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地方政府只有重視金融,并把它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才能實現經濟與金融的良性互動。但在區域金融產業化進程中,需要政府發揮主導、組織和協調作用,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搭建投融資所必須的各類信息交易平臺。
關鍵詞:政府主導;區域金融;產業化;演進路徑
Abstract:Finance plays a key role in modern economy. To achieve the convergence of finance and economy,local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finance and develop it as an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dustrializ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role of leading,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to optimize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 trading platforms for investment information and financing information.
Key Words:government leading,regional finance,industrialization,developing route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2-0041-04
一、引言
區域金融服務效率的高低,決定了地方金融業乃至整體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而區域經濟發展程度、金融產業化程度又反過來影響金融服務效率。在目前情況下,我國許多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特別是縣域或農村,由于金融產業化程度不夠高,金融服務效率相對較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經濟現狀的改善和發展。對于如何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劉劍峰(2010)認為,產生金融服務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目前主要是生態環境較差,區域經濟難以吸納金融機構和信貸資金的進入,造成區域金融競爭不充分,因此,首要問題是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沈軍等學者(2006)認為,優化生態環境需要支付一定的前期成本,后期會逐漸獲得回報和社會效益,但優化生態環境只能由市場主導。而在劉福毅等(2009)看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優化生態環境、打造誠信品牌、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等服務實質上是一種公共金融服務,須由政府主導、創造和提供,一旦金融產業進程完成,這種公用金融服務可向商業金融服務過渡。王廣謙(1996)等認為,區域金融效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是金融產業化程度不夠,金融服務效率會隨著金融產業化程度提高而提高,解決途徑是要把金融業作為現代產業來發展,實現金融體系多元化,形成充分競爭。而要做到這一點,在產業化初期必須由政府主導,營造優質的金融生態環境,吸引足夠的機構進駐,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金融服務。山東省青州市政府所主導的區域金融產業化實踐,便證明了這些觀點。
二、青州市推進金融產業化的背景介紹
2010年,山東省青州市以342億元的GDP、18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進入全國百強縣的第76位,比2008年首次進入時提升了11個名次。而支撐青州市步入百強縣行列的主要力量是農業產業化和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個體和私營經濟。但在2005年之前,雖然地方經濟實力與當時的百強縣差距不是很大,但金融服務水平、規模和質量卻存在較大差距。當時全市只有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3家會計、咨詢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擔保機構空白;而且,“追大棄小”成為各金融機構信貸運營的通病,“三農”經濟以及中小民營等企業被長期排除在金融服務領域之外。2001年至2005年五年間,青州市存貸比由51.75%下降到41.37%,資金呈現凈流出狀態;全市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始終在20%左右徘徊,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普遍存在,相關案件執結率不足80%,地方金融生態環境惡化到令人痛心的程度。受金融約束的影響,2001年,青州市國內生產總值(GDP)僅有77.7億元,在濰坊轄內12個縣市區中排名靠后。
