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以小農生產為主體的農產品生產大國,在現階段存在著以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為主體的二元結構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通過新型的農業合作組織,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利益為紐帶,契約為手段,整合成新型的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從而降低農戶的生產風險,穩定農產品供應,保證產品安全。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 創新 一體化
一、引言
供應鏈管理是現代物流管理的高級形式,農產品供應鏈就是指在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生產者、中間商及消費者等組成網絡體系。由于農產品所具有的鮮活易腐性,保存期短,具有一定的自然生產周期,以及有季節性、地域性和易受氣候影響的特征。農產品供應鏈與工業品供應鏈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在構建農產品供應鏈時必須考慮不同農產品的特性,不同農產品有不同的供應鏈模式。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效的組織協調和集成,實現全程優化,對市場實現快速響應,最終達到供應鏈整體成本最低,顧客滿意度最大,提高整體競爭力,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從我國的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農產品供應鏈上有眾多環節,涉及眾多產業,可以吸引大量的就業人口,又可帶來農產品的增值。通過供應鏈高效的信息流動,使農產品生產者、清費者、經銷商等能夠準確把握市場的供求信息,從而可以大大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浪費。
根據不同的農產品特點構建不同的供應鏈模式,對于供應鏈的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農民又大多以種植業、養殖業為生。農副產品是農民的主要產品,其中一部分他們自產自銷,更多的要提供市場、滿足城市消費者需要。農產品是與我國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分散性,從農產品生產出來到終端的消費者手中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的環節,如產前的種子、飼料等生產資料的供應環節——產中的種養環節—產后的分級、包裝、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環節—最終消費者。這樣的一種產業鏈實質上就是農產品供應鏈。而當前這種供應鏈主要是自發形成的,缺乏統一協調的組織管理,農民在這條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抗風險能力差,農民還難以從這條產業鏈中真正獲得應有的價值。所以迫切希望能夠建立一種給農民帶來收入穩定的農產品供應鏈。
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
在我國農產品生產中,一方面是廣泛存在著的分散的小規模的個體小農戶生產,另一面也有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專業化生產。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上也有與之相對應的二元結構形式: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和現代農產品供應鏈。
1.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戶經營的農產品流通和銷售的農產品供應鏈。
在這種傳統供應鏈模式中,是由產供銷所自發形成的物流鏈,這種供應鏈沒有統一的協調管理,很不穩定的。農產品生產者基本上是分散的小規模的個體農戶,在整個供應鏈中間從事流通環節的也是以小商小販為主,供應鏈上的各節點各自為戰,基本上沒有協作,也沒有從屬關系。不同環節之間在交易之前沒有承諾,交易后也沒有約束。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會存在農產品收購時惡意的壓級壓價,損害農戶的利益。由于對真實的市場需求信息難以把握,在很多情況下農戶的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是根據以往的供需情況來決定,或者是跟風生產,對市場需求不能及時響應,容易導致農產品生產供應的大起大落。對農戶的生產過程也無法進行監控,容易導到致問題食品進入流通。
2.現代農產品供應鏈。所謂現代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超市為龍頭,由連鎖超市、農產品供應商、供應商的直屬農場和協作生產農戶為主要參與者的農產品供應鏈。這種供應鏈模式還是占主導地位
超市銷售的農產品主要是生鮮農產品,在生鮮農產品的采購上,主要有供應商供貨、直接從批發市場采購和直接從農產品產地采購三種模式,他們代表超市向農產品供應鏈上游延伸的程度。超市采購的農產品,主要通過供應商配送和全部或部分農產品經由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兩種模式運送到超市門。
超市作為供應鏈主導環節發揮作用,主要通過制定和監督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食品安全標準、化學藥品的投放標準以及可追溯性的規則,對整個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管理。這樣,超市和農產品生產者之間以需求信息和品質標準為紐帶,通過對生產資源、物流資源、零售資源的有機整合,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而且提高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以超市為主導的現代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需要超市對供應鏈有很強的控制能力,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統,要求農產品生產者有一定的規模,并且能農產品生產者與超市之間要形成比較穩定的聯盟。在當前以家庭承包為主要經營形式的情況下,農產品分散生產是主要生產形式,這些小規模生產者難以直接加入進這條現代農產品供應鏈中,而且現在還缺少能被供應鏈合作伙伴共享的信息平臺。
三、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創新
農產品的分散生產在家庭承包經營作為我國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條件下,供應鏈源頭是眾多分散的小農戶,這小農戶由于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市場信息不靈,交易成本高,造成農業比較利益低下, 農民增產不增收。一方面,小農戶生產方式產出低且不穩定,不能保證穩定的供給,在流通的中間環節還存在著為謀取暴利,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人為炒作某些農產品,造成消費者不得不高價消費某些農產品,而農戶又不能從中得到好處的情形。而且產品質量監控困難,造成問題食品層出不窮。傳統供應鏈模式難以適應現代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同時農產品的分散采購和銷售的方式具有自發的盲目性,導致實施利用率低,貨損率嚴重,物流成本過高。我國農產品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農產品的不合理物流嚴重,供應鏈體系不完善,使得農產品的增值效益差。
