盟對于國際標準組織的重要影響,標準已成為了歐盟限制從非歐洲國家進口的工具。另外,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基礎設施來對實施標準提供支持,反而表現出標準相對較低的普及率進而阻礙了出口(Magali A. Delmas 2002)[4]。那么,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成為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得標準者得天下[5]。我國在對于標準的制定過程處于被動的情況下,標準的采用到底給我國的出口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更具體而言,技術標準這種理論上的非貿易壁壘對于我國的出口是否起到實際的貿易壁壘的作用呢?對此缺乏直接的證據。
國內對于技術標準與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不多。熊明華(2004)[6]對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與華東地區出口貿易之間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趙志強和胡培戰(2009)[7]通過量化的技術標準實證研究了浙江技術標準戰略對浙江出口美日歐市場競爭力的影響程度。邢孝兵和徐潔香(2010)[8]實證角度驗證了日本標準化水平的提高對于中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保護效應。盡管以上的研究填補了國內在此方面的空白,卻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首先,除了熊明華(2004)的研究直接用ISO9000認證數量來衡量技術標準外,后兩者的研究中對于技術標準缺乏自然和直接的測量途徑。趙志強和胡培戰(2009)只采用每年新實施的地方標準數量來代替技術標準戰略,而并不能區別不同標準的效率和重要性。邢孝兵和徐潔香(2010)則將日本標準提高設為虛擬變量,完全回避了標準的測量問題。其次,以上研究均選擇檢驗凈效應,未區分技術標準對于貿易影響的不同機制,而進口國、出口國的技術標準認證水平及兩者的相互作用對于貿易的影響很可能是不同的。再次,他們的研究均沒有考慮到內生性問題,即技術標準與出口可能是同時發生的。一方面各國標準化的協調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貿易壁壘;而另一方面,可以反映一個國家開放度的貿易強度可能決定標準化的過程(Blind2002)[9]。不考慮內生性問題,標準化對貿易的影響可能是有偏且不一致的。
基于以上實證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做了以下處理:第一,選取ISO9000 ①這一目前為止最為成功的國際標準,我們可以利用其認證的數據(ISO2002,2006,2008)來捕獲標準在一個國家的采用程度,并可以克服傳統測量標準化的方法限制;第二,我們能利用母國和東道國的ISO9000的普及率② 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來判定標準化影響貿易的不同渠道;第三,我們選取ISO14000作為ISO9000的工具變量。ISO14000是一個自愿的環境標準管理工具和系統,目的在于監視和改進企業的環境績效。ISO14000作為ISO9000的一個好的工具是以兩個標準之間有共同的原理作為條件的。事實上,存在著經驗證據ISO14000的認證數量與ISO9000的認證數量正相關,因此意味著兩個標準背后的驅動因素具有顯著的重疊。(Gyula Vastag 2004)[10]。此外,Prakash和Potoski(2006)[11]發現一國的ISO9000的認證數量顯著影響ISO14000的認證數量。最為重要的是,他們也發現出口對一個國家的ISO14000的認證沒有影響。這樣,較高的貿易水平對ISO14000認證沒有明顯的影響,使得ISO14000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變量。
二、計量模型與數據選取
(一)計量模型
貿易引力模型是指兩個國家之間的單項貿易流量與它們各自的經濟規模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Anderson, 1979) 。根據研究目的,通過引入新的解釋變量,得到擴展的引力模型方程為:lnMijt=α+β1ln其中,因變量Mijt為我國對j國在時間t的服務出口額(百萬美元),前兩個解釋變量是中國和進口國的GDP和人均GDP的乘積,用以衡量雙方的經濟規模,β1和β2的預期符號為正。Distanceij是指我國與進口國之間的距離,其期望符號為負。ISO9000it和ISO9000jt分別是我國和進口國在時間t的ISO9000標準的認證數量,為了更好的進行國際比較,這里取的是ISO9000與人口的比值③ 。Infrit為我國在時間t的基礎設施指數,在這里為公路密度、人均航空客運量和人均電話線長度的平均值。這三項都有可能減少進出口國間的貿易成本(CèlineCarrère2006)[12]。FTAijt考慮兩國是否屬于同一自由貿易區。εijt是誤差項。
在改進的引力模型中我們加入了主要變量ISO9000,而其中又包括了我國的ISO9000認證水平、進口國的ISO9000認證水平以及兩者的乘積,以此來分別考察ISO9000影響我國出口的不同機制。ISO9000系列標準會對我國出口產生以下效應:
(1)競爭效應。在出口國標準化的普及可以使其企業產生競爭優勢進而擴大出口。這個競爭力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國內效率改進帶來的,也有可能是部分采用標準化的企業質量改進導致的結果(Swann,Temple和Shurmer 1996)[13]。然而,多數學者更強調企業由提高的出口競爭力而導致的外部收益(Hudson和Jones, 2003)[14]。此外,Clougherty 和 Grajek(2008)發現ISO認證促進了已經建立監察質量制度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總之,技術標準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標識,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并且導致了標準普及較廣的國家的出口提高。
