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各地辦理的貪污受賄等職務犯罪案件中,適用緩刑較多,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分析研究。對這些案件在適用緩刑時,應嚴格掌握緩刑的適用條件,不應過于寬泛。本文就辦理貪污賄賂案件中的緩刑適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貪污 賄賂 職務犯罪 緩刑
一、引言
緩刑稱暫緩量刑,也稱為緩量刑,是指對觸犯刑律,經法定程序確認已構成犯罪、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人,先行宣告定罪,暫不予以量刑,由特定的考察機構在一定的考驗期限內對行為人進行考察,并根據其在考驗期間內的表現,依法決定是否適用具體刑罰的一種制度。
我國刑法中的緩刑,采用的是司法制的緩執行制度。指人民法院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認為暫不執行原判刑罰,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在一定考驗期內,暫緩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緩執行制度在實踐中對教育改造犯罪嫌疑人,使之改過自新,預防重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近年來各地在辦理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的工作中存在著適用緩刑過多的問題,難以達到緩刑的真正目的,確有必要進行改革和完善,嚴格掌握適用緩刑的條件,以期達到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二、適用緩刑的范圍
我國刑法規定,對于應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這說明首先從客觀方面要求,在貪污賄賂案件中,只有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的犯罪嫌疑人才可以被適用緩刑;其次還要求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現,這是確定其是否受到教育改造、是否以后不致再犯罪的主觀因素。具體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現,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犯罪嫌疑人應有如實供述罪行的行為。如實供述罪行是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適用緩刑的先決條件,如實供述罪行才能證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積極悔罪的表現。緩刑的目的就是利用懲罰和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改造犯罪嫌疑人,使其不再具有社會危害性。如實供述罪行不但要求犯罪嫌疑人認罪,還要求其如實供述其所有犯罪行為,包括未被司法機關掌握的罪行。這種情況下更能夠驗證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積極悔罪的表現,從而證明其不再具有社會危害性。
2.犯罪嫌疑人不能有隱瞞犯罪證據消滅犯罪事實等行為。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屬于身份犯,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在案件辦理過程中可能出現找人說情和串供等情況。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對司法機關辦理案件具有極大的干擾性,犯罪嫌疑人出于逃避法律制裁的想法進行的上述活動,從根本上否定了其積極悔罪的可能性,如果其逃避了應受的刑罰,會繼續危害社會,不宜判處緩刑。
3.犯罪嫌疑人應有在判決前積極退贓的行為。貪污賄賂犯罪屬于經濟類犯罪,貪慕金錢等贓物是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原因,其犯罪的主觀動機就是為了非法占有國家、集體和私人財產,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積極退贓行為,其貪利心理沒有改變,就談不上積極悔罪、愿意接受教育改造。
三、不適宜適用緩刑的情況
1.拒不供認犯罪事實而在案證據確實充分。前面已經講過,拒不供認犯罪事實說明犯罪嫌疑人主觀方面對其犯罪行為沒有悔改的意思,客觀方面也可能實施了隱瞞犯罪事實的行為。與此同時,能夠證明其貪污賄賂的犯罪行為的證據確鑿無誤,對這類犯罪嫌疑人不可以姑息遷就,因其主觀惡性尚未消除,社會危害性比較大,不適宜使用緩刑。
2.主觀上沒有悔罪表現或者避重就輕,口頭上表示悔罪,但卻不如實交代罪行。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主觀上無悔罪表現的,因其社會危害性尚未消除,所以不適宜適用緩刑;而犯罪嫌疑人假意悔罪,行為上卻積極的為自己辯解,試圖蒙混過關,逃避法律制裁,這些與積極悔罪背道而馳的行為,只能說明對犯罪嫌疑人不適宜適用緩刑。而這類犯罪嫌疑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反偵查能力,如何甄別其供詞真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3.索賄造成他人生活嚴重困難或向生活嚴重困難的人索賄以及貪污國家扶貧、救濟款物。受賄類案件中的索賄行為是一種社會危害性極大的犯罪行為,犯罪嫌疑人的索賄行為導致他人生活嚴重困難或犯罪嫌疑人向生活嚴重困難的人索賄,更加重了其索賄行為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犯罪情節嚴重,不適宜適用緩刑。貪污扶貧、救濟等專項資金的行為屬情節嚴重,也不適宜適用緩刑。
4.沒有退贓和悔改表現,揮霍贓款后無能力退賠以及因其行為給國家、集體、個人造成的損失難以彌補,社會危害大。司法實踐中,對沒有退贓的犯罪嫌疑人一般不會適用緩刑,退贓情節能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悔罪態度。沒有退贓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愿意退贓但確實無力退贓,另一種是有能力退贓但拒不退贓,第三種是揮霍贓款導致的無能力退賠。第三種情況的主觀惡性最大,犯罪嫌疑人主觀上根本不愿意退贓,對此不能適用緩刑。因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給國家、集體、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的,社會危害性大,也不能適用緩刑。
5.曾因貪污、受賄行為受過行政處分或刑罰處罰。這種情況說明犯罪嫌疑人主觀方面一直存在犯意,曾經因貪污受賄行為受到過相關處分處罰,但仍不思悔改,行政處分或刑罰處罰沒有達到相應的預防和懲治效果。刑法規定“累犯”制度的出發點在于累犯主觀惡性大,僅僅通過教育的方法無法糾正其犯罪,無法消除其社會危害性。在此我們基于同樣的原因,也可以認定此類犯罪嫌疑人拒絕改過自新,不能夠通過緩刑來消除其社會危害性,應對其加大懲罰和教育力度,因此不適宜適用緩刑。
6.贓款贓物用于走私、賭博等非法活動。利用貪污受賄的贓款贓物進行走私、賭博等活動,通常也會涉及到涉嫌走私罪、賭博罪等相關罪名,此種行為社會危害性較大,適用緩刑無法有效避免犯罪嫌疑人繼續破壞社會秩序,危害社會安全。
7.共同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等貪污賄賂案件經常會涉及到共同犯罪,此類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一般都是犯罪的直接受益人或最大受益人,對犯罪目的的實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此類人不親自實施犯罪行為,本身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如對其適用緩刑,必將助長起僥幸心理,不利于改造。
四、結語
對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適用死刑,主要考慮的是犯罪情節、主觀惡性、悔罪表現、社會危害性以及對犯罪嫌疑人改造的難易等問題。只有對罪行較輕、罪過較小,積極退贓,如實供述罪行,不掩藏、毀滅、偽造證據,不串供的,嚴格把握罪刑相適應原則以的適用尺度,明確犯罪的一般預防的目的,才能適用緩刑。
參考文獻:
[1]趙春秀:貪污、受賄等職務犯罪案件中緩刑的適用[J].中國法院網,2004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4989
[2]詹艷:論對貪污、受賄等經濟犯罪緩刑的適用[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2)
[3]朱麗霞:論貪污受賄罪的量刑.華東政法學院[J].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