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邢窯青瓷;分類;胎釉化學成分
[摘要]本文根據1980至1994年三個研究單位有關邢窯的青瓷測試資料,對邢窯青瓷胎釉的化學組成與燒成后的胎色釉色進行了分析,認為邢窯青瓷的胎質及其呈色可以分為深灰、淺灰兩類,釉質及其呈色可以分為青黃、青綠、青灰、青褐四類。
在1980至1994年的15年間,臨城縣邢瓷研制小組、河北省邢窯研究組和中國邢州窯研究所,根據成都光電研究所、北京建材研究院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化驗與物測,對邢窯白瓷進行了三次仿制。在仿制過程中,為便于對白瓷與青瓷的胎釉進行對比分析,積累了一些青瓷資料,現就這些資料,對邢窯青瓷的分類與工藝試作研究。
一、邢臺墓葬青瓷與窯址青瓷標本
在邢窯窯址發現之前,人們根據文獻記載僅知道唐代邢窯燒白瓷,至于唐代之前是否有邢窯,邢窯除白瓷之外,是否還燒其他陶瓷則全然不知。但在1980年之后,由于邢窯窯址在臨城縣、內丘縣、邢臺縣和邢臺市區的相繼發現,方使人們大大地開闊了眼界。
根據邢窯窯址調查,從窯址的歷史斷代得知,不僅唐朝有邢窯,而且唐朝之前的北朝和隋朝也有窯址。從窯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標本得知,邢窯的產品不僅有各類白瓷,而且還有各類青瓷、黃釉瓷、黑釉瓷、褐釉瓷、唐三彩和硬質白陶。
從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30年間,在邢臺地區所轄各縣和邢臺市區,發現了許多時代不同的墓葬,其中北朝和隋朝墓葬出土了青瓷、白瓷、黃釉瓷、黑釉瓷和褐釉瓷。在這些瓷器中以青瓷數量為最多,現將各類胎釉不同的典型青瓷器物略舉如下:
1、1958年5月,京漢鐵路復線路基培土施工時,在邢臺市北郊三義廟村西發現了古墓群,其中有一座北魏宣武帝時期的正始三年墓。按正始三年為506年,時處北魏后期,也即北朝前期的后段。該墓出土了一批陶瓷器,其中比較典型的器物有兩件,即青瓷盤口四系壺和青瓷弧腹實足碗。
青瓷盤口四系壺圓沿大盤口,直頸較高,斜圓肩,肩中部粘有四個對稱的橋形系,腹部上扁下圓,間有接痕類似折腰,無足平底,底邊削棱。胎質較粗,但堅實致密,露胎為紅灰色火硝,但斷面則呈深灰。釉質較細,釉面光滑,釉色呈深青黃,除下腹外,通體施釉。通高21.3厘米(圖一)。
此壺的形制雖然帶有明顯的兩晉風格,但卻具有與南朝相同而又有區別的特點。比如壺的形制與1979年福建省閔侯縣南朝齊梁墓葬中出土的青瓷四系盤口壺相同,但橋形系的邊沿不是南朝青瓷橋形系常見的方角,而是圓角。
關于此壺的產地問題,1982年馮先銘先生在參加臨城“邢窯與邢瓷鑒賞研討會”時曾進行過鑒定,他雖然肯定此壺為北朝器,但產于何地,當時則認為尚屬“未知數”。1984年,由于在臨城陳劉莊十字溝古窯址群的北溝北朝窯址中發現了與此相同的器物殘片(圖二),方使此壺的產地疑謎得到了解決。
青瓷弧腹實足碗圓沿稍扁,沿下飾陰刻弦紋,直口微斂,深腹有弧度,實足較小,足底外撇,底心內凹。胎體堅實,胎色呈灰白。釉質較粗,釉層較薄,釉色呈淺青黃,內施滿釉,留有三個支釘痕,外施釉至上半腹。通高8.4厘米(圖三)。
此碗的形制與1979年福建閔侯縣南朝齊梁墓葬出土的青瓷托碗上的碗類似。據此可知,邢臺市區北魏正始三年墓中出土的這一件碗,在存世時間上,與南朝齊梁墓中出土的這類碗的存世時間正相吻合。
