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是我繼2006年在話劇《圣地之光》之后第二次扮演毛主席。五年前第一次飾演毛主席,我心里還是有些忐忑。雖然已經(jīng)演了三十多年的話劇,對舞臺上的表演也是非常自信.但還是覺得自己在外形上跟毛主席一點兒都不像。但是既然自己要演這個角色,就一定要演好。演出后的效果,應該說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
《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這部戲對我來說又是一個挑戰(zhàn),因為主席在劇中是絕對的男一號,全長1小時50分鐘的演出中,他的戲占到了1小時30分還多,臺詞量非常大,而且這個戲排練時間也比較短,給我的壓力不亞于五年前。
為了演好“主席在西柏坡”,我下足了功夫,前后幾次去延安、湘潭,體驗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在舞臺上,毛澤東講的是湖南普通話,我就向湘潭當?shù)厝苏埥倘绾螌W說帶有湘潭口音的普通話,同時,我還從音容笑貌、行走坐臥等細節(jié)方面研究學習主席的姿態(tài),甚至連手機音樂也換成“東方紅”。而化妝師也打消了我擔心在舞臺上跟主席外形不像的顧慮,化完妝,很多人見后都說我像主席,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在語言、外形等方面找到感覺之后,我表演起來就游刃有余了。
坦率地講,不管演過幾次主席,壓力還是始終有的,一種是擔心能不能勝任角色,一種是太認真而自我施壓。作為演員必須認真,否則就是對自己作品不負責任。我覺得演員排戲演戲就要有壓力,就像運動員跑百米,沒幾分緊張,后脊梁上不覺著有一股冷氣竄來竄去,在運動場上就跑不出好成績。演員也一樣,沒有這種狀態(tài),在舞臺上的表演就會淡而無味。排演“西柏坡”這段時間,正是我精力高度集中、創(chuàng)作力勃發(fā)的狀態(tài)。
扮演毛主席是我藝術生命中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有人認為塑造人物,不一定形似,重要的是追求神似。其實我追求的還不僅僅是這兩種“似”,我希望通過神似形似兼有,最后做到“我是”。這也是話劇這門藝術的特殊性決定的,而我也認為自己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空間。相比于《圣地之光》,我在“西柏坡”這部戲中更加自信和嫻熟,也沒有重復以往的創(chuàng)作,展示了新的主席舞臺形象,因為這部戲跟《圣地之光》相比,無論是在劇情還是人物情感狀態(tài)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舞臺塑造,來充分展示毛澤東的政治智慧與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