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寒山
編劇:諸葛怡
主演:陳嘉男、柳田、江以楨、陳晨
播出時間:1992年6月
出品公司:中央電視臺影視部、北京兒童電視藝術中心
我是個被朋友“嘲笑”沒有童年的人,每當他們說起《花仙子》、《變形金剛》、《圣斗士》等動畫片時,我總是插不上話,這些被80后奉稱童年經典的作品,對我來說只是一堆名字。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唯一與兒童劇沾點邊的就是《小龍人》了,那個頭上有角,身后有尾巴的形象,那首“我有許多的秘密,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的歌曲,那個“四合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邂逅自己的童年
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印跡,也會給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們留下獨特的回憶,等我們長大再看這些東西,它已經超脫了物件本身的含義,而變成了我們跟自己童年對話的橋梁,《小龍人》對于80后的我們來說就承載著這樣的意義。看《小龍人》時,正是喜歡扮“家家酒”的年齡,我們想象著自己長大后是什么模樣,我們幻想著自己經歷一場奇妙的冒險旅程,《小龍人》正好滿足了我們的想象,普通的四合院內住著三個調皮伶俐的小孩子:唯一的小女孩奇奇人小鬼大,雖然只有4歲半,還是玩布絨玩具的年齡,卻整天想著做媽媽;小胖子貝貝貪吃貪玩,鬼點子不斷,又愛逞強,經常鬧出不少笑話;年紀最大的寶寶穩重正直,大人上班的時候他負責照顧兩個小弟弟小妹妹。三個小伙伴結伴去故宮游玩,他們的歡聲笑語吵醒了大殿中正在沉睡的玉龍,隨后玉龍化作小龍人。在一個神秘聲音的指引下,小龍人執意將奇奇認作媽媽,從此,這四個小伙伴的奇異旅程便拉開了序幕
現在再看這部劇,雖然特效、化妝等技術都沒有很完美,但是不得不佩服它的創意,孩子的想象力總是天馬行空,會把任何物件都幻化成有生命的個體,小龍人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翠翠婆婆、白鴿媽媽、龍女媽媽、雪山神女等,我們平時常見的動物在孩子眼中都有了靈性。記得小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有超能力,能飛、能變身,還能變出無數的瓜子、糖果,那時候《小龍人》拙劣的特技已經能滿足我的愿望。80后的童年還沒有被網絡、電子游戲所“污染”,我們放學后還有大把的時間去玩跳皮筋、投沙包、123木頭人等戶外游戲,當然看電視也是少不了的休閑活動,雖然我不喜歡看動畫片,但也知道那時候流行什么,無論是漂亮的《花仙子》還是《聰明的一休》,無論是夢幻的《美少女戰士》還是好笑的《黑貓警長》,你總會找到心中所愛,比起現在的孩子只能看《喜羊羊與灰太
狼》,我們的童年要幸福得多。
悲傷的成人童話
小時候看《小龍人》,我會羨慕他的特別造型,向往他的冒險旅程,孩子的世界總是美好的,但是遠離了沒心沒肺的童年,當我們再用成人的視角看這部劇時,突然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成人童話。《小龍人》的出現大概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根文學撇不清關系,當《黑駿馬》、《紅高粱》、《黃土高坡》、《河殤》等一系列文藝作品出現以后,文化尋根也走到了少年兒童中間,小龍人大約是那個時代的中國的化身,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媽媽,最終發現中華大地是他的母親。小龍人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成長、獨立,并逐漸完成自我認同,他從祈年殿出生的時候,對自己一無所知,他象征了五四運動以來生活在反傳統中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根已經逐漸忘卻,然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失去了記憶的中國人卻在追憶,試圖弄清自己的身份,試圖完成新一輪的自我認同。
撇開當時的文學大環境,單看“小龍人”這個個體,他只是一個“一直孤單地尋求被愛的人物形象”,80后是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所以大部分人的童年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孤單是那時候孩子的通病。小龍人比我們都要孤單,因為他沒有媽媽,他與周圍的人不同,雖然四合院的小伙伴對他很好,但是他依然要尋找媽媽,渴望被愛。尋找,不僅僅是母親,還有意義,因為“我不知道我從哪里來,也不知道我在哪里生”。在尋找的過程中,他身后的尾巴不見了,頭上的角變小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頭上的角由青變黃,最終消失了,隨著自身的變化,他的媽媽也越來越明確。尋找的過程是小龍人成長的過程,也是逐漸舍棄特性、融合普通大眾的過程,這是我們每個人要長大的必經之路嗎?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就要磨平自己的棱角,這就是長大的代價。
經典只可成追憶
影視劇中有些經典是可以不停地被拿來重看,每次觀賞都會有不同感受,而有些經典卻只能存放在回憶里,因為怕重看會毀了那段美好,《小龍人》就屬于后者。在眾多論壇、貼吧里,只要一提起80后的童年,就一定會提到《小龍人》,但大部分的網友也都稱不會再重新看這部劇,因為它只屬于我們的童年回憶。前段時間看一個電視節目,“小龍人”的扮演者陳嘉男當嘉賓,眉眼之間依稀可見當年“小龍人”的影子,只是放大了的“小龍人”再也沒有了當年的神韻,只留給觀眾一些唏噓,這大概也是所有童星都會面臨的命運。
陳嘉男談起當年拍攝《小龍人》的趣事,“小龍人”尋找媽媽所到的地方全是實地取景,故宮、東海、雪山、沙漠,可以說是把中國的天南地北轉了個遍,他說當年坐火車能在上面睡一星期,下車后覺得地還是晃的,但是那時候一點都不會覺得辛苦。《小龍人》播出后,陳嘉男到處都會遭到圍堵,影迷給他寫的信真的是用麻袋裝的,他也無法像普通孩子那樣正常地上課、玩耍,他的童年就這樣提早結束了。《小龍人》之后,陳嘉男就再沒有作品與內地觀眾見面,慢慢地這個名字不再被人提起,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就只有那個“小龍人”。最近,陳嘉男重新回到觀眾視線,他說自己組了一個樂隊,并不被人熟知,現在他在洪金寶的團隊,開始做幕后武指,偶爾出現在媒體上,也是和那個時代的童星一起被做著今昔對比,就像我們回憶當年自己的模樣。但無論過多久,我們都會記得那些童年的下午,放學追看《小龍人》的情形:對鋪著石板、爬著藤蔓的四合院無限向往;記得小龍人從九龍壁到漠漠黃沙的流浪旅程;還有那個鸚鵡婆婆,總在夜晚的葡萄架下出現,庇護著脆弱的小龍人;一個胖子貝貝,一個嬌滴滴奇奇,一個瘦三好寶寶,陪著小龍人在四合院里生活;那些對北京最初的記憶,安寧沉郁、寧靜孤獨的午后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