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學習一下美劇。
也許會有人嘀咕,美劇不符合中國國情啊。注意!學習不是說照搬或抄襲。而是本著謙虛的精神,身未動,心已負笈游學。竊人之魚,不如學人之漁。前者是短視的,后者是長遠的。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些竊人之魚的作品大多時運不濟,像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模仿”《急診室》的電視劇《永不放棄》,還有號稱男版“Sex and the City”的《男得有愛》。這些急吼吼的人都忽略了重要的一點,絕大多數美劇都是喜歡以公共空間為背景,像《迷失》、《越獄》、《辦公室》、《宋飛正傳》、《實習醫生格雷》、《犯罪心理》、《生活大爆炸》他們都將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放到公共寓所、工作場所、消閑場所、服務場所來展開故事,如酒吧、醫院等,即便寫公寓,也是把一群單身青年擱在一個公共空間里。這和國內的電視劇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必須有所甄別,不能僅僅拿了人家的盤子,卻把里面的比薩換成了餡餅。
近年來,獲得收視好評的國產電視劇有不少改編自小說,同時,一些創作過好劇本的編劇也往往形成“品牌效應”。于是“改編自某某原著”,或者“某某編劇作品”成了保證收視率的廣告。而美劇“知名編劇”卻往往以群體形象出現,創作之初也沒有成熟的文學劇本。參加論壇的美國編劇表示,很難想象一個人去創作一部電視劇,群體創作是為了讓劇本更加嚴謹,將劇情細化到每一分鐘。
“先形成一個創意大綱,然后由10到12人組成的編劇團隊填空。情節如何推進、對白展開、環境設定,幾組編劇分工完成各種細節。”《犯罪現場調查》西爾維奧·霍塔如是說。《犯罪現場調查》自2000年開播至今依舊熱度不減,編劇之一海瑞將編劇工作形容成和觀眾的“智力競賽”:“討論劇本往往是電視劇創作過程中花費時間最長的階段,編劇組匯集十幾個人的智慧,盡量消除情節漏洞。觀眾和電視劇一起成長,編劇團隊要應對數以萬計的觀眾,創作工作好像是智力競賽。”好的美劇都是團隊的智慧結晶。對比國內的編劇,似乎單槍匹馬的更多。但這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結果,而不是參與的人數,如果編劇可以保證自己的結晶像美劇一樣上通情懷,下接地氣。
由于插播廣告逐漸增多,60分鐘一集的美國電視劇,從原來的6節變成了10節。“為了不讓觀眾轉臺,編劇不得不每6分鐘設計一個高潮或懸念,這讓電視劇情節越來越離奇。”西爾維奧·霍塔有些無奈。“但是,傳奇故事中最感人的還是人和人之間的真情,這與以家居生活為主的中國電視劇一樣。”在《丑女貝蒂》這個現代版的“丑小鴨”的故事中,貝蒂的遭遇幾乎離奇,然而在捧腹大笑之后,讓所有觀眾動容的卻是貝蒂這個其貌不揚女孩聰慧中的真誠。
在美劇中,個人英雄主義是美劇集中體現的一個價值取向,是美國主流價值觀的核心。單槍匹馬,不屈不撓的孤膽英雄,是美國文化中特有的一個形象。在這里,我們不對中國的集體主義和美劇的個人主義進行探討,我們主要學習的就是,美劇將其自身所具備的文化意蘊傳遞到觀眾心中,從而引發一種大眾共享的價值觀念、共存的人文精神。你看,美劇的題材涉獵很廣,即便是敏感題材也反映美國大熔爐式的主旋律:諸如責任、家庭、自由、正義、愛等等。豐富的類型和不同的訴求與表述給觀眾很大的選擇空間。美劇中反復呈現出這些主旋律促使社會成員趨于共同守望一種價值觀念,產生歸屬感。《絕望的主婦》能夠受到觀眾歡迎的原因主要在其文化背景的契合與影響,和所有那些曾經流行與正在流行的美劇一樣,它投合了大眾的心態。相信所有看過此劇的人都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這是一部自覺不自覺地宣揚和集中體現美國正統價值觀的劇集。
有人說《黎明之前》是學習美劇比較成功的案例。我認為它的成功就是把美劇拿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故事的節奏和人物線索都很有美劇的風格,鏡頭剪輯也非常干凈,但同時它在情感共鳴和價值觀取向上又十分接地氣。它雖然不能被劃分為家庭劇,但它卻是有很多家庭劇、愛情劇的商業劇手段,所以真正好看的部分不全在諜戰,其實《潛伏》的成功也是同樣的道理。
