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不對稱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引發的主要問題有劣質客戶驅逐優質客戶、產生不良貸款、增加商業銀行信貸內控的難度、顯現出信貸風險防范制度體系的負效應等,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息不對稱 信貸業務中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始終存在于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使商業銀行產生不良貸款,劣質客戶驅逐優質客戶等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需要進行梳理、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使商業銀行在新的形勢下健康發展。
信息不對稱是在市場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缺乏信息,進而影響其做出正確決策,導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現象。在信息不對稱理論中,通常將在博弈中不擁有私有信息,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參與人稱為委托人,將在博弈中擁有私有信息,處于信息優勢的一方參與人稱為代理人,由于委托人即想獲得某種福利,但又不想自己去做,或者不適合自己做,或者自己不會做,而是讓代理人幫助自己去做,那么就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
在信貸業務中,商業銀行作為委托人,處于私有信息缺失者的地位,面臨著貸款回收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借款人作為代理人處于私有信息擁有者的地位,為了個體的利益,往往傾向于向商業銀行傳遞一些有利于借貸的信息而隱瞞不利于借貸的信息,使商業銀行很難驗明借款人的實際行為是否合理,不能做出科學判斷,引發各種問題,總結起來信息不對稱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劣質客戶驅逐優質客戶
由于借款人與商業銀行之間存在逆向選擇現象。在商業銀行與借款人的博弈中,借款人始終處于私有信息的占有者地位,商業銀行始終處于私有信息的缺失者地位。商業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只能是社會風險度的平均值。該平均值使經營情況好,財務狀況優良、信用程度高的優良借款人覺得利率太高,而經營情況一般,財務狀況較差、信用程度較低的劣質借款人卻覺得貸款利率低。這樣就致使商業銀行與優良借款人之間很難就貸款價格、貸款方式等條件達成一致意見,優良借款人要么以社會風險度的平均值成本辦理貸款,承擔一部分本該由劣質借款人承擔的貸款成本,要么認為貸款成本高,不向商業銀行貸款。而劣質借款人始終認為在商業銀行辦理貸款的成本低于自己的機會成本,因此千方百計的尋求貸款,從而出現劣質借款人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逐漸驅逐優質借款人的現象,加大了優質借款人融資的成本,使優質借款人融資較難,由于目前我國實行浮動利率政策,未完全實行利率市場化,信貸資金的價格不能完全由交易雙方——商業銀行、借款人決定,商業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可能還會高于社會平均值,因此我國劣質借款人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逐漸驅逐優質借款人的現象更加嚴重。
二、產生不良貸款
貸款發放后,信貸資金納入借款人資金循環,借款人對于自身資金的運營情況充分掌握,但商業銀行很難掌握借款人資金運營情況。有的借款人為逃避商業銀行監管隨意篡改會計報表,提供對自己有利的項目論證和數據,有些甚至提供虛假的材料和虛假證明,有些借款人隨意更改貸款用途,將流動資金投放于固定資產投資,將建設資金貸款用于發放工資、獎金和福利,或將貸款投資于房地產和股票。而商業銀行僅僅是資金的提供者,并不參與資金的使用,不知道借款人使用資金的風險概率,且由于借款人部分利益損失的風險已隨著貸款轉嫁給商業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借款人偏好將貸款投資于高風險的項目中,從而出現投資失誤,欠貸、賴貸、逃貸現象,使商業銀行遭受損失。
三、增加了商業銀行信貸內控的難度
商業銀行與信貸員之間作為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商業銀行與信貸人員之間必然產生信息不對稱,而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主要問題就是道德風險問題。信貸人員的道德風險行為有兩種:第一種是“腐敗”,主要發生在前幾年,許多信貸人員憑借手中審批貸款的權利,與借款者相勾結,獲取了大量的灰色收入,但由于信息嚴重不對稱以及國有專業商業銀行在商業化轉軌期間內控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他們對由此產生的不良貸款基本上不承擔責任;第二種是“偷懶”,主要發生在近幾年,目前各大商業銀行普遍均建立起了“三查”制度(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審貸分離制、第一責任人制、分級審批制等信貸內部責任和制約機制,但相應的激勵機制卻沒有配套,信貸人員的個人報酬沒有與績效掛鉤從而未對其形成激勵。因此信貸人員產生了“搭便車”、“偷懶”的現象,對企業未盡有效監督,使銀企間信息不對稱問題愈加嚴重。
四、信貸風險防范制度體系的負效應開始顯現
由于商業銀行始終處于私有信息的缺失者地位,商業銀行為防范信息不對稱產生風險,建立“三查”制度、審貸分離制度,分級審批制度,信貸風險防范制度體系日趨完善,但上述制度由于存在傳遞環節較多,決策鏈條長,信息傳遞的時效性無法保障等負效應,可能使得貸款風險變得不易控制,有時甚至加大風險。具體表現為一是由于環節較多,各環節的審批人均承擔一定責任,多人負責會使簽批人降低審查力度;二是商業銀行發放一筆貸款要經過調查人、調查負責人、審查人、審查負責人、簽批人、最高簽批人等審批程序,同時基層行上報材料必須通過審批系統按不同權限上報,雖然在審批信貸業務中層層把關,但對借款人使用貸款的真正動機和原因未必能掌握,從目前的靜態資料來分析,很難準確判斷貸款發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級審批人員只從表面資料上判定借款人還貸能力強弱,無法知曉貸款發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
參考文獻:
[1]徐莉莉:“基于信息不對稱的銀企金融交易及其對策”,企業經濟,2006.02, P27-28
[2]劉新宇:“關于中國商業銀行貸款業務中的道德風險問題研究”,遼寧大學學報,2006.07,P18-19
[3]刑增幅:“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浙江金融,2006.02, P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