關于此碗的產地,出土時也是一個未知數。1987年,由于內丘西關村東西街西頭原石英粉廠以南的居民在建房施工時,在房基地下挖到了北朝窯址堆積層,在出土的大量碎瓷片中,找到了與此碗形制和胎釉相同的標本,故此碗的產地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2、1958年7月,在邢臺市北郊三義廟村西的古墓群中,發現了一座北齊文宣帝時期的天保二年墓。按天保二年即551年,時處北齊之初,也即北朝后期的后段。此墓也出土了兩件典型器物:青瓷弧腹實足碗和青瓷直口三系罐。
青瓷弧腹實足碗扁沿稍圓,沿下飾一道細弦紋,直口微斂,腹部深弧,下腹漸收,小實足,足底外墻微撇,足心向內微凹。胎質較細,堅實致密,胎色呈淺灰。施半透明釉至下腹,釉質細膩,釉面光潔,釉色呈深青綠。通高8.4厘米(圖四)。
關于此碗的產地,當時也不得而知。1987年,由于在內丘西關村西頭原石英粉廠以南的北朝窯址中,找到了與此碗形制和胎釉相似的標本(圖五),故此碗的產地也得到了解決。
青瓷直口三系罐。圓沿直口稍斜,矮頸豐肩,上肩有三個泥條系,其下有兩周細弦紋,中腹鼓圓有凸起的粘棱,下腹漸收為小實足,足底外撇,足心微凹。胎質致密,胎色淺灰。施釉至中腹,釉質較細,釉色呈淺青灰。通高8.7厘米(圖六)。
該罐的形制與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出土的三系瓷罐的形制大體類同,與河南安陽隋卜仁墓出土的四系瓷罐的形制也很相似。據此,這類罐的形制應是由北朝后期向隋朝初期過渡的一種式樣。
馮先銘先生對此罐曾進行過鑒定,同樣認為產地不明。不過由于1987年在內丘西關村石英粉廠南的北朝窯址中也找到了相同殘器,故使產地問題也得以解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內丘西關村北朝窯址中,還找到了與此罐的胎色、釉色完全相同的瓷碗。按此碗為扁沿,沿下飾一道細弦紋,直口微斂,深腹,下腹漸收,小實足,足底外墻稍撇,足心內凹。胎質致密,胎色淺灰,施半透明釉不到底,釉質較細,釉色淺青灰,下腹有大塊窯粘。通高6.4厘米(圖七)。
3、1965年10月,在邢臺市西郊曹演莊村西青年路(今郭守敬大街)鋪設下水管道施工中,發現了幾座古墓,其中有一座隋煬帝時期的大業六年墓。按大業六年為610年,時為隋朝后期。此墓出土了三件瓷器,其中一件為青瓷斂口平底缽。
青瓷斂口平底缽唇沿內卷,沿下飾兩道弦紋,斂口,鼓腹,小平底。胎質細,胎體堅實,胎色呈淺灰,施釉至下腹,釉質細,釉色呈深青褐。通高9.3厘米(圖八)。
關于此缽的產地,由于在1982年發現的臨城陳劉莊東溝隋朝窯址和1992年發現的內丘西關村村北隋朝的窯址中都找到了相同的標本,故產地也得到了解決。
4、1991年12月,臨城縣西瓷窯溝農民在村外取土時,發現了一座隋文帝時期的開皇九年墓。開皇九年為589年,時處隋朝前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青瓷折肩三系罐。
青瓷折肩三系罐圓沿,短頸,折肩,肩下粘有三個雙泥條系,腹部修長,其下略垂,實足。胎泥較粗,但胎體堅實,胎色深灰,釉色呈淺青褐。通高27.5厘米(圖九)。
與此罐同類的器物標本,不論在臨城陳劉莊的隋朝窯址中,還是在內丘西關村的隋朝窯址中均有發現,故此器的產地應是邢窯。