和美劇相比,韓劇學起來更容易,或者說抄起來更無國界。首先韓國的家庭文化和道德觀念與中國比較接近,其次韓國的家庭劇從數量到質量都蔚然可觀,簡直可以抓一把再吹掉一些渣滓來挑。國產電視劇《回家的誘惑》就是直接對韓劇《妻子的誘惑》實行“拿來主義”,簡直就是1:1“抄襲”,連片尾曲和主題音樂都懶得換。也因此被網友稱為史上“山寨”最徹底的電視劇,又名“偽韓劇”。
記得有一次看中國的家庭劇,家中的長輩說,怎么電視劇里的人進屋從來不換鞋啊?其實這是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我們生活的城市還沒干凈到可以直接穿著鞋就進屋。誰都知道我們真實的生活不是這樣,那么國內的導演就不知道嗎?每次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家人總會把導演埋汰一頓,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以細節取勝的韓國電視劇。
韓劇是極其瑣碎的,但這些瑣碎全都是來源于真正的生活,是為了使編的故事更具有生活質感,當然這可能也是很多年輕人不喜歡韓劇的原因吧,嫌它太瑣碎了。韓劇就像是把一個攝像師留在了某個大家庭里,拍攝著家里的人們每天瑣碎平淡甚至是周而復始的生活,細小到三餐都吃了些什么、每一次進屋脫鞋出門穿鞋的動作,細膩到主婦在臥室剪指甲時在下面鋪的一張報紙,就是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細節,貼近生活平實得就如鄰居家的事,才把電視和觀眾的距離拉近到無法分離出去。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爆發出的矛盾和幽默才更真實和好笑。韓國導演不會因為是在排戲就忽略這些細節,而恰恰正是這些細節讓韓劇在眾多的電視劇中脫穎而出,被大家認可。
美劇很短,韓劇很長。這不光是時間的對比,更重要的是故事節奏所產生的對時間的致幻效果。看美劇《成長的煩惱》,一季一季播下去,這個美國家庭中的孩子一天天長大,韓劇沒有季播,而且動輒百集以上。有研究者視韓劇為“無邊無際延展的中途”,“由大量體驗支撐的直接效果”,“像時間萬物一樣永無停息,是連綿不絕的”。簡·奧斯汀的小說在簡單交代前情后,敘述時間不會超過一年。韓國家庭劇在這一點上與之類似,但敘事節奏不同。家庭劇為了使描述顯得逼真,會讓觀眾產生一種幻覺——認為劇中事件耗去的時間與它們在觀眾的生活中占用的時間同樣長短,這使得這類電視劇的生活感都蔓延到觀者的空間了。所以說,不管是美劇的短,還是韓劇的長,都是讓觀眾產生一種很“真實”的錯覺。
韓國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松藥店的兒子們》又是一出家庭劇,在技術上和創新上,它并無超越之處,但水準還是可以和《人生是美麗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人魚小姐》等經典韓國家庭劇相媲美。韓國是個注重尊長的國家,對長輩的尊重和禮貌是無條件的,并且貫穿在日常的教育中。就像是一種民族精神。在《松藥店的兒子們》這部劇里,這樣的精神體現得就很完整,讓你時時都能感受得到。其實仔細想想每一部韓劇里對此都有所表現,說明它不是刻意的表現,而是真實的再現,也說明了這種精神是他們國家大力弘揚并保持的,滲透在平常而具體的生活中,因此更令人感動。一部好劇會讓你真正認識一個國家的一個階段,并從中看到一種品格,學會一種精神。
和中國編劇一樣,韓劇的編劇大多是一個人,但區別是,韓國的編劇大多是女性,且以家庭主婦為主要人群,這些絕望的主婦一個人把自己關在家里,悶聲不響地創作,一出手就是洋洋灑灑的100集,著實令人欽佩。通過看韓劇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物關系的處理以及故事的推進,緊湊的因果敘事與散亂的拼貼敘事等等。與技巧相比,我們應該更看重韓國編劇們對作品的認真和嚴謹。這或許是中國家庭劇最需要學習的地方。
不管是韓劇還是美劇,它們的成功都有一些相似的、可取的地方,也有些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不可復制的東西。因此,我們應該本著謙虛的心態和有所取舍的手法來學習它們。切忌,美劇不是萬金油,韓劇不可囫圇吞,編劇不是翻譯家,拿錢不能沒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