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了由孟冰編劇、宮曉東導演的這部頗具宏闊主題意蘊和嶄新藝術風格的話劇新作《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之后,內心仿佛被一種異樣的力量深深地震撼和撥動了。這是一部與總政話劇團身份和地位相稱的、充滿藝術探索精神的夠分量的力作。
在文藝創作生產日益繁盛和觀眾口味更加挑剔的當下,選擇怎樣的題材來進行作品思想的表達和藝術的探索,進而鍛造品質上乘、受到各方喝彩的佳作,是藝術家們最感困擾、也最費心思的問題。該劇從西柏坡這個為人們所熟知的題材切入,這既是一個困難的選擇,更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困難就困難在這是一個相當重大的題材,以話劇的形式予以表現的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已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在前,各種藝術形式早已對這個題材進行了充分的反映,現問津于此無疑難以實現思想藝術上的超越。但其聰明之處亦是具有膽識之處在于,劇作者從歷史變遷和時代風云而獲得的政治感懷出發,敏銳地體察到西柏坡題材不僅具有恒久的思想含量,而且是歷久彌新的。眾所周知,對于像朝陽一樣即將冉冉升起的新中國而言,西柏坡的意義無可替代,它既標志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也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真正的發端,這一歷史關頭本身有著重大的歷史、軍事和政治的承載和意味,同時它對今天仍有光華燭照的意義,也正是創作中柳暗花明、可以結出碩果的地方。因此該劇把慧心獨具的觀照目光投向這段歷史,并且從中尋找出歷史對于現代的指向,從而獲得新的思想發現與藝術超越,給觀眾提供可貴而獨特的認知和啟示。
劇作聚焦毛澤東這個人物,自始至終賦于其思考者的形象,他站在歷史的交叉點上“遐想”,面對著八面來風,思接千古,心游萬仞并高瞻遠矚地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顯示出宏大的氣魄和高超的境界。沿著劇作所展示的毛澤東遐想的軌跡我們可以深切感到,西柏坡的年代是中國共產黨乃至整個中國最為激情飛揚而極具想象力的時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百煉成鋼的真正精英,他們帶領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戰,終于迎來新中國的誕生,這不免要讓他們滿懷豪情、浮想聯翩。然而洞察歷史而又抱負遠大的他們,并沒有沉醉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喜悅之中,他們深刻地意識到建立和鞏固人民的政權,將要遇到的困難、挑戰甚至危險,對此他們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警覺,適時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劇作切八這個特定的歷史時刻,切出的是歷史的斷層,讓人可以清晰地了解那個時代的脈絡和肌理,閃射出的是警示的思想光芒。從六十年后的今天看來,對于不斷取得進步和勝利的中國來說,依然有著不可淡忘的振聾發聵的力量。
該劇在藝術表現上,頗具匠心地處理和把握好了四個藝術辯證關系。一是宏闊和濃縮的結合。西柏坡雖然偏于一隅,但與國內國際各種錯綜復雜關系緊密相聯,該劇采用散點式的結構,把變幻莫測的時代風云和紛至沓來的各種問題收于眼底,使劇作顯示出十分廣闊的歷史視野和藝術視野,同時對細節的選取和提煉又都是相當精心和精到的,對特定環境下的人物心理和情感盡量提取最濃烈的部分,能夠給觀眾以強烈的觸動。二是寫實和虛擬的結合。如農民斗地主分土地的場面,是那個時代的現實寫照,具有相當強的歷史感和沖擊力。而毛澤東與李白成、蔣介石、列寧、斯大林等歷史人物超時空的對話,其虛擬的人物關系構成,顯示出作者的非凡想象力和駕馭能力,同時給戲劇呈現營造極大的自由表現空間。三是冷峻與詼諧的結合。毛澤東同粟裕、林彪等人關于解放戰爭戰略問題的研判與推定,同斯大林關于中國未來問題的較量與博弈,對張排長所流露出的向往奢華生活引起的警覺等,都具有凌厲而尖銳的鋒芒,而毛澤東與警衛員兩個人的秧歌,以及對劉小妮關于“尼姑”的戲稱,則為嚴肅沉重的主題增添一揀輕快的色調。四是政論與抒情的結合。這是該劇最為著力的地方,關于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關于中國未來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等重大問題,戲劇極力形成一種縱橫捭闔的思辨色彩和政論風格,不僅使劇作具備了汪洋恣肆、大氣厚重的獨特品格,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穿透力和震撼力。而劇作設置的邱大娘為革命無私地獻出三個兒子,領袖們對其表示深深敬意的情節;從毛岸英的婚事聯想到楊開慧的殉難引發的毛澤東“一家人死得只剩我老毛了”的痛徹陳訴,都是頗為蕩人心魄、催人淚下的篇章,這無疑是該劇最具灼人溫度的地方。劇作從今天出發向歷史回溯,意在對歷史進行新的審視和觀照;同時劇作又試圖向未來挺進,努力達到某種發人深省的思考彼岸。雖同為西柏坡題材,但該劇更有深意藏焉,真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使這部劇作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這部表現領袖題材的戲劇,顯然在尋找合適的演員解決形似和神似的問題上是頗下功夫的,但我們注意到劇作的真正重點又是放在人物性格內核的揭示上,竭力表現人物特別是毛澤東的血肉豐滿的形象和深廣的思想世界。而旋轉舞臺的運用對戲劇而言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該劇中特別有利于對于虛擬性人物關系的構置和處理,為戲劇的呈現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大屏幕對于歷史情境的再現提供的大量歷史信息,有效地烘托了特定的時代氛圍,劇作的豐富性和觀賞性也因此而大大增強,但在使用時卻又是恰如其分而不過度依賴。幾乎貫穿全劇的樹的剪影,似乎可以起到透過剪影窺視蒼茫歷史、又襯托鮮活現實的作用,是頗有意趣和匠心的設計。劇中女軍鼓手的反復出現,其不斷敲擊出的激越鼓點,既造成某種緊張感,更在于要造成一定的間高效果,把觀眾從可能深陷的劇情中拽出來,始終充當對于歷史和戲劇的思考者,使劇作的意旨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從該劇追求的強烈而鮮明的風格看,從劇場觀眾的熱烈反映看,它完成了一種新的藝術探索和嘗試,因而該劇的創作演出,可以視為早已碩果滿樹的總政話劇團的又一重要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