二、邢窯青瓷胎釉的化學成分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前后對邢窯青瓷的胎釉化學成分進行了兩次測試。第一次測試標本為3件,編號為YNl、YN2、YN3;第二次測試標本為2件,編號為NSQ、LSQN。
在邢窯青瓷5件測試標本中,有1件屬于北朝,4件屬于隋朝。雖說測試標本數量不大,但對我們正確認識和分析邢窯青瓷胎釉的化學組成,卻提供了可靠依據。現將5件測試標本中的樣品名稱產地和氧化物含量列為表一。
根據表一中的邢窯青瓷胎釉的化學成分,可以得出如下分類:
第一,邢窯青瓷的胎質可分為兩類,即一類為高鋁高鐵胎,一類為高鋁次高鐵胎。高鋁高鐵胎的三氧化二鋁含量一般在26.6%至26.7%間,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高在2.8%至2.85%間。而高鋁次高鐵胎的三氧化二鋁含量雖也高在26.6%至26.7%間,但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則低在1.5%至1.61%間。
第二,邢窯青瓷的釉質可分為三類,即低鋁特高鐵高鈣釉、低鋁高鐵高鈣釉和低鋁次高鐵高鈣釉。這三類釉的三氧化二鋁含量和氧化鈣含量基本相同,但三氧化二鐵含量大不一樣。比如低鋁特高鐵高鈣釉的三氧化二鐵含量為4.14%以上;低鋁高鐵高鈣釉的三氧化二鐵含量在2.2%至3.5%間;低鋁次高鐵高鈣釉的三氧化二鐵含量則在1.8%左右。據此可知“次高鐵釉”的三氧化二鐵含量比“高鐵釉”低一倍,而比“特高鐵釉”低三倍。
三、邢窯青瓷胎釉的燒后呈色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在對邢窯青瓷5件測試標本胎釉的化學成分的測試中,為我們列出了胎釉的呈色劑、分子式、氣氛判定及胎色釉色的簡要描述(表二)。
第一,關于邢窯青瓷的胎色,根據1990-1991年邢州窯研究所試燒可知:如果胎的三氧化二鐵含量不超過0.8%,采用還原焰氧化焰燒成,胎的呈色是白色;但如果胎的三氧化二鐵含量超過了0.8%,采用還原焰燒成,則胎的呈色隨著超量的增加而加深。
(1)邢窯青瓷的高鋁高鐵胎中的三氧化二鐵含量一般多在2.6%左右,含量較高者可達到2.8%以上。無疑這類高鋁高鐵胎,如果采用強還原焰(或稱“純還原焰”)燒成,其胎的呈色一般都是深灰色(有的稱其為青灰色)。
(2)邢窯青瓷高鋁次高鐵胎中的三氧化二鐵含量一般多在1.5%左右,高者可以達到1.8%。無疑這類高鋁次高鐵胎,如果采用強還原焰燒成,胎的呈色不是深灰,而是淺灰(有的稱其為灰白色);但如果還原焰燒成了弱還原焰(或稱“中性還原焰”),高鋁次高鐵胎的呈色不是淺灰色,而是灰黃色,或者是土黃色。
根據以上分析和參照窯址標本,我們可以將邢窯青瓷的實際胎色分為兩類四種。所謂兩類,是指“高鋁高鐵”的深灰胎和“高鋁次高鐵”的淺灰胎;所謂四種,是因為除深灰胎和淺灰胎之外,還有灰黃胎和土黃胎。
第二,關于邢窯青瓷釉的呈色,遠比胎的呈色要復雜得多,原因是釉的呈色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釉含鐵的高低、燒結溫度的高低、燒成氣氛的性質、釉層的薄厚和熔融狀態等等,均與釉的呈色變化密切相關。
(1)在青瓷釉料所含鐵的氧化物中,有比例很小的氧化亞鐵(FeO),有比例很大的三氧化二鐵(Fe2O3),這些鐵的氧化物,在還原焰燒成中有時會變成氧化亞鐵。如果氧化亞鐵比例達到0.8%至1%,釉的呈色就會出現淺青綠;如果達到了2%至3%,釉的呈色就會出現深青綠;如果達到了4%以上,釉的呈色還會出現青褐色。