(2)信息效應和適應成本效應。進口國的標準的普及包含兩個互補的效應——信息效應和適應成本效應,影響國際貿易流動。在信息效應方面,國家采用標準代表了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本地的知識是可傳播的并且對于外國企業而言是很容易得到的,所以提供了在一國市場銷售的必要的信息(Swann, Temple和Shurmer 1996)。這個方式為外國企業創造了明顯的出口機會,透明度和清晰度的提高使得獲得關于進口國環境的信息成本減少了。然而,進口國標準的普及也有可能由于導致了部分外國生產者的適應成本而阻礙貿易(Moenius, 2006)[15]。外國生產者必須改變生產設計、改組生產系統,來適應不同的標準和認證程序(Marc Vancauteren 2005)[16]。這些適應成本被發現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是很大的(Czubala, Shepherd和 Wilson 2007)[17]。Blind(2001)進一步發現適應成本對于那些對標準化過程沒有影響的企業是特別的高。因此,在進口國實施標準可以增加外國生產者的適應成本,當這些適應成本很大時就會阻止貿易。總之,進口國的技術標準對貿易有兩個互補的效應,即正的信息效應和負的適應成本效應,凈效應取決于兩個效應的大小。
(3)共同語言效應。技術標準擁有共同語言的特性促進了跨國企業的交流。Blind (2001)指出兩國之間一致的技術知識根本上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并促進跨境貿易,而標準必須在母國和東道國都被采用才能建立共同語言的特性。Bénézech (2001)[18]認為 ISO9000系列可以被看做是被企業利用的一種代碼、一種語言,自然地降低了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縱向聯系的交易和搜尋成本。共同語言的特性可以減少不同國家企業間貿易聯系中的交流障礙,促進了雙邊貿易。
另外,在模型中我們沒有考慮其他可以促進中國出口的因素,如共同語言,共同邊界和民族網絡。這些貿易驅動因素是不隨時間變化的,可以通過國家間固定效應的估計(FE)被控制。同時,利用FE也有其他的優勢,那就是可以解釋貿易相聯系的其他因素,這些是很難量化或觀測的:制度環境、信息成本和文化相似性。這些因素的遺漏可能導致內生問題和估計偏誤。例如,ISO9000的普及需要國內良好制度的支持,而制度也同樣可以支持貿易(Anderson和Douglas Marcouiller 2002)[19]。這樣,引力方程中忽略了制度可能導致ISO9000系數的估計偏誤。Baier和Bergstrand (2007)[20]在遺漏國內政策變量時,就利用國家間的固定效應處理了自由貿易協議(FTA)的內生問題。簡而言之,國家固定效應的估計通過解釋不隨時間變化的因素控制了大部分可能的內生問題。將采取這種方式來控制這樣的一些可觀測與不可觀測的因素。
(二)數據選取
利用2001年~2008年中國對4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流量的面板數據進行引力模型的回歸測算。我們選取的44個貿易伙伴國家或地區為:歐洲的奧地利、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國;亞洲的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印度、印尼、以色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魯;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非洲的埃及、南非和尼日利亞。2008年中國對這些國家或地區出口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84.45%,基本可以反映中國的出口情況。另外,2008年中國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ISO9000認證數量的和為894,301,占世界認證數量的90.99%,可以對ISO9000認證情況進行比較全面的把握。實際觀察樣本容量為352個觀測值。
ISO9000④ 和ISO14000數據均來自國際標準組織(ISO2002,2006,2008)。中國歷年對貿易伙伴的出口數據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s Comtrade),各國GDP、人口以及基礎設施指標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WDI數據庫。中國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距離測算的是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是由網站www.indo. com上提供的軟件計算得出。FTA數據來自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http: //fta.mofcom. gov. cn/,其提供了中國已簽署協議的自由貿易區的證據。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計量結果及其解釋
