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退燒藥,主要指西藥類退熱藥,在藥理學上主要是指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也稱非甾體類解熱抗炎藥物。此外,尚有中藥類退熱藥物。
藥物分類
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單一成份藥,一類為復方制劑。
單一成份類退燒藥這類非處方藥包括阿司匹林、對撲熱息痛(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盡管是以單一成分制成制劑,但由于不同廠家生產會有不同的商品名稱。比如撲熱息痛常用的有撲熱息痛泡騰片及口服液、必理通片、泰諾止痛片及泰諾控釋片、百服寧、必克等。兒童單方制劑常用的有必理通兒童液劑、必理通兒童滴劑、幼兒泰諾退熱口服滴劑、兒童百服寧退熱鎮痛咀嚼片、兒童百服寧口服液及一滴清口服液、小兒退熱栓、安怡口服液、撲熱息痛凝膠(果凍型)等。
復方退熱類制劑主要指含有退熱成分的感冒藥物。如含有撲熱息痛的復方感冒藥有氨酚待因、麗珠感樂、尼克、散利痛、泰諾片、雷蒙特、藍迪、快安感冒液等。兒童常用復方制劑有小兒速效感冒沖劑、復方撲熱息痛溶液、小兒泰諾感冒糖漿等。此外,近年國內又開發出一批撲熱息痛與中藥組合而成的復方制劑,如康必得、三九感冒靈、感康片、速效傷風感冒片、傷風素等。
常用退熱類藥
西藥
撲熱息痛解熱作用較強,其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鎮痛作用較弱,但作用緩和、持久。本品對胃腸道刺激小,對凝血機制無影響,正常劑量下對肝臟無損害,是較安全有效的解熱鎮痛藥。因此,老年人和兒童宜服。
布洛芬其鎮痛作用較強,比阿司匹林強16~32倍;退熱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但作用較之更持久。對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病人可以選用。本品對胃腸道的副作用較輕,易耐受,是此類藥物中對胃腸刺激性最低的。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最經典的解熱鎮痛藥,解熱鎮痛作用較強,能降低發熱者的體溫,對正常體溫幾乎無影響,對慢性疼痛效果較好,對銳痛或一過性刺痛無效。
中成藥
西藥退燒作用較強,使用后易大量出汗,可以使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但是易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甚至出現休克等情況,使病情更加復雜。因此中藥退燒藥就成為很多人,尤其是老人、小孩、體質虛弱者的選擇。
復方制劑類退燒藥具有退燒作用的復方中藥制劑,除了退燒,還可以對病證本身進行治療,包括麻黃湯、銀翹片及清開靈注射液等。這些藥物均有辛透散邪的功效,可以實現中醫所謂的“驅邪外出”。用藥后體溫可以下降,并伴有其他癥狀的好轉。
清熱解毒類退燒藥很多以清熱解毒為主的中成藥,也可作為退燒藥,如清熱解毒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銀黃口服液、清開靈口服液等,主要應用在表證已經解除,但仍有內熱的情況下。一般用在感冒的中后期,患者仍然發熱,但已沒有怕冷、咽痛、咳嗽咯痰、口干欲飲、小便發黃等表現。
合理應用退燒藥
解熱鎮痛藥無法解除致病原因
解熱鎮痛藥屬于對癥治療,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藥后改變了體溫,可掩蓋病情,影響疾病的診斷,應引以重視。鑒于發熱可作為疾病診斷的指標,因此本類藥物僅適用于熱度很高或持續發熱時間較長的患者。
此類藥物還具有中等程度的鎮痛作用,對慢性鈍痛如牙痛、頭痛、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及月經痛等有較好的鎮痛效果,而對創傷性劇痛和內臟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絞痛幾乎無效。但由于它只對疼痛的癥狀有治療作用,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疾病的發展和預防合并癥的發生,故不宜長期服用。
嚴禁濫用
應當指出的是,發熱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當體溫升高時,人體內的吞嗜細胞活性增強,抗體的產生增多,有利于炎癥的修復。但另一方面,發熱會使體力消耗,感覺不適,影響休息,甚至可引起驚厥,年老者、體弱者在高熱驟然降下時,有可能引起虛脫。故在應用本類藥物時,應嚴格掌握用量,避免濫用,老年人應適當減量,并注意間隔一定的時間(4~6小時),服藥的同時,要多飲水,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餐后服藥
為避免藥品對胃腸道的刺激,應在餐后服藥,不宜空腹服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齡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小板減少癥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本類藥物。對有特異體質者,使用后可能發生皮疹、血管性水腫、哮喘等反應,應當慎用。
不得長期服用
此類藥物用于解熱一般限定服用3天,用于止痛限定服用5天,如癥狀未緩解或消失應及時向醫師咨詢,不得長期服用。
飲食注意
使用本類藥物時,不宜飲酒或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本類藥物與酸性食物(醋、酸菜、咸肉、魚、山楂、楊梅等)同服,可增加對胃的刺激。服用退熱凈或阿司匹林時,不應食用含糖多的食品,如椰子、甜石榴、桃、葡萄、香蕉等,因這些藥物容易和糖形成復合體,減少初期藥物的吸收速度。
服用退燒中藥時要注意不要食用辛熱類食品,如辣椒、生姜等。在服用本類藥物時可能會出現大便偏稀等現象,這是邪熱外出的表現,不用緊張?;颊叻么祟愃幬锖髸⑽⒊龊?,要注意保暖、避免風寒及再次受涼等。而且要多飲水,及時補充體液。治療期間應保持清淡、營養豐富的飲食,如菜粥、蛋羹等,忌吃辛辣油膩及生冷之品,防止因飲食不節而加重病情,或使病情遷延難愈。
特殊人群用藥提醒
老人要嚴格掌握劑量
一般來說,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用藥應為青壯年人的四分之三以下劑量。老人在服用解熱鎮痛藥時,應注意臟器功能,如合并高血壓、動脈硬化、腎功能減退等疾病時應慎用。
老人免疫力較差,體溫調節系統比較遲鈍,再加上神經系統對發燒的感知反應力有所下降,發熱可能不明顯,甚至感覺不出自己發燒,因此很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也增高。更重要的是,老人發燒原因比較復雜,濫用退燒藥,會掩蓋病情,延誤治療。
小兒要正確應用退熱藥
別著急用藥一般小兒發熱體溫在37.5-38℃之間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產生的一種反應,有利于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于小兒的正常成長。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要急于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前,如果盲目退燒可能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診斷。當體溫達到39℃以上時要在醫生指導下退熱。
發熱38.5℃以下最好選擇物理降溫對發熱的嬰幼兒也不能包裹太嚴,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甚至可以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熱量散出。另外,多喝水以助發汗,并防虛脫。水有調節體溫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并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小兒退燒最好選中藥小兒感冒發燒大多由病毒引起,西藥抗病毒療效多不明顯,退熱藥多有較大副作用。辨證選用非處方中成藥,安全且療效好。
孕婦發燒怎么辦
很多藥物對孕婦和胎兒有不良影響,因此不要擅自盲目用藥,出現明顯發熱等癥狀后,應及時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