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1年上海現代戲劇谷“壹戲劇秀”唯一的戲凸演出,由張軍昆曲藝術中心制作的《閨秘》受到眾多昆曲迷的追捧。張軍和他的工作室,近幾年在昆曲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致力于將各種時尚元素融八到傳統的經典劇目中去,并通過獨特的視角帶給觀眾全新的試聽體驗和煥然一新的觀演感受,以達到讓古老的昆曲與當下觀眾期待視野切合的目的,這就是他所踐行的“新古典主義”昆曲。
作為《閨秘》的主創者,張軍從昆曲傳奇劇本中選取了三處經典的折子戲:《風箏誤·驚丑》、《百花記·百花贈劍》和《占花魁·受吐》,以“穿越”的手法將三個背景年代、敘事風格迥異,發生在三個女子閨房中的愛情故事有機融合,在同一舞臺、同一場景中講述三個獨立的故事,呈現出“一樣的閨房,不一樣的秘密”的審美效果。不同于張軍以前制作的園林版《牡丹亭》以及《玉簪記》等大戲,《閨秘》“拼貼”的這三個折子戲輕松詼諧,易于大眾接受。《風箏誤·驚丑》進錯洞房嫁對郎的幽默大團圓,《百花記·百花贈劍》誤闖閨房的海俊與美貌公主從誤會到相互傾心,以及《占花魁·受吐》中窮困的賣油郎對花魁美嬌娘的一見鐘情,既讓當下年輕人了解了昆曲這種古老的戲曲藝術,也讓他們在審美的愉悅中得到放松,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抱殘守缺者不思變革,任由古老的昆曲走進博物館的想法固然值得商榷,但一味迎合觀眾、媚俗大眾的商演秀,最終也不能挽救包括昆曲在內的眾多古老藝術,唯有在傳承中創新才能使昆曲獲得長久的青春。如《閨秘》的劇情并非一味的解構,而是保持了原劇的劇情。表演上展現“不插電”的表演功底,呈現昆曲藝術最為原汁原味的美感。然而作為“拼貼”的《閨秘》,在敘事結構上并沒有呈現過分“小品化”的零碎感,而是在劇中添加了一個“中間人物”。這個人物相當于古希臘戲劇“歌隊”的作用,亦如影視中的“旁白”,他全知全能,由他貫穿全劇把三個故事有機地串聯起來。舞臺布景上也利用了一定的聲光技術熏染,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時尚昆曲表演樣式,更好地貼近了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思維和觀演習慣。
戲劇的生命在于上演,而觀眾永遠是其生命的守護者。從《閏秘》觀眾成分看,年輕人居多。作為票房的考慮,《閨秘》想必是為年輕受眾量身定做,戲劇商演如何權衡藝術與票房確實是個兩難的問題,但如何贏得更廣泛的認可是有志于繼承發展傳統戲曲同仁共同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