表1報告了三個不同方程的計量回歸結果:方程Ⅰ報告了基本的引力方程的結果;方程Ⅱ報告了加入控制變量INFR及FTA的估計結果;方程Ⅲ報告了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這三個不同的回歸方程可以使我們發現回歸結果是否具有一般的穩健性。在方程Ⅰ和方程Ⅱ的混合最小二乘回歸中,我們發現引力模型的基本的解釋變量(兩國的GDP、人均GDP和距離)的估計系數的符號與我們預期相符,并且具有較高的顯著性。這表明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較好地解釋了樣本國之間的貿易流量。另外,在方程Ⅲ(固定效應)中GDP與人均GDP的估計系數要高于其在前兩個方程(混合最小二乘回歸)中的估計系數。這也是與早前的研究結論相一致的(Carrère等 2006; Baier 和Bergstrand 2007)。在回歸方程選擇的控制變量中,基礎設施指數的估計結果也是與預期一致的,無論是本國的基礎設施還是貿易伙伴國的基礎設施對于我國出口都表現為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另一個控制變量FTA也在1%的水平上顯著,并且其系數為正,這也是與預期相符的。
從表1來看主要考察的變量ISO9000的估計結果。ISO9000的認證水平表現為對于我國出口的不同的顯著影響。首先,本國ISO9000的認證水平對于出口具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其次,進口國的ISO9000的認證水平對于我國出口具有顯著積極的影響(方程Ⅰ和方程Ⅱ),可見進口國對于ISO9000標準的采用給我國帶來的信息效應要大于適應成本效應,凈效應為負值;再次,我國與進口國ISO9000的認證水平的相互作用對于我國出口具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可以認為各國都采用ISO9000系列標準減少了國家企業間貿易聯系中的交流障礙,促進了雙邊貿易,體現了“共同語言”的特性。同時,通過Hausman檢驗,我們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的零假設,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正如前面所說,固定效應模型很好的控制了遺漏的共同語言、共同邊界、制度環境、信息成本和文化相似性等變量,R2值由0.81上升到0.98。ISO9000彈性都有所下降。其中,本國的ISO9000的彈性由0.338下降到0.169,東道國ISO9000的彈性由0.301下降到0.251,兩國ISO9000的共同作用的彈性由0.053下降到0.033。彈性的顯著性也受到影響,后兩者的顯著性由5%的顯著水平變為10%的顯著水平。
(二)穩健性結果討論
在前面我們提到,一方面各國標準化的協調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貿易壁壘;而另一方面,可以反映一個國家開放度的貿易強度可能決定標準化的過程。Prakash and Potoski(2006,2007)發現ISO14000是ISO9000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變量,同樣我們也可以對其有效性進行檢驗。
首先是工具變量ISO14000和內生變量ISO9000的相關性檢驗,如果兩者的相關性很弱,則稱之為弱工具變量,從而使后續的統計推斷失效。我們以內生變量ln(ISO9000)作為因變量,以其他外生變量ln(YitYjt)等和工具變量ln(ISO14000)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對ln(ISO14000)的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此時的t統計量為13.82, 在該變量1%的水平上顯著,這個時候可以認為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是高度相關的。
其次,我們可以對于被懷疑是內生變量的ISO9000進行內生性檢驗。先用被懷疑的內生變量ln(ISO9000)對方程Ⅱ中所有其他的解釋變量和工具變量ln(ISO14000)進行回歸,并提取其殘差ε;然后將該殘差加入到方程Ⅱ作為一個新的解釋變量繼續回歸,如果ε的系數顯著,則說明ISO9000確實是一個內生變量[21]。按照上述方法,我們得到殘差的t統計量為50.1,在1%的水平上顯著,從而證實了ISO9000的內生性。接下來我們就用ln(ISO14000)作為工具變量,對三個方程進行兩階段最小二乘回歸,看結論是否發生了變化。
在考慮了ISO9000的內生性后,基本的解釋變量GDP、人均GDP和距離及FTA的估計結果變化不大,而ISO9000和基礎設施估計結果先后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在表2中,我國的基礎設施對于出口影響依舊顯著,而進口國的基礎設施的估計系數仍為正,卻變得不顯著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由良好的基礎設施減少的貿易成本更多應體現為貨物到達進口國海關前,這樣出口國基礎設施才是出口的主要驅動力。
ISO9000的估計系數的顯著性在表1和表2中明顯是不同的。第一,我國的ISO9000認證水平在表1中是對于出口具有顯著積極的影響的,而在表2中這一變量則只在方程Ⅰ和方程Ⅱ中顯著,而在方程Ⅲ(固定效應)中則不顯著。這部分證實了前面關于ISO9000的內生性假設,即我國的出口促進了ISO9000的普及,我國的ISO9000的采用是為了符合外國買方的要求。而一旦考慮到內生性問題,ISO9000通過提高本國企業競爭力來促進出口的這個效應就變得不穩健了。第二,進口國的ISO9000標準的認證水平依然顯著,然而符號卻發生了變化,由正值變為負值,其出口彈性為
-0.19。如此看來,在考慮了國際標準的內生性后,ISO9000的適應成本效應體現的更為強勢了。第三,我國與貿易伙伴國ISO9000標準認證水平的相互作用對于貿易的影響在表1和表2中的結果是一致的,都表現為顯著為正,其出口彈性為0.02。然而,其彈性值明顯小于進口國ISO9000的彈性值,綜合來看,ISO9000對于中國出口的消極影響要大于積極的影響,對中國出口起到了實際貿易壁壘的作用。
四、結 論