按邢窯青瓷釉的三氧化二鐵含量,據表一中的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有在1.8%左右的次高鐵,有在2%至3%間的高鐵,有在4%以上的特高鐵。由此可知,由于邢窯青瓷釉所含鐵量的不同,因此在還原焰燒成變化中,便出現了深青綠色、淺青綠色和深青褐色、淺青褐色。
(2)在燒成過程中,還原焰的強弱,直接決定著釉二價鐵(Fe2+)和三價鐵(Fe3+)的比值。如果是強還原焰,二價鐵的比值就高,釉的呈色就會出現青灰色;如果是弱還原焰,三價鐵的比值就高,釉的呈色就會出現青黃色。由此可知,在邢窯青瓷釉中所以有青灰釉、青黃釉,應與還原焰的強弱密切相關。
根據常規,一般高鐵釉在強還原焰高溫氣氛下,釉的含鐵多以氧化亞鐵(FeO)的狀態而存在,同時在高溫下,氧化亞鐵又可與二氧化硅作用而生成藍綠色的硅酸鐵(FeSiO3)。據此可知,在邢窯青瓷釉色中所以出現青綠釉,也應與硅酸鐵的生成和呈色有關。
(3)按上列含鐵量在4%以上的特高鐵釉,如果采用強還原焰,在高溫燒成過程中應有黑色鐵單質(Fe)的產生。由于這類釉的含鐵量“特高”,故可以呈現黑褐色。由此可知,在邢窯青瓷中所以有青褐釉,也應與鐵單質的產生和呈色有關。
(4)在邢窯青瓷中所以出現青灰釉,也應與“特高鐵釉”還原焰燒成溫度強弱有關。即如果還原焰燒成溫度是強高溫,鐵單質(Fe)是黑色;如果還原焰燒成溫度達不到強高溫,鐵單質(Fe)是灰黑色。故在邢窯青瓷釉色中,便出現了深淺不同的青灰色。
根據以上分析研究和參照窯址出土的青瓷標本,我們可以將邢窯青瓷的實際釉色分為四類八種,即青黃釉類為深、淺兩種;青綠釉類為深、淺兩種;青灰釉類為深、淺兩種;青褐釉類為深、淺兩種。
四、邢窯青瓷與其它青瓷的差異
邢窯青瓷不僅與南方青瓷明顯不同,而且與北方其它窯口的青瓷也有差別。
第一,北方?甾博窯、安陽窯、賈壁窯青瓷的釉質與邢窯青瓷基本相同,但因某些工藝存在差異,故釉的呈色有所不同。比如:
(1)淄博窯青瓷釉質和邢窯青瓷釉質基本相同,燒結溫度也大體一樣。但淄博窯早期青瓷的釉層較薄㈣,故燒后的釉面斑駁、釉色淺淡,與邢窯青瓷燒后釉面光平、釉色潤澤明顯不同。
(2)安陽窯青瓷釉質與邢窯青瓷釉質也基本相同,如邢窯青瓷釉含三氧化二鋁為14%上下,安陽窯青瓷釉為14.21%左右。但由于安陽窯燒結的溫度過低,故燒后的胎釉類似釉陶,其釉色比較暗淡乏光,與邢窯青瓷釉色晶瑩明亮也明顯不同。
(3)賈壁窯青瓷釉質與邢窯青瓷釉質也基本相同,但由于賈壁窯青瓷釉的氧化鎂含量較低,故釉的附著遠不如邢窯青瓷釉的附著緊密,因此賈壁窯青瓷的墜釉和淚釉嚴重。從賈壁窯這件青瓷深腹實足碗(圖一〇)的墜釉,便可看到這種現象。
第二,如前所述,邢窯青瓷胎的三氧化二鋁含量高達26.6%上下,熔融溫度也可高達1320±20℃,因此燒后的邢窯青瓷胎體堅實致密,敲打時能發出清脆的金屬聲。
(1)安陽窯青瓷胎質與邢窯青瓷大致相同,但燒結溫度太低,僅為1150℃,故燒后的胎體多未瓷化。從安陽窯這件類似釉陶的青瓷深腹實足碗(圖一一),便可看到這種現象。
(2)淄博窯青瓷的胎質和熔融溫度均與邢窯基本相同,但因淄博窯早期器壁較薄,故青瓷常見變形。從淄博窯這件變形青瓷盤口四系壺(圖一二),便可看到這種現象。
(3)賈壁窯青瓷胎質和燒結溫度與邢窯基本相同,燒后的胎體堅實與邢窯無別,唯因釉的粘附較差而與邢窯青瓷的釉面不同。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