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諺語:養樹要護根,養人要護腳。由此可見,護腳是很重要的。中醫理論認為,人的腳部有很多經絡匯集,用熱水泡腳,可以活血、暢通經絡,還可以驅除寒冷、改善睡眠,于健康大有裨益。
中醫有一個說法叫作“風寒從腳下生”。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更容易出現寒性肌肉酸痛、手腳冰涼及寒性胃痛等各種不適,堅持用熱水泡腳不但可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解表散寒、緩解手腳冰涼,甚至還有益于消除疲勞,促進睡眠,睡眠好了,陽氣就充足,抵御寒冷的能力也就增強了,這也有利于預防感冒。那么,冬季在家如何泡腳呢?
怎樣泡腳最養生
有人習慣在晚飯后燒上一盆滾燙的水,邊泡腳邊看電視;有人則喜歡睡前泡腳,泡完趁腳還熱乎時趕緊上床睡覺。可見,大多數人是隨心所欲的。實際上泡腳也有講究。
時間飯后半小時不宜泡腳。如果飯后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就會影響消化吸收。因此,最好飯后1小時以后泡腳。
時長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20分鐘為宜。因泡腳過程中血液循環加快,心率也比平時快,時間長了容易增加心臟負擔。體質虛弱者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昏厥。
工具大而深的木桶最好,老人泡腳最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木桶,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
水濕和水量水溫宜在40~50℃,水量以沒過小腿的2/3為佳,直達膝部的高水位泡腳可緩解膝關節疼痛等癥狀。冬天水易涼,可在旁邊放個熱水壺,一邊泡腳一邊加水。
按摩泡腳時輔以按摩涌泉穴和三陰交,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對健康有益。還可以做足趾操,讓腳趾頭上下左右動一動,腳踝由內向外,由外向內轉動,可緩解踝關節疼痛。
泡腳不妨加點“料”
中藥因體質不同,每個人泡腳時所選的中藥也不同,應遵醫囑。也有幾種常見情況,如氣虛的人可選黨參、黃芪、白術等補氣藥;高血壓患者宜將菊花、枸杞子、桑葉枝、丹參等與冰片少許煎藥泡腳;冬季需活血補腎的話,可選當歸、赤芍、紅花、川斷等;有些人冬天皮膚干燥,容易龜裂,可選桂枝、金銀花、紅花等。上述中藥每樣取用15~20克,用砂鍋煎煮,然后將煎好的藥液去渣倒進桶里,再加入熱水,每天浸泡20分鐘。
鹽加2大匙鹽,有助于消炎殺菌。
姜加幾塊打扁的老姜生姜,有助于散寒、除濕。
酒加入一瓶米酒或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循環。
醋加入3大匙白醋,可滋潤皮膚。四類人泡腳要留心
泡腳的好處雖多,但一定要注意水不能太燙,下面四類人不可大意。
糖尿病患者泡腳易燙傷糖尿病患者易出現神經病變,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濕度,極易被燙傷。而且水溫太高,也易引發足部感染,加速糖尿病足病情的惡化。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洗腳時,先由家人試好水溫,溫度以37℃左右為宜。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不適宜高水溫會使血液流量加速,短時間內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有加重病情的危險,所以不適宜用過熱的水燙腳。
凍腳不能燙很多人一到冬天就習慣性凍腳,有人想用熱水暖暖腳,但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凍腳后的皮膚,肌肉處于僵硬狀態,如突然用熱水燙,會使溫度從冷驟然到熱,皮膚和肌肉經受不起如此巨大的溫差,最終加重病情。建議用姜把腳搓紅,使其發熱,而不是簡單用熱水泡。
孕婦泡腳要控制水溫因水溫太高容易引起胎兒躁動。
小貼士
小寶寶不適合泡腳
當你泡腳時,旁邊看著的小孫子十分感興趣,也要跟著一起泡,這可要阻止小寶寶了。通常情況下,泡腳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機體的寒冷感覺。中醫認為小孩子是純陽之體,家長注意好日常的保暖就行了,沒必要泡腳,頂多洗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