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盈余管理行為在上市公司中很普遍,但對IPO前后的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本文分析了影響IPO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與常用手段。通過三家上市公司具體分析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最后,提出了預防及治理盈余管理的辦法。
[關鍵詞]IPO 盈余管理 市場表現
上市公司在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時,需要披露大量關于公司經營現狀和前景的信息。相對于外部投資者而言,1PO的發行人對有關公司真實價值的信息掌握得更多一些,而投資者只能根據發行人公布的信息來分析判斷股票的價值,所以說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Allen和Faulhaber,1989)。這樣一來,管理層就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以達到增加報告盈余的目的。如果投資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根據盈余報告的信息去購買新股,那么他們很可能付出一個較高的價格。但隨著公司的信息逐步通過媒體、分析員的報告以及上市后的財務報告透露出來,投資者便有可能意識到他們所依賴的盈余報告并沒有包含他們當初所判斷的增長能力,這樣他們就可能失去先前所抱有的樂觀心理,股票的價格便會回歸至其真實價值。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1PO時的盈余管理越嚴重,其后期價格調整就越大,也就是后期平均回報率就越低。
一、影響IPO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與常用手段
由于IPO過程的特殊性,不但為發行人提供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也為他們提供大量的機會,因此,IPO企業在發行前后幾個年度特別容易產生盈余管理行為。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較短,股票發行過程曾一度存在制度設計的缺陷,因此影響我國IPO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因素既有IPO過程的共性因素,也有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殊因素。
1.影響IPO企業盈余管理動機的共性因素
(1)發行人與投資人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由于IPO企業在發行之前并不向社會公開自己的財務報告,不披露公司的一些重大信息,而且許多公司在上市之前也并非知名企業,投資者幾乎無法通過公開途徑獲取企業發行之前的相關信息,只能依賴招股說明書做出投資決策。這種信息不對稱使發行人的盈余管理不易被看穿。
(2)在股票發行期間,承銷商的宣傳和許多證券分析師的大肆渲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了能夠成功地將企業股票承銷出去,承銷商會采取一些必要的宣傳手段對公司做正面的宣傳,這樣的宣傳往往誤導一些投資者。有的證券分析師與上司公司和承銷商惡意串通,喪失分析師的公正立場,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狀況做出過于樂觀的評價,以此誤導投資者。
(3)IPO企業在發行后的一到兩年里,募集到的資金不能立即產生效益,而股本的擴張使利率攤薄,為了維持企業和主承銷商在證券市場中的形象與聲譽,IPO企業需要將其凈資產收益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因此,這些企業在發行之后的一兩年里仍然有很強的盈余管理動機。
2.影響我國IPO企業盈余管理動機的特殊因素
(1)股票市場的巨大利益誘惑。由于我國股票市場過于強調其融資功能,在制度設計的許多方面都忽略了投資者的利益,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因此造成我國股票市場中不合理的利益轉移,通過股票上市,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公司經理、公司員工以及地方政府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利益,股市成了巨大的尋租場。
(2)行政化的發行制度。2001年4月開始實行的核準制以強制性信息披露為核心,在明確監管和披露標準及規則的前提下,使市場參與各方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尤其是上市公司要對自己披露的信息負全部責任。盡管核準制比原來的行政審批在市場化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但仍然帶有濃重的行政色彩,由于行政審批人員不對發行企業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因此他們不會去認真核查這些信息是否真實。因此,在行政化的發行制度下,發行企業的盈余管理動機比在完全市場化發行制度下更為強烈。
(3)模擬會計報表的編制。為了加快我過資本主義市場的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支持國有企業改革,一些國有大型企業通過資產剝離成立新公司,以新公司為發行主體發行股票。由于新公司并不是一個獨立運行的真正體,缺少實際運營的數據。在這些公司申請發行股票時,他們的會計報表允許倒推模擬計算,編制模擬會計報表。模擬會計報表不是企業真實的報表,而是通過人為的剝離調整得到的,這一過程為發行企業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在進行資產剝離時,進入上市公司的往往是那些盈利狀況較好的經營性資產,而盈利狀況差的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被剝離出去,對資產的剝離存在很大的隨意性。
二、盈余管理的識別
本部分的所用數據均由三個IPO企業(甘肅省敦煌種業股份有限公司(600354,以下簡稱敦煌種業);科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986,以下簡稱科達集團),福建南紡股份有限公司(600483,以下簡稱南紡股份))公布的年報數據整理而來。
Jain等人和林舒等人在分析IPO企業發行前后的業績表現時,以總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指標。本文也從總資產收益率開始,將總資產收益率分解為銷售利潤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的乘積。但有所不同的是,選擇凈利潤作為利潤指標。
