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山海關;長城修復;甕城遺址;保護展示
[摘要]本文以山海關關城西門、北門甕城遺址的考古清理工作為依據,詳述了西門、北門甕城的形制及現狀,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及展示構想。
縱觀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實為最薄弱的環節,無論外敵強攻或巧設詐術,還是內奸反叛,皆通過城門得手。而甕城的建造一舉將這個薄弱環節變為易守難攻之地。甕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筑,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戰時兵馬出城,須經雙重驗關,可澄清疑讀;如來援軍,可不分真偽,先放進甕城驗證。甕城最奧妙之處是可以實施積極防御,敞開甕城,誘敵深入,四面圍攻,一舉殲之。甕城的巧妙設計體現了我國古代積極防御的杰出軍事思想,是山海關關城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海關關城的四門之外均筑有甕城,其中西門甕城于上世紀40年代毀于兵火,北門甕城因戰爭破壞嚴重而于50年代被拆毀。后隨著城市發展和周圍地勢抬高,殘存的甕城逐漸被掩埋,后期又在遺址上修建了部分建筑物和道路,并種植了樹木,對遺址造成破壞。2006年5-7月,為配合山海關關城及東羅城城墻保護工程,山海關區文物保管所分別對西門和北門甕城進行了全面的考古清理。
一、清理現狀
西門與北門甕城的形制基本相同,均呈半圓形,長72米,寬32米,門寬4.8米。西門甕城的城門開在南城墻,東城墻依關城西城臺和兩側城墻,分別與甕城南城墻和北城墻相接,西北轉角和西南轉角均為弧形。北門甕城的城門開在東城墻,南城墻依關城北城臺和兩側城墻,分別與甕城東城墻和西城墻相接,西北轉角和東北轉角均為弧形。
通過本次考古清理,西門、北門甕城的平面布局保留完整,甕城城墻殘存,城門位置清晰,殘留部分條石地面。
1、西門甕城遺址現狀
西門甕城現存北城墻殘高0.8~1.2米,南城墻和城門僅存條石基礎,殘高0.22~0.8米,因進出城道路從西城墻穿過,現西城墻大部分仍被掩埋。在西門外兩側關城城墻的墻面上,分別有與北城墻和南城墻的相交斷面的輪廓,與現存的甕城城墻相吻合,其高度與現存關城西城墻(即甕城的東城墻)同高,約11米。從兩城墻相交處看,北城墻和南城墻與關城城墻間沒有任何結構連接,相互獨立。
城門內原條石地面無存,但在甕城城門與西門之間殘存一段長12.2米、寬2.8米的花崗巖條石地面,地面條石長0.6~1.3米,寬約0.35米,厚約0.21米,說明兩城門間的地面為條石地面。
2、北門甕城現狀
現存東西城墻殘高0.8~1.8米,現北城墻因進出城道路穿過而大部分仍被掩埋,城門條石基礎和條石地面保存較為完好,但兩城門間的條石地面無存。東西城墻與北門兩側城墻相接處仍保留有部分磚墻和夯土,但之間沒有結構連接。
3、影響遺址的主要因素
(1)遺址內栽種的植物的根系深入到磚墻和城墻夯土中,破壞了城墻結構,造成局部磚墻鼓閃、變形、坍塌,夯土疏松。
(2)遺址地勢低洼,經常被雨水浸泡,使得磚墻經常處于干濕交替狀態,加速了磚墻的風化。
(3)遺址區內后期修建的建筑物、圍墻、道路和鋪設的水泥管道、豎立的廣告牌等嚴重影響了遺址的環境。
(4)自2006年7月西門、北門甕城遺址被清理出來后,由于沒有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缺乏管理,遺址長期裸露,地勢低洼,清理的探坑被垃圾填埋,均對遺址造成嚴重破壞。
二、保護措施與展示構想
調查及清理的山海關關城西門、北門甕城遺址保存基本完整,且真實地保留了早期形制,為甕城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依據。但由于沒有科學保護措施和合理的展示方法,目前遺址發掘的考古成果和附存的信息無法再現。根據目前甕城遺址的現狀,鑒于城市發展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復建甕城已不現實,故就其保護和展示提出以下構想:
