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現代戲劇谷2011壹戲劇大賞在上海靜安800秀隆重舉行。和以扶持表演藝術為主體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這一官方戲劇獎項不同,現代戲劇谷的“壹戲劇大賞”走的是商業戲劇路線,設立至今只有兩年。
當晚頒獎典禮群星云集,各路菁英翹楚齊聚一堂,紅地毯走得時尚,獎項設置也很時尚。“年度時尚戲曲”由香港的毛俊輝導演的《情話紫釵》摘得,頒獎典禮上“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一語點中大典精神:“一聽到‘商業戲劇’這個詞,人們也許會誤以為就是一盤生意。但我覺得并不是這樣,真正的商業戲劇,一定是受歡迎的、成功的、有意義的戲。”
“國內身價最高的”電視劇“金牌編劇之一”鄒靜之憑藉戲劇處女作《我愛桃花》獲得了本屆大賞“年度最佳編劇”的獎項。以《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熱播劇集蜚聲影視圈的鄒靜之激動地稱,上海是自己的福地,之前在北京患花粉過敏有些哮喘,來到上海后癥狀全無。《我愛桃花》已經演過400多場,有9個版本。鄒靜之說:“我要以票友的精神永遠寫下去。票友就是從內心執著地熱愛這個東西,不以此博名利。”
話劇《四世同堂》摘得壓軸的年度大戲,評語是:寫在大時代邊上的歷史挽歌,老北京的生活秀,人物志,風情畫,浮世繪,以深刻的人性拷問,完美主義者的執著,彰顯熱烈而感傷,殘酷且美好的生活激情。手捧獎杯的田沁鑫激動地感謝了很多人,最后還感謝了老舍先生在天的庇護。光頭徐崢擊敗了型男王耀慶和謝君豪,拿走了最佳男演員。徐崢手捧獎杯感慨道:“《資本論》的劇本編了四個月,直到現在仍覺得不滿意。我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演戲,這次拿獎反而有新人的感覺。”
作為2010壹戲劇大賞的“年度人物”,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今年再度以《寶島一村》成功問鼎“年度最佳導演”。而今年的“年度人物”則授予了上海導演何念,同樣入圍該獎項的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則惜敗本屆大賞。或許,權衡之下,年輕的何念更需要被鼓勵。2010年何念共有6部作品在國內上演,他在畢業后7年的時間里排了13臺戲,票房總收入超過1.65億元。何念還在現代戲劇谷成立了工作室,是所有入駐戲劇谷的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
縱觀此次大賞,在一向樸素的戲劇圈里,已是相當絢爛奢華,與其時尚的定位、“國內首個商業戲劇”的稱謂是相得益彰。然而,就商業戲劇的文化品格,現代戲劇谷藝術總監榮廣潤表示:“他們有能力在一臺充斥著都市時尚元素的劇作或一個被小說與影視作品重復過多次的通俗故事中,保持住自己的風格,不忌流俗又不失水準,逞才開上海這個決定的時候,確實令我驚訝;而這次《蝶海情僧》的演出,讓我有了更多的驚喜,這個舞臺角色,是趙志剛演戲以來,分量最重、最成功的一個。鄒平:是越劇的,也是趙志剛的
從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這樣青春的題材搬上越劇舞臺,到厚重的《趙氏孤兒》,去年又有了話劇和越劇融合的《暗戀桃花源》,我覺得趙志剛在創新的路上走得很堅持、很用心。《蝶海情僧》繼續在走他的創新之路,這種創新在體制內或許有些嘗試就無法實現。目前《蝶海情僧》有粵劇、越劇和京劇三個版本在演,雖然對其他兩劇不太了解,但在趙志剛的《蝶海情僧》中,觀眾能看到越劇特有的藝術感染力。趙志剛的特點,是他既勇于探索創新,又有對越劇本體的堅持。這部戲本身就是以“古典夢幻傳奇”定位的,舞美上追求唯美的效果是可以理解的。現在戲曲越來越追求視覺效果,但是聲光電的大制作是否適合這些戲曲作品呢?這是我們需要謹慎對待的。
端木復:佛教題材的新突破
志剛始終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不斷有新的想法,有追求、有探索,努力去實踐。在他“跨出去”的戲中,《蝶海情僧》是跨得比較好的,至少這個一跨,得到了不少收獲。這個戲有意味的是它的佛教題材,中國的佛教文化,和各藝術門類都是有聯系的,佛教文化在中國有著很深厚的基礎,而且近年來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我們的文化研究還沒有跟上去。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們的戲曲的題材是寬泛的,氛圍是寬松的,關鍵是我們如何進行挖掘。《蝶海情僧》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要不拘一格去挖掘好的題材,我們應該敢于拿、敢于學、敢于用。
夏寫時:演員要有拓展精神
《蝶海情僧》這部戲導演、演員在創作中的大膽創新,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去展現內容,又給整部戲注八了新鮮的風格,并將整部戲的水準推到了一個新高度。而趙志剛的表演,充分體現了演員的拓展性,他確實是戲曲演員中一個很好的范例。我認為,演員到了一定境界,必須具有拓展精神。這樣他的思路才會不斷地開拓、創新,時刻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一點值得商榷,既然是《蝶海情僧》蝶的造型貫穿全劇,但劇中蝴蝶有些僵硬,在舞臺展現上不夠飄逸。
戴平:大膽嘗試,美輪美奐
很高興看到趙志剛,帶著一部大制作演出,來向我們上海的觀眾,向“娘家人”匯報。從美學角度看這部戲,她的意境、畫面,就帶給觀眾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舞美上大膽的創新,實現了藝術科技化和科技藝術化的結合,整個舞臺帶給觀眾一種美輪美奐的感覺。《蝶海情僧》這部戲的成功,一方面,編、導、演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此外舞臺美術雖然成本比較大,但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有著嶄新的舞臺呈現。
劉覺:宮廷斗爭可再“險”
這部戲的情節處理,特別是在反映宮廷斗爭的這部分內容,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感覺。但我建議反映宮廷斗爭的戲可以再“險”一點。這部戲本身已經充斥了很多情感,可以說整體風格是唯美的,但在情節的設置上,還應該在宮廷斗爭中表現個人的情感、愛情。如果把這方面能夠充實一些,人物的情感就能在激烈的沖突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人物內心的復雜矛盾就能更加突出。
何雙林:藝術家需全身心投入
我在看戲的時候就一直在思考,對于一個創新改革的演員來說,最大的支持是什么。趙志剛走出這一步,并且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從一個演員,脫離了傳統體制,成為制作人,今天又回到上海,帶給大家一部華麗的制作。當然我特別希望兩位主演能撇開制作人的身份,把自己當成藝術家。只有把自己當做藝術家,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戲劇當中,才能夠去體會戲中人物的思想,體會整部戲的內核,有了切身的感受、切膚的體會,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性格。
田蔓莎:“趙志剛現象”值得研究
趙志剛離開上海越劇院,到了杭州,脫離了原有的關系,創辦“趙氏工坊”,這是一個理念化的創新。而今天我們也看到,趙氏工坊在藝術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趙志剛當初走出體制化的這一步,是需要他的個人判斷力和勇氣的,但是今天他成功了,不管是藝術上的成功,還是經營上的成功,都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趙志剛的“出走”、創業,成功,都可以概括為一點,就是“趙志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