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5月底,總政話劇團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掀起一股紅色旋風,《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生命檔案》、《黃土謠》,這三部選題、風格、人物塑造各不相同的話劇演出,將紅色主旋律演繹得震撼人心,也體現出了總政話劇團新時期創作演出的最高水平。
三臺戲在北京上演時,讓觀眾獲得了一份久違的感動,有些人甚至流下激動的淚水,仿佛在劇院找到了一方靈魂的凈土。而將政論題材演繹得如此生動,將主旋律升華得如此感人,是這三部劇的成功所在。這三部劇的編劇,同時也是總政話劇團團長孟冰在接受采訪時,在談到這三部劇的創作時感慨良多,他認為這幾部戲都是表現政治題材的主旋律話劇,既要有教育意義,又要生動感人,在把握上遠比普通的現實題材難駕馭得多。
孟冰回憶道,自己的第一個政論劇是1999年創作的《突圍》,十余載之后,希望通過西柏坡這一革命的落腳點,通過毛主席的暢想,將當代人物與劇中人物共同體驗,以當代的意識去探究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同時又以歷史的眼光去審視當今社會,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時代的變遷。《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這部戲選用了“歷史的轉折”這一宏大的題材,在處理復雜的資料時,對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孟冰認為,在處理這類題材話劇時,一方面,要嚴格尊重歷史真實,否則就威了無源之水,戲根本立不住:另一方面,要有相應的藝術處理,這是戲劇的特性,政論劇也不例外。
在談到《生命檔案》的創作時,孟冰透露,創作中如何體現出人物的戲劇性,如何挖掘戲核是這個戲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寫英雄人物的作品,都是‘命題作文’,這可能是件很頭疼的事,特別像劇中主人公劉義權工作還具有著特殊性,這項工作大多是坐在辦公室翻閱,整理檔案,很單一,沒有大的行為動作。因此在研究劇本創作的時候,我們首先把握的是劉義權的精神實質,把握了這一點,就確立了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尋找’。比如他走遍千山萬水尋找失散在民間的革命歷史檔案,替秦大爺尋找為革命犧牲卻無證可查的父親,尋找許娜的新四軍烈士爺爺,等等。立足靈魂的啟示,努力開掘情感中的力量,是《生命檔案》成功的關鍵所在。最樸質的情感,是他所堅守的革命軍人和共產黨人最起碼的價值觀,他的一句‘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要不是這么做就該問問為什么了。’也是這部戲的戲核所在。”
《黃土謠》體現的同樣也是這種樸實的情感,編劇不是一味渲染一個共產黨員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表現的恰恰是一個最普通的基層黨支部書記,用最樸實的價值觀,遵循著一個公民應有的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孟冰在談到宋先欽這個人物時,說道:“宋先欽帶給我的感受是復雜的,也是多方面的,他是當代中國社會中最基層、最普通的一個農民,一個基層黨支部書記。但他做的這件事情,迄今為止,是我所聽到的唯一的這樣做的基層干部。我一直想,如果是我,我能這樣想,這樣做嗎?可見宋先欽做到了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結論似乎是:他比我們高大。”
這幾部戲的立意都在最平凡的人格體現中得到了升華,從普通人物的命運中引發我們的思索,從而使我們對共產黨人的信仰也從理性的思考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總政話劇團歷來就有善于表現重大歷史題材、表現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傳統,賦予作品更廣闊的人性思想,以及對社會、對歷史的人性思考。這坎在滬演出的這三部大戲集合了總政話劇團的優秀編劇、導演、演員,通過塑造這幾個人物再次洗滌人們的靈魂,是對社會的浮華風氣進行一次深沉的撞擊,讓觀眾重溫那段艱苦而又樸實、溫馨的歲月,讓我們重新認識那些普通的人、偉大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