1、發掘清理
對于缺少史料記載的甕城來說,考古發掘對研究甕城形制顯得尤為重要。遺址原被雜土掩埋,由于條件所限,本次考古清理也只是局部的,仍有部分遺址未被揭露,甕城內的地面和部分墻體結構仍不明確。建議對甕城遺址進行全面的考古清理,清理后,對遺址全貌進行空中俯拍,作為遺址展示的資料。
2、結構清理和加固
考古清理工作完成后,對現存遺址本體中影響結構安全的部位采用歸安、整修、拆砌和補砌等方法進行維修加固,保證遺址本體的安全、穩定。維修應嚴格控制補砌工程量,不宜追求遺址的形式美觀、完整,只需滿足遺址結構安全即可。
3、遺址的保護回填
隨著四周地勢的抬高,甕城遺址現處于低洼地帶,遺址內的積水無法排出,同時遺址長期裸露不利于保護,且其本體不具備原址展示的條件。為此建議對遺址采取考古回填的保護方法,即先在已清理完成的甕城遺址表面鋪一層30毫米厚的基砂,再虛鋪素土,進行分層夯填,靠近遺址磚墻部位的夯土用人工夯實。回填應結合遺址區整體的排水工作,注意控制標高。
4、遺址的標識
在回填的遺址上,采用不同材料對城墻的磚墻、夯土、城門、地面等進行標識,全面展示遺址的平面布局。
(1)磚墻和夯土的標識
實施遺址保護回填后,按照原位置、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進行磚墻和夯土的標識。磚墻標識可采用在原墻址上補砌一定高度的墻體,補砌墻體一般高出地面013~1米。北門甕城西側現存城墻較高,進行必要的整修后可直接進行現狀展示。缺失的墻芯夯土可采用素土分層夯實,頂部用兩步三七灰土作防滲層,夯土頂部應略高于磚墻高度,并向兩側做出一定的泛水。
(2)地面標識
根據西門現存條石地面,甕城城門與城門間的路面按條石地面考慮,在原址干鋪天然卵石進行標識。新修的穿城墻水泥道路和人行便道處的城墻標識可采用路面鑲鋪水泥磚和塊石的做法,即按城墻的位置、組砌方式,在路面上鑲鋪與城磚同規格的水泥磚來標識城墻的磚墻,鑲鋪與土壤色澤相近的花崗巖塊石的做法來標識城墻的夯土,標識材料下墊層的做法和結構應滿足道路通行的要求,并應做好與兩端標識墻體的銜接。
5、拆除構筑物,清除雜土
遺址區內豎起的廣告牌、新砌磚圍墻和樹木對甕城遺址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應將遺址區內的構筑物全部拆除,對考古清理挖出的雜土進行清運,并結合環城綠化帶做好遺址區及周邊環境的改善。為滿足參觀的需求,可在甕城外沿四周的石屑路面修建參觀道路,使其與遺址的環境相諧調。
6、遺址排水和防滲工程
通過回填保護,可提高甕城遺址標高,甕城內的水可沿回填坡度散排到城門道路,進入市政管道,甕城外側沿城墻可做三七灰土散水。新砌標識城墻和現狀城墻頂部做兩步三七灰土防滲層,并向兩側做泛水,使城墻頂部的雨水能順利排出。
7、遺址的展示
可以現存典型城墻和城門等甕城重要節點為對象,分三項內容進行展示:
一是甕城整體布局的展示。可以考古清理為依據,并通過補砌標識城墻和城門進行現狀展示,全面展示出甕城的整體布局。
二是城墻結構和城門結構的現狀展示。選擇有代表性的現存城墻和現存城門,如西門甕城北城墻局部和城門,或北門甕城北城墻局部和城門,作為現狀展示對象,通過視窗(防紫外線鋼化玻璃材料)展示其真實的結構形制。對現狀展示的對象除進行必要的歸安整修外,不建議采取任何工程措施和添加補配構件。
三是將甕城的歷史照片、考古清理資料(全貌航拍圖)、三維復原模擬圖做成展示牌,放置在遺址區內,向參觀者介紹甕城的歷史、作用、結構等。展示牌制作材料可以磚石為主,其形式應與甕城遺址整體諧調。
涉及的防護性展示設施在確保其保護和展示功能的條件下,應嚴格控制體量,以減少對遺址本體和相關環境的影響。
本文拙識未必可行,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僅望以此一孔之見,引起各方有識者對該項目的關注。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