通過收集2001年~2008年中國與44個主要貿易伙伴國(含地區)的面板數據,對ISO9000標準對于我國出口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并且克服了技術標準與貿易關系實證研究中的三個主要困難:測量問題、多種效應與內生問題。研究結果表明:第一,ISO9000對我國出口具有顯著的共同語言效應,這意味著當我國與貿易伙伴國都具有較高的ISO9000認證水平,這可以減少雙方在貿易時的交流摩擦與障礙進而促進我國的出口。然而,具體情況還要取決于我國ISO9000的認證水平的高低。第二,貿易伙伴國的ISO9000認證水平對于我國出口具有顯著消極的影響,即進口國認證水平的提高會阻礙我國對該國的出口。這說明了貿易伙伴國ISO9000認證水平的提高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更多的是較高的適應成本,損害了出口企業的利益,限制了其出口。第三,我們發現在控制了內生性后,我國ISO9000認證水平的提高并沒有顯著的促進我國的出口。所以,我們沒發現出口國標準化的普及帶來的競爭效應——提高出口企業的競爭力。這與前面的內生性假定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即我國企業采用ISO9000認證是只是為了滿足外國買方的需求,是出口促進了ISO9000的普及。這樣,可以說我國企業采用ISO9000是被動的,在被動采用情況下其實施成本必然很大,造成企業內部的損失,降低了其出口競爭力。
研究結果具有豐富的政策內涵。盡管我國的ISO9000認證數量世界第一,但是我國仍然是ISO9000認證水平(普及率)比較低的國家,與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盡管發現了ISO9000的共同語言效應,但其是基于雙方都具有較高的認證水平的基礎上的,我國較低的認證水平及其與發達國家的較大差距使共同語言效應受到很大限制,可以說認證水平差距越大則共同語言效應越小。這樣技術標準認證水平的較大差距就限制了我國對于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的出口。而發達國家認證水平的提高會加大我國與之的差距,一方面差距拉大會減少共同語言效應;另一方面發達國際認證水平提高的本身會提高我國企業的適應成本從而進一步的減少我國的出口。這樣,ISO9000阻礙了我國的出口,成為我國出口的實際貿易壁壘。基于此,我國應當積極的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認證,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這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很多學者認為由于歐盟對于國際標準組織的重要影響,ISO9000已經成為歐盟提高歐洲內貿易而減少從非歐洲國家進口的工具。因此,我國應利用在世界的經濟地位通過國際磋商不斷加強我國在國際標準組織影響力,更多的參與到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并消減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在國際技術標準組織中的地位,限制在其影響下不斷產生的技術標準,減小我國與其的技術標準差距。另外,應該通過國內效率的改進來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從被動的適應國際技術標準變為主動的技術革新來推動技術標準的國內普及率。
[注 釋]
① 1987年,國際標準組織的技術委員會出版了ISO9000標準。ISO9000系列標準通常被認為是通用的質量管理標準,任何組織不論其規模,活動領域或者其管理文化都可以進行實施。
② 文中以每百萬人口所擁有的ISO9000的認證數量來反映ISO9000在各個國家的普及率,表明了各個國家的ISO9000的認證水平。
③ 考慮了人口因素后的ISO9000的認證水平可以反映其在一個國家的普及情況。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國ISO9000的認證數量在2008年為224,616,排名世界第一,然而在將人口加入來考察ISO9000認證水平時,我國2008年ISO9000的認證水平為169.57(每百萬人),排在世界第47位,排在45個樣本國家(含地區)中的32位,與排在第一位的意大利1,977.34(每百萬人)差距較大,屬于ISO9000認證水平較低的國家。另外,歐盟國家的ISO9000認證水平普遍較高,大都排名世界前30。
④ 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認為ISO9000是統一的標準,盡管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構成演化為了一系列的嵌套標準。企業起初的選擇在三個核心認證之間(ISO 9001, ISO 9002和 ISO 9003),這三個認證在覆蓋的質量體系原理上是不同的。ISO9000家族的2000版本用一個單一的標準ISO9001:2000取代了這三個標準。作為補充的標準,2000版本包括ISO9000:2000,其對于質量管理系統的原理和專門詞匯進行了描述。ISO9004:2000為執行的改進提供了指導。這些標準(ISO 9000:2000和ISO 9004:2000)的發展是以先前的ISO標準作為基礎的。ISO9000家族的核心成員最終被一個單一的標準代替了,本文簡單的假設把ISO9000作為一個統一的標準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
[1] Blind, Knut.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s and Standards on Trad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Products: Empirical Results of Switzerland's Bilateral Trade Flows with Germany, France and the UK[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1,13(4): 439-460.