形成金融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本原因不外乎以下四點:一是嚴格要求抵押擔保的正規銀行信貸制度,與各經濟主體普遍缺乏抵押擔保條件的實際相沖突。據人民銀行青州市支行(以下簡稱“青州支行”)2006年10月的專題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200家企業中,有78%的小微企業無法提供令金融機構滿意的抵押擔保條件,更找不到專業化的擔保;近九成的企業通過復雜的企業相互擔保、借助熟人渠道獲得貸款。二是金融生態環境不良。企業改制時期,青州市破產企業33家,涉及銀行、信用社貸款6億元,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情況比較嚴重。銀行放款收緊了口袋,經濟、金融進入逃廢債務與信貸懲罰的惡性循環之中。三是經濟與金融缺乏中介銜接和呼應。2001年,青州市僅有1家會計師事務所,沒有信用評級、擔保機構,中介機構的缺失使銀企合作困難。眾多企業由于缺乏抵押擔保而得不到銀行貸款,存貸款比例低,區域資金外流。四是金融服務資源處于分散、分割和低效率狀態。同全國的情況類似,2005年,青州市各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都屬于“條條”管理;為數不多的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地方準金融機構則呈現“塊塊”狀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尚未面世;一些自發成立的企業互助擔保和農村信用合作組織等也尚未被正規金融體系完全接納,有限的金融資源處于嚴重分散、割裂狀態,無法形成一個與經濟發展同步的有機金融整體。
基于上述問題,當地人民銀行意識到,這些問題如不盡快解決,任由金融滯后經濟發展,任由區域金融生態惡化,任由金融服務資源缺失、割裂現象存在和蔓延,區域經濟發展就難以獲得有機的金融產業的支持。經過綜合分析,政府和人民銀行一致認同,區域金融產業化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但區域金融的產業化是個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和單一組織所能推動、優化的,需要借助政府這個強有力的組織來推進、展開。自2006年,青州支行向當地政府做了專題匯報,得到了高度認可和全力支持。從此之后,便開始了至今仍在進行的區域金融產業化發展歷程。
三、青州市推進金融產業化的基本策略及其成效
2006年2月,受市政府委托,青州支行起草了《關于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考核獎勵辦法》(青政發〔2006〕2號),邁出了區域金融產業化的第一步;緊接著,《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陸續被組織實施。2009年5月,《青州市農村土地和旅游景點承包經營權收益、住房及大棚、果園、山林地上附屬物產權抵押貸款暫行辦法》頒布實施,擴大了貸款抵押擔保物的范圍。2009年6月,青州支行起草的《青州市金融業發展規劃(2009-2015年)》,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打造一流金融品牌、發展地方性金融產業的目標。2010年7月,對金融市場信息載體、市場協調、市場中介服務等非標準化金融服務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建立了隸屬市金融辦、全額撥款股級事業單位的青州市金融服務中心,成為市內、外金融機構和本市企業交流合作搭建的金融服務平臺。
但政府意志還需要細化、落實,才能轉化為區域金融產業化的實際行動,真正服務于經濟發展。對此,青州市搭建了“三塊平臺”:第一塊是銀企合作服務平臺。為外地股份制銀行免費提供辦公場所、金融產品展示和業務咨詢等服務,并開通了“青州市銀企合作信息網”,培育市場客戶資源,征集融資項目,開展多形式的融資項目對接活動。第二塊是金融服務中心運行平臺。青州市政府成立了由人民銀行、銀監辦、法院、金融辦、各金融機構等部門組成的協調處理小組,免費向人民銀行、駐青銀行業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外地股份制銀行等開放,制定《金融服務中心管理暫行辦法》,制定獎懲和責任追究制度,明確服務規范標準和中心服務工作流程。第三塊是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平臺。青州市用實際行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從根本上杜絕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為。2010年9月末,由政府牽頭,成功協商解決了農業發展銀行855萬元的棉花經營性掛賬,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同時,地方政府與青州支行共同推動轄區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和職能部門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建設中小企業“信貸孵化”和“上市孵化”體系;組建地方金融業協會,定期開展活動,研究金融問題和發展思路,推動本市經濟金融良性互動發展。
經過五年來多方持續努力,青州市區域金融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截至2010年末,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317.5億元和209.75億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161.2%和317%,存貸比持續攀升到66.06%,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青州市各類金融機構已發展發展到45家,融資性擔保公司15家,各類投資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92家;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09%。2009年4月,在“第五屆中國金融(專家)年會”上,青州市被授予“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稱號;2010年,又獲“中國最佳投資環境城市”稱號。得到金融強力支持的青州市地方經濟也迅速恢復活力,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342億元,財政收入18.1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194億元和11.6億元;增幅分別為131.4%和178%。自2008年以87名的名次重新進入全國“百強縣”之后,2009年位列82名,2010年攀升至76名,青州市經濟金融綜合實力快速提高。
