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與已有較多文獻不同的是,文章基于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三個層面,分別闡述各自發展中困境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環境;“三農”
[中圖分類號] F062.2;F30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3-0058-04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這一偉大戰略,并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資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可以講,建設生態文明,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的新型發展道路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所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在這一政策號召之下,“三農”發展的思路和方向也應作出及時調整和轉變。已有的文獻大多數是將“三農”問題捆綁在一起進行研究,導致尋求破解途徑時顯得過于籠統。實際上,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鑒于此,本文基于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三個層面,分別闡述各自發展中的困境和挑戰,最后基于生態文明視角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這無疑將為更好地促進“三農”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由來和內涵
1. 生態文明的由來
5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社會歷經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1]。隨著科技的逐步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步伐加快,人們漸漸關注并重視周邊賴以生存的環境污染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在潛心研究美國使用殺蟲劑所產生的種種危害之后,于1962年發表了《寂寞的春天》,初步揭示了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戈爾摩召開,共同討論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問題,并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以向全球呼吁謹慎的考慮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后果。1983年11月,聯合國正式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并于1987年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概念是伴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逐步深化的必然結果。
實踐證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維持人類長久繁榮昌盛的重要前提。人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又要必須服從自然生態規律。因此,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的或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的,人與自然不應該是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
2. 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的提出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央繼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又一重大決策,因此全面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是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從系統論角度來看,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時候,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致力于現代化的生態環境建設,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有效解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進化[2]。從環境論層面來看,生態文明或稱綠色文明、環境文明,是依賴人類自身智力和信息資源,在生態自然平衡基礎上,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球化協調發展的文明[3]。對于我國“三農”而言,生態文明的內涵和要求便是農民的生態價值觀不斷提升、農村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農業逐步走向生態農業之路。
二、我國“三農”發展中的挑戰
1. 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
農業現代化在我國并不是一個新提法,早在新中國建立前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目標,他指出:“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4]。應該說,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通過現代先進技術和經營方式的應用,逐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使農業走向信息化、集約化、產業化的優質型發展道路,以最終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和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從目前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和社會環境來看,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應具備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增長方式集約化以及生產績效高優化等特點。然而,事實證明當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和缺陷。這里,筆者借鑒徐星明、楊萬江(2000)設計的衡量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指標[5],并根據需要選取其中6個分別對2005年~2008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展水平進行論述(見表1顯示)。 2005年~2008年我國農村的有效灌溉率分別為45.1%、47.5%、46.4%和48.0%,分別低于標準值中最小值75%的29.9%、27.5%、28.6%和27%;2005年我國農村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44.8%,2006年的比重為42.6%,2007年和2008年的比重分別為40.8%和39.6%,遠高于標準值15%~5%;農業增加值在全國GDP中的比重方面,2005年和2006年我國農村的農業增加值在全國GDP中的比重為10.7%和10.2%, 2007年和2008年剛處在標準值以內(9.9%和9.3%);2005年~2008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分別為42.99%、43.90%、44.9%和45.7%,盡管四年來的城鎮人口比重在不斷增大,但離標準值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四年中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恩格爾系數也都在設計的標準值之外。由此可以看出,盡管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有所加速,成效也比較顯著,但是農業的發展現狀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距離。
2. 農村污染嚴重
(1)飲水安全隱患。全國仍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達不到安全標準,其中因污染造成飲用水不安全人口達到9,000多萬人,有6,300多萬人飲用水含氟量超過生活飲用水標準。建設部2007年對全國9省43個縣的74個村莊開展的一項農村人居環境調查顯示,41%的村莊沒有集中供水;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40%的村莊雨天出行難,晴天是車拉人,雨天是人拉車;70%的村莊畜禽圈舍與住宅戶混雜;90%的村莊使用傳統的旱廁;90%的村莊垃圾隨處丟放。[6]由于大量生產和生活廢棄物未經處理排入各種水體,加之缺乏公共衛生設施,嚴重影響農民身體健康。2006年8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全國農村飲水工程“十一五”規劃》,決定用10年時間基本解決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到2015年,我國農村人口存在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將基本解決。為此,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生態破壞嚴重。2008年《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74億畝,比上一年凈減少29萬畝;受災面積3,99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2.8%,成災面積2,228.3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18.3%。此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全國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0,199.1萬公頃。2006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比1995年增長45.7%;除澇面積為2,137.6萬公頃,比1995年增長6.5%;[7]另一方面,農民生產過程中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農業化肥施用量為5,239萬噸,比2000年的4,146.4萬噸增加了1,092.6萬噸,平均每年以136.6萬噸的速度遞增。為了有效抵抗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侵害,最大限度保證農田產量,農民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其中的有害物質長期滲透,對土壤結構造成極大破壞。