以超市為主導的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在整個農產品流通中還沒能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是這種模式目前還主要是以生鮮農產品為主,覆蓋不全面;其次,由于超市的經營成本較高,超市農產品價格通常高于農貿市場上的價格,在消費者收入還不太高的情況下,大部分消費者主要還是在集貿市場購買農產品,只有少部分收入較高者或者是為圖省事者才會經常從超市購買農產品;第三,由于職能部門監管不力,超市農產品同樣存在質量問題,而且一旦出現因質量問題引起的糾紛,超市憑其強大的實力,更容易掩蓋和擺平。第四,小規模農戶的產品難以納入超市的供應鏈管理中。
在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構建上,一方面既要適應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方式,又能向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穩定、安全可靠的農產品,并且要實現供應鏈參與成員的多贏。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性和各地不同的歷史和現實,建立符合實際的農產品供應鏈組織。
針對我國的國情,我國是一個以小農生產為主體的農產品生產大國,單個的農戶力量弱小,通過新型的農業合作組織,把分散弱小的農戶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具有共同經濟利益的聯合體,參與市場交易。以新型的農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為核心,建立一個由農戶、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零售企業、消費者組成的一個戰略聯盟型供應鏈網絡。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契約為手段,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實行信息資源共享,把供應鏈上的成員一個利益共同體,組成一個一體化供應鏈組織,這種供應鏈模式可以看作是一個虛擬企業。供應鏈成員之間通過有法律約束效力的合同方式聯結起來,規定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這樣一來可以使原本屬于上下游不同企業之間的外部交易轉變成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內部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并能降低農產品生產者的風險。
在農產品供應鏈中,農產品生產環節是最為薄弱的一環,由于個體農戶的生產規模小,必須組織起來在與龍頭企業的交易中缺乏談判要價能力,容易受制于龍頭企業,使農戶的利益受到損害。面對農戶分散經營的現狀,要使農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能在市場上實現價值,降低風險,就必須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建立專業性的農產品生產合作組織,增強農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利用合作組織的力量,獲得較為充分的市場信息,提高交易談判的能力。通過農合組織與農產品流通、加工等龍頭企業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龍頭企業可以是加工型或連鎖超市,利用龍頭企業的強大的實力和網絡,把農產品及時、安全的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上,各個成員是不同的利益主體,都有著各自的利益,成員之間通過整合,使農產品供應鏈獲得整體競爭優勢,使農產品價值增值,從而達到降低綜合成本,提高對客戶的服務水平,增加供應鏈整體效益的目的。這其中還包括各個參與主體都能夠分享價值增值所帶來的利益,調動各方積極性,充分發揮各利益主體的優勢,以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選擇受到一定的條件約束,只有達到一定的條件,供應鏈管理模式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農產品各類繁多,產品特性各異,流通渠道和市場特性也不同,所以其供應鏈模式也不同.根據我國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特點,進行供應鏈組織模式的創新。
由以上幾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中,可以看到,要使供應鏈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供應鏈管理平臺起到了關鍵的支持作用。從目前來看,大多數企業內部都有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特別是商業連鎖企業一般具有較高的信息化程度,如連鎖超市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商品的標準化管理、建立了完善的POS系統、引入了物流管理信息平臺等。關鍵問題是要使不同企業的信息系統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在供應鏈組織中,建立起一個開放的、統一的信息平臺是供應鏈成功的重要條件。
四、結束語
農產品是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產品供應鏈的模式,對于豐富市場農場品供應,降低流通成本,減少生產的盲目性,降低農戶的生產風險,提高農民收入,維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農戶是農村供應鏈物流的起點 特別是小農戶更是一個龐大分散的供應源。單靠小農戶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是難以改變在供應鏈中的弱勢地位的。這需要政府合理引導農戶加快土地流轉,使農戶的生產規模擴大,并組織農戶在自愿的原則下建立各種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農產品流通的公共信息平臺,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取消對農產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費,使供應鏈的經營成本降低。扶持和規范基于供應鏈系統思維下的各種力量(核心企業、政府、農民組織,產品協會及超市等)對小農戶的各種資源(基礎設施、資金、信息、技術等)投入,它能幫助小農戶增強市場適應性.提升競爭力.并憑借供應鏈的優勢使農民達到增收的目的。當然,這種資源和政策的投入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小農戶的思想意識和營運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胡定寰:農產品“二元結構”論一論超市發展對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5(2).
[2]王素霞,胡定寰:現代化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分析.現代農業科技[J].2007 (9)
[3]郜振廷 于卓:超市采購鮮活農產品存在問題及對策.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9(6)
[4]趙臨風: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策略探討.中國合作經濟[J].2010(7)
[5]譚濤 朱毅華: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研究.現代經濟探討[J].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