四、青州市區域金融產業化發展的基本因素分析
金融要產業化,首先必須吸引足夠數量和種類的金融服務機構進入,而憑借青州市2005年以前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信用環境,僅依靠市場調節,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一般情況下,作為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金融機構拓展金融服務市場,總是優先考慮有效承貸主體多、信貸投放安全、經濟金融信息暢通的區域。而青州市謀求區域金融產業化的關鍵要素大致有如下三點:
(一)政府主導
一般而言,誠信意識強和司法環境好的優質生態區域,信貸資產安全性相對高;反之,金融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比較惡劣,金融業必然面臨較高的不確定性威脅。2005年以前,青州市普遍存在逃廢銀行債務現象,而且案件執結率非常之低,銀行不良貸款率徘徊20%左右。這是導致銀行存貸比長期偏低、金融機構網點稀少、金融服務短缺的根本原因。反觀2006年至今的情況,由于青州市政府看到了癥結和問題所在,意識到金融生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并將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列入對各鎮、市直各部門工作績效考核的范圍,督促各鎮、市直各部門采取有力措施,要求司法部門與金融部門配合,加大對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的打擊力度,提高金融案件的執結率,對信貸投放給予一定獎勵,給金融機構以穩定預期,進而形成了金融業務快速成長、業績不斷攀升的良好局面。
(二)激活金融要素
青州市在區域金融產業發展過程中,先后制定增加信貸投放考核獎勵辦法和貼息政策,確認各類產權并推進抵押貸款辦法,引導各類金融要素集聚,促進銀企對接,吸引股份制銀行進駐,鼓勵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會員制、政策性和商業性擔保公司,著力打造青州市金融產業集聚區。正是有這些合理的激勵措施,吸引了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5家股份制銀行的正式入駐,各類會計、投資咨詢等中介機構迅速發展到107家。在2010年10月15日的青州市銀企信息交流會上,151個重點企業和建設項目共獲得銀行37.36億元的貸款意向,年末對接成功121個,貸款達23.2億元。
(三)搭建公共平臺
青州市搭建的金融服務中心,是集政策協調、信息、保障和中介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為各類金融機構免費發布(提供)信息,免費承接外部邀請等服務,將“條條”金融與“塊塊”經濟融合在一起,提高金融運行效率。青州市銀企合作信息網的運作,則培育了市場客戶資源,在項目投融資之間搭建了有效平臺。青州支行和中小企業局將聯合推動的350家小企業信用評定結果張榜公布,對優良企業優先協調銀行貸款,間接提高了企業誠信意識,樹立區域誠信品牌。正是有了這種形式多樣的信息平臺,降低了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成本,增強了經濟與金融的契合度,進而形成了分工有序、互為補充的區域金融服務格局,形成各種金融力量持續進入的“洼地效應”。
總之,青州市在區域金融產業化過程中,基本遵循了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暢通金融信息、銀企對接充分、信貸投放規模增加的良性循環之路,成為青州市在全國百強縣排名持續提升的基本動力。
五、簡要結論
盡管青州市政府所主導的金融產業化還剛剛起步,但在短短5年之內,經過多方持續的努力,通過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開展銀企對接,對稱信貸交易信息,就使得青州市金融發展格局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這樣三點可供借鑒的基本經驗:第一,政府及人民銀行在區域金融產業化發展中始終扮演著主導、引導、組織和協調的角色,借助政府行政力量,并通過提供公共金融服務來營造金融產業化的條件,啟動、加速區域金融產業化進程。第二,要改變金融業低效率的狀況,必須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創造信用資源等手段,需要對分散、割裂的金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改變社會信用資源的分布狀態,提高交易效率。第三,區域金融產業化必須依據其基本邏輯,合理遞進,將政府行為與市場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在增加公共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適時根據實際情況促進公共金融服務向商業化金融服務的過渡。
參考文獻:
[1]劉福毅,劉倩,陳關慶.農村非標準化金融服務的經營模式:諸城金融服務站[J].金融發展研究,2009(10).
[2]沈軍,白欽先.金融結構、金融功能和金融效率[J].財貿經濟,2006(01).
[3]劉劍峰.中國金融發展路徑與效率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4).
[4]王廣謙.提高金融效率的理論與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96,(4).
(特約編輯 陳明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