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在我國占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如此大的農民數目在中國經濟體制的轉型中做出了貢獻的同時,農民的思想是否具有經濟理性的轉變呢?中國農民受傳統文化和小農自然經濟影響似乎呈現非理性的特征。本文就當前中國農民是否存在經濟理性的爭論入手,通過案例分析說明中國農民的經濟理性的存在,即條件經濟理性,并分析其原因。
[關鍵詞]經濟理性 成本-收益分析 條件理性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趕不上城市的發展,很多農民對新技術的運用持觀望態度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同時我國整體市場化進程和農業的市場化反差太大,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農民更多按照自身需要而不是市場來決定生產決策。而且雖然農業收入只占農民收入的小部分,但是大部分農民還是不愿放棄土地,而是將土地拋荒。于是在市場化經濟發展的年代,農民的非經濟理性行為的指責又開始了。
其實關于農民非經濟理性的觀點早就存在了,雖然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三農”問題被關注后,農民似乎脫離了傳統農節儉和勤勞的形象,如一方面土地的稀缺,另一方面卻撂荒土地。因此根據我國農民的行為和市場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的研究來分析農民這種表面上非經濟理性行為十分必要。
二、經濟理性的概念的提出
人們通常以更狹窄、更嚴格的方式來定義理性,理性選擇可歸納為三種互相區別的規范含義:選擇的內在一致性、自利最大化和一般最大化。選擇的內在一致性是將選擇與選擇比較,而不是與目標、價值、偏好或其他非選擇變量比較。自利最大化是能促進個人私利最大化的方案,它和一般最大化一樣涉及某些外在于選擇行為的事物,如目標、目的和價值。在經濟學中,亞當#8226; 斯密提出了一個微觀經濟研究的基本假設條件—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說,即理性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個一般性抽象,抽象出來的特征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最大的經濟利益。這樣的基本分析方法大大簡化了經濟學模型的研究,只涉及了自利最大化的問題。但是其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攻擊,自利最大化并不一定意味著存在經濟理性。
三、我國農民的非經濟理性分析
本文分析了經濟理性的含義后,在我國特殊的環境下來看看我國農民是否存在經濟理性。以湖北仙桃某村修路事件為例,政府已經花錢將鎮政府到鄉村路口的公路建設完畢,該村的幾戶居民可以出錢把村口到村里的路修好,這樣可以花很少的邊際成本,但是居民卻沒有去修路。作為一個正常的理性經濟人,這樣的行為是不能夠被理解的。因為根據成本—收益分析法花一個很小的邊際成本可以得到一個高于邊際成本的邊際收益,也就是交通的便利等。可是農民為什么沒有去修路呢?是不是他們是非理性的?
實際上農民沒有修路是存在著一個對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根據成本—收益分析法,雖然在經濟理論上修路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但是在農民看來修路的預期邊際收益未必大于邊際成本。影響其預期邊際收益的因素有:
1.人口的流動性:農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則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來自城市的工業開始大量吸收農業部分的剩余勞動力。這些人口轉移的可能性就影響了他們對收益的判斷,這已經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住所。如果有人選擇修路,他如果轉移到城市工業部分,他的邊際收益則小于邊際成本。
2.信息的不完全: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沒有完全的信息化,農民的意識還沒有增強。他們受固有觀念的影響深厚。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非農思想的引入可以改變那些生存理性戰勝經濟理性的農民。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農民更期望得到實在的收益,他們對預期收益不明確。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是由于人口流動性和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農民非經濟理性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條件影響下的經濟理性。又如賀雪峰因在荊門農村調查:一個村民組的農民只需每畝交10元錢到泵站抽水,就可以將全組的農田灌溉一遍,確保全年的稻谷豐收。然而,有個別農民拒不交納抽水費。結果錢收不上來,水抽不成,莊稼等著旱死。這種不交抽水費使糧食減產,由成本—收益分析法,抽水的成本是10元,而不抽水減產的損失按照村民提供的減產20%的數據,按每畝1500斤來計算大概減少150元的收入。因此抽水的收益顯然大于成本,但是農民卻沒有這樣做。
根據調查,農民不交抽水費是因為個別水田在抽水渠旁邊的搭便車行為。農民的這種不按照自己得到的好處來計算收益,而是不能讓別人在自己的行為上得到好處的行為顯然不是理性經濟人行為。但是村民利用減產的損失來懲罰搭便車行為,也是一種維護共同利益的公正。因為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種不合作也是給搭便車人的一種約束,是在這種情況下的最優理性。
同時由于土地長期的穩定關系,農民不能通過經常性的調整土地來解決農民在水利灌溉上的合作難題,這也是某些外在的制度安排、政策導致農民做出這樣的反映,是外在因素干預下的非經濟理性。
以上的兩個事例都總結出農民的非經濟理性行為其實是條件影響下的經濟理性行為,它可能受人口流動、市場信息不完全、缺乏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以及文化觀點和傳統制度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也可以說,這是一種農民在特殊背景下的條件經濟理性行為。
四、我國農民的條件經濟理性行為
在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面臨這不成熟的要素投入和產出市場,這不符合舒爾茨提出的最大化行為假說的農民面臨的市場和信息都是完全的前提條件,還有他們只是部分參與這個市場。因此農民行為只是一種條件最大化行為,也就是條件經濟行為,而不是傳統經濟學所狹隘定義的自利最大化行為。
我國農民的市場環境影響因素有:
1.不完全信息
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于城市來說還比較落后,而且交通基礎設施也比較薄弱,信息化的程度也不高,這樣就造成了市場信息的流通不暢和不完全信息市場環境的形成。因此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民面對著很多不同價格的同一種生產要素,產生了價格的區域性差異。
2.不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
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比較長和對自然環境依賴度比較高的特點,因為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如果農民自行進行生產決策,沒有很好的農村金融市場提供融資和保險的情況下,農民會首先考慮滿足自己基本生活保障,不敢冒險生產,規避可能造成的風險。
因此農民的最大化行為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比如說收入不確定,為保證生活保障不追求自利最大化;農民面臨市場的不完全和不穩定的風險又缺乏金融機制,所以農民在進行生產決策時必須首先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文化觀點以及社會農村制度一定程度上決定農民的決策行為等等。只有考慮了農村市場環境的特殊性對農民行為造成的約束,對農民經濟理性的分析才是有意義的。
五、結論
本文在討論了中國農民經濟理性,通過實證說明農民經濟理性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并不是非經濟理性,而是一種條件經濟理性。關于中國農民理性的爭論觀點現在依然存在,本文的角度只是從農民的理性行為和影響因素出發,但是還可以拓展。一方面從農民的鄉鎮企業的發展解釋農民經過外部刺激以后的經濟理性行為,另一方面城中村的出現表明農民充分利用土地價值的經濟理性行為。對于影響這些農民經濟理性的條件可能更多,也可以通過政策的制定和引導來消除一些,這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A#8226;恰亞諾夫:農民的經濟組織中譯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2]阿馬蒂亞#8226;森:理性與自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西奧多#8226;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秦暉:傳統與當代農民對市場信號的心理反應——也談所謂“農民理性”問題[J].戰略與管理,1996.(2)
[5]彭文平:農民理性行為與農村可持續發展[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