將三企業的相關數據查閱整理,測試期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
分析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從發行的當年到發行后的幾年,總資產收益率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趨勢,甚至出現負數,其中以發行當年的下降最為明顯。分析其他兩個指標可以發現,在發行的當年,利潤率的下降很關鍵,而總資產周轉率則變化沒有顯著變化。這表明,造成發行當年總資產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潤率的下降。從發行當年到發行后的幾年,總資產周轉率的變化都不怎么明顯,導致總資產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依然是銷售利潤率的下降。
綜上所述可見, IPO企業發行前后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發行前一年,為了提高發行價格,存在人為調增利潤現象;發行當年,利潤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募集資金不能立刻產生效益,以及發行股票時的大量發行費用,為了維護企業在市場中的形象,避免利潤指標的快速下滑,仍然存在人為調增利潤現象;在發行后的第二年,銷售增長率顯著增加,表明募集資金已經發揮作用,可是銷售利潤率仍然大幅下降,表明在這一年出現人為調減利潤現象,該年度的利潤被“借用”到了發行前和發行當年。
三、盈余管理的治理預防
針對盈余管理的發生動機與手段,本部分將從宏觀及微觀方面提出一些關于治理及預防盈余管理的方法。
1.深化體制改革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是導致上市公司過度融資的根源,也是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包裝業績的深層次原因。從根本上改革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現狀,消除股權融資給上市公司大股東帶來的不合理經濟利益,使“上市圈錢”不在有利可圖,出于融資目的的盈余管理行為會大大減少。股票同股同權,同股同價,同股同利,承擔同樣的風險,是股票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證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發展的根本,深化體制改革,是最終實現全流通,是治理盈余管理的治本之策。
2.加強會計準則建設,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完整性
在我國,應對上市公司廣泛的盈余管理行為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主要是壓縮會計準則留下的自由空間減少企業管理者的會計估計與職業判斷。針對上述情況,在制定準則時應將可靠性放在首位,削弱相關性,減少會計政策的自由選擇空間,以此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是過于詳細的準則,在減少會計估計和職業判斷的同時,也會誘發管理層有針對性的交易規劃,用交易的法律形勢來掩蓋交易的實質。同時加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讓盈余管理行為暴露在陽光下。雖然公司披露的信息水平在逐年增加,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完善上公司信息披露規定,加強對喪失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督檢查,對查處的違規行為要給予必要的處罰。
3.加強對盈余管理行為的事后監督
(1)加強新聞媒體的監督。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新聞媒體在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資本市場中,企業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維持自己的聲譽,投資者對他們最大的懲罰就是對其聲譽的否定。所以新聞媒體的監督不但可以使更多的盈余管理行為曝光,也為投資者懲罰這些行為提供了一個武器。
(2)加強司法監督。對與嚴重的盈余管理行為,要訴諸于法律,這是維護投資者利益的有效途徑。由于我國的相關法律建設還不健全,對盈余管理的取證、認定等還不夠完善,相關的司法實踐也顯得不足,所以應加快完善司法監督機制使之正真成為資本市場的守護者。
(3)加強行政監督。行政監督的主要部門是證監會,承擔著向市場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職責。所以行政監督部門加大審查力度,要堵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漏洞,行政監督是治理盈余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環。
4.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設計一個完善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將會發現和揭示盈余管理,降低其危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優化股權結構,降低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比重。加強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進一步深化股權分置改革。(2)建立健全董事會。將董事長與總經理進行職務分離,避免一言堂,提高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并組成審計委員會。(3)加強公司內部審計,提高審計人員素質。
由于公司的情況千差萬別,只有同時加強上述方面的建設,才能有效的預防并治理盈余管理行為。
參考文獻:
[1]Schipper K.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2]李吉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72-76
[3]林 舒 魏明海:中國A股發行公司首次公開募股過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0,2(2): 8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