[2] Gandal, Neil, and Oz Shy. Standardizatio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53(2): 363-383.
[3] Clougherty,Joseph A. and Michal Grajek. The Impact of ISO 9000 Diffusion on Trade and FDI: A New Institutional Analysi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4): 613-633.
[4] Delmas, Magali A. The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andards in Europe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J]. Policy Sciences, 2002,35: 91-119.
[5] 宋明順,趙志強,張勇,熊明華. 基于知識產權與標準化的貿易技術壁壘——“國際貿易技術壁壘與標準化問題”研討會綜述[J]. 經濟研究,2009 (3):155-158.
[6] 熊明華. 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對華東地區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04(10):17-19.
[7] 趙志強,胡培戰. 技術標準戰略、技術貿易壁壘與出口競爭力的關系——基于浙江出口美日歐的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2009 (10):79-86.
[8] 邢孝兵,徐潔香. 技術標準化的貿易保護效應[J].國際經貿探索,2010 (6):24-30.
[9] Blind,Knut. Driving Forces for Standardization a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J].Applied Economics, 2002,34(16): 1985-1998.
[10] Vastag, Gyula. Revisiting ISO 14000 Diffusion: A New‘Look’ at the Drivers of Certification[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13(3): 260-267.
[11] Prakash,Aseem, and Matthew Potoski. Racing to the Bottom? Trad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SO 14001[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6,50(2): 350-364.
[12] Carrère, Cèline. “Revisiting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on Trade Flows with Proper Specification of the Gravity Model[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50(2): 223-247.
[13] Swann, Peter, Paul Temple, and Mark Shurmer. 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 The UK Experience[J]. Economic Journal, 1996,106(438): 1297-1313.
[14] Hudson, John, and Philip Jone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Quality Goods’: Signalling Problem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3, 15: 999-1013.
[15] Moenius, Johannes.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s a Strategic Tool: Do National Standards Hinder or Promote Trade in Electrical Products[M]. IEC-Geneva, Switzerland, mimeograph,2006.
[16] Vancauteren,Marc and Daniel Weiserbs. Intra-European trade of Manufacturing Goods: an Extension of the Gravity Model[R].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Discussion Paper 26,2005.
[17] Czubala,Witold, Ben Shepherd, and John S. Wilson. Help or Hindrance?: The Impact of Harmonized Standards on African Exports[R]. World Bank -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400,2007.
[18] Bénézech,Danièle, Gilles Lambert, Blandine Lanoux,Christ-
ophe Lerch, and Jocelyne LoosBaroin. Completion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 illustration through the ISO 9000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process[J]. Research Policy, 2001,30(9): 1395-1407.
[19] Anderson, James E,and Douglas Marcouiller. Insecurity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84(2): 342-252.
[20] Baier,Scott L.,and Jeffrey H. Bergstrand. Do Free Trade Agreements Actually Increase Members'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1(1): 72-95.
[21] 伍德里奇. 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84.
Is ISO9000 A New Form of Protectionism?
——A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hina's Export
Ma Lingyua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revised gravity model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ISO9000 on China's export. The results indicate: (1) by dealing with the endogeneity concerns, the certificates level of trade partners yields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hina's export, elasticity of export is
-0.19; (2) the interaction of China and trade partners' ISO9000 certificates yields “common language” effect on China's export, elasticity of export is 0.02; China' certificates level of ISO9000 doesn't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 export. It concludes that ISO9000 becomes trade barriers even though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trade barriers to China's export.
Key words: China's export;ISO9000; protectionism
(責任編輯: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