(3)工業污染加劇。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與此同時農村經濟體制也相應地進行了改革,使以農業為主體的我國農村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1978年我國農業總產值為1,117.5億元,2008年的為28,044.2億元,凈增長2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凈增長近35倍。與此同時,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步伐也在逐步加快,鄉鎮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1978 年全國社隊企業職工2,827 萬人,全年工資總額87 億元,平均每個職工年工資收入308 元。到2008 年,鄉鎮企業支付勞動者報酬達15,830 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收入1,666 元,比1978 年的10.74 元增加了150多倍,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99%,比1978 年的8.04%增長了26.95 個百分點,大大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8]但是,不可否認,我國農村的發展是以資源和環境的過度消耗和破壞為代價的。許多地區鄉鎮企業布局分散,工藝技術落后,經營粗放,主要集中在造紙、印染、電鍍、化工、建材等產業,大部分企業沒有污染治理設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隨著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大,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一些被關閉的嚴重污染企業被轉移到農村。全國鄉鎮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占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重均達到30%以上。城市污染工業向農村轉移,還引發大量農業用地被侵占,因工業固體廢棄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超過13.3萬公頃[9]。
3. 農民的生態價值觀淺薄
人的價值觀產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長期以來,深受歷史原因的影響,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和農耕文化觀念濃烈,同時廣大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本來較低,人們普遍缺乏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在農村,柴草亂堆、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禽畜亂跑的問題司空見慣,露天糞坑、零散灰堆、叢生雜草、人畜混雜比比皆是,塑料農膜等“白色污染”更成為農村環境破壞的一大因素。而且,很多農村地區依舊存在著許多不良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農民之間的互相攀比、紅白喜事的鋪張浪費等現象將對農民生態文明觀念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樹立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三農”發展的路徑選擇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即要把我國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新型風貌。之后,溫家寶總理于2010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這表明我國已經把農村建設和污染治理問題提上重要議程,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成為環保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可以講,“三農”的健康穩定發展是和諧社會建立的根本要求,由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項對策。
一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農業問題,應加快推進生態農業。鑒于上述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水平還不高,與現代化農業差距依舊較大,筆者認為應加快推進生態農業,構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生態農業主要是將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有機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九五”期間,國家七部委聯合開展了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目前,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已擴大到400多個,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面積667萬公頃。[10]前述已初步表明,我們當前的農業現代化程度還不是很高,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主導,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把改善生態環境與群眾脫貧致富有機相結合。筆者認為,對于部分農村地區可以有效地進行整合,結合當地特色,組建專門某項農產品生產區,進行規模種植。同時,政府部門要注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堅持創建精品與增加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二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農村問題,應積極建設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的建立具有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確保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的功能。2006年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為2,395個,保護區面積達到1.5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5.2%。截至2007年底,全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已達1,766處,總面積1.23億公頃,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2.8%[11]。鑒于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加劇、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要從整體上進行統籌安排,逐漸推行影響環境預警體系,以確保危害程度逐步降低。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立法。1984年5月,六屆人大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水污染防治法》,自此拉開了對農業環境保護的序幕,并先后頒布了《環境保護法》、《農業法》等,但一直卻沒有專門的《農業環境保護法》。2007年國家發布了《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著力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標志著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得到穩步推進。
三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農民問題,應逐步建立生態價值觀。學者戴圣鵬(2008)[12]精辟的指出,農民自身生態觀念與生態建設生態保護意識的薄弱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精神障礙。農民生態保護意識的薄弱是農民肆意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精神原因。為此,農民必須首先從以往守舊的思想中解放出來,樹立“生態文明,從我做起”觀念,逐步培養生態文明的價值觀,不能以自身的眼前利益而取代地區發展的長遠利益,應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逐步減少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此外,各級地方政府也可以運用各種方式、渠道在地方范圍內大力宣傳生態文明意識的宣傳和教育,提高農民生態文化建設的理念,使得農民群體能夠充分認識到解決好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參考文獻]
[1] 陳瑞清.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J].北方經濟,2007(7):4-5.
[2] 伍 瑛. 生態文明的內涵與特征[J].生態經濟,2000(2):38-40.
[3] 李良美. 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其理論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2):47-51.
[4] 黃道霞. 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述論[J].中共黨史研究,2002(1):11-16.
[5] 徐星明,楊萬江. 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5):276-282.
[6] 網站:http://www.bokee.net,2007-06-26.
[7]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7-200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50-161.
[8] 人民網,2009年8月17日.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
測(2007-200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50-161.
[10] 宋洪遠. 農村改革三十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12.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7-200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50-161.
[12] 戴圣鵬.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模式探索[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3-187.
A New Path of\"Tri-agri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Zhang Zhigang 1, Zhou Caiyun 2, Zhang Yuqing 3
(1. 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Science of Ganzhou, Ganzhou341000,China;
2. East China Jiao 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China;3. Jiangxi Uniw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China'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ir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and finally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i-agriculture\"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