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經濟當前成為時代的潮流,湖南縣域經濟的發展則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發展過于粗放,高消耗,重污染,低技術含量的產業發展威脅著經濟發展的前景,招商引資困難重重,人才制約等一系列迫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整合財政收支結構,整合財稅體制,實行有選擇有梯度的稅收征管政策以及加大財政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等財稅政策建議,以促進湖南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 財政支持 稅收征管
一、引言
“縣域”這個概念首先是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來的,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又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得到了重視強調。中國當前的國情以及經濟狀況表明,走縣域經濟發展之路成為我國提升總體經濟實力的必經之路。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為基準的地理空間里以縣級政權作為市場調控的政治主體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型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涉及到第一、二、三產業各個部門,同時又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綜合性經濟體系。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的強弱左右著一個省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經濟的興衰,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支撐著一個地區教育科學的發展、政治民主的實施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由城至鄉的進一步普及。如何推進縣域經濟的工業化,現代化等成為當務之急。每一個縣域經濟有一個縣級財政,財稅政策的健康有效實施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湖南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三大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發展過于粗放
湖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偏向于第一產業,而第二產業由于缺乏資金技術等資源的投入而導致其發展乏力。第二產業的緩慢發展必然給第三產業的興盛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由于缺乏足夠的虛擬經濟的支撐,第三產業將長期處于低比重的分散游離狀態。
湖南縣域經濟多數產業的發展還處于粗放模式,對于我國一直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沒有很好地灌輸到位。重數量而忽視了質量,這種速度型的經濟發展必將使縣域經濟的發展走上狼吐虎咽的畸形發展迷途。因此如何使經濟發展的方式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成為當務之急。
2.高消耗,重污染,低技術含量的產業發展威脅著湖南經濟發展的前景
由于湖南縣域經濟的多數產業是粗放型的,這些產業基本是依靠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重污染來取得產量的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因此市場占有率也低,這不可避免地嚴重影響到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前景令人堪憂。同時由于一些工業部門生產時廢水廢氣等廢棄物的排放,嚴重污染了當地的空氣,水,土壤等這些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利于人類的身心健康以及經濟的循環發展。
3.湖南縣域經濟實力薄弱,招商引資困難重重
近年來,湖南省的地方財政收入較東部發達省份依舊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其財政體制還不夠完善,在各個層級存在的偷稅漏稅現象屢禁不止,政府部門的貪污腐敗現象也日益嚴重,因此沒有足夠的財政收入投入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于一些企業的投資貸款環境管理過于嚴格,湖南縣域經濟總體實力的薄弱,使外商投資以及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的激發。
4.基礎設施投入不夠,人才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新農村建設的推廣,這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湖南縣域的一些基礎設施條件。公路的普及修建,使縣城至鄉鎮的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公路的后續養護力度不夠,路況開始持續呈直線下滑。同時由于冰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侵襲,湖南省的電網改造迫在眉睫。交通設施的投入,電網的順暢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強化,更是重中之重,這有利于打破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人才瓶頸。
三、促進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
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整合財政收支結構,鼓勵并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
整合財政收支結構,加大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和促進縣域經濟三大產業結構科學調整優化,即加大對一些優良可取的產業結構財政支持力度,對成熟產業保持原本的財政支持力度不變,對新興產業加大財政投入,同時有選擇性地對夕陽產業進行財政上的淘汰,從而選擇一些有前途的產業,使財政支持能夠收到應有的成效。對于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也需要財政的政策引導,找準產業的長期的頗有力度的經濟增長點,對高附加值的產業加大投入,并通過技術投入創新產業,從而從根本上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投入力度,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強對科學技術研究運用的財政投入,使縣域經濟的財政投入由輸血型的依賴性發展走向造血型的自主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財稅體制的整合改革,壯實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力量
要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縣級財政困難的問題,因此需要整合財稅政策體制。首先需要整合財政體制,給予縣級財政部門更大的財權和財力,使得縣級部門能夠更好地因地制宜,同時需要精簡財政部門的人員,減少財政開支,對財政的支出以及收入進一步理順,確保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其次是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可以設置一些縣級的獨立性稅收,擴大財政收入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縣域經濟的發展。規范稅收轉移支付,以彌補財力薄弱的企業發展,縮小地區的財政差距,同時改變我國當前的轉移支付模式為以縱向轉移為主,縱橫交錯輔之以“因素法”原則的轉移支付模式,逐步提高轉移支付的資金規模。
3.實行有選擇有梯度的稅收征管政策,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由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受到當地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條件各個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實行有選擇有梯度的稅收征管政策,即稅收傾斜政策,給予各類企業不同的稅收政策優惠。對污染嚴重,資源利用率低的產業實施高稅收征管,刺激其不斷地更新生產技術,降低污染,對一些長期污染嚴重的企業應加強稅收征管補償環境污染政策的實施。對高新科技的新興產業則是要給予其稅收政策優惠,使其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軍。對于一些接近零污染的生態型工業甚至可以實施稅收補貼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企業走一條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技術含量高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從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4.加大財政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
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以及有效配置資源的必要的前提條件,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獲得市場競爭力的能力以及對投資對象的吸引力。從總體上來看,湖南省縣域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仍舊比較薄弱,湖南省縣域應該根據具體的財力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如公路的進一步擴建,電網等的建設以及建設后的養護工作,優化湖南縣域招商引資的外部環境,從而打破縣域經濟發展投資不足,缺乏吸引力的瓶頸看,使湖南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5.進一步加強和推廣省直管縣,使財稅政策更好地零損失地實施到位
2004年9月初湖南省召開了全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暨要素市場改革會,提出了強縣擴權的政策建議,并開始在一些經濟強縣實行強縣擴權的試點,強縣擴權中不言而喻地包括了強縣在財稅政策上可以更自由地根據本縣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構建對縣域經濟投入持續增加的長效財稅機制,同時“省直管縣”的體制改革使省級下達的財稅政策能夠更好地實施到位,做到縣域經濟發展的財稅支持度逐年穩定增加,并撥款按時到位,還可增加縣級獨立性的稅收以保證基層政府有足夠的財力為經濟的發展履行其應盡的職責。進一步加強和推廣省直管縣,使財稅政策更好地零損失地實施到位,使湖南縣域經濟的發展在財政上走上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6.加強對財稅政策實施的監督
進一步完善財稅監督體制,首先財稅監督執法的主體必須遵守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以利于提高監督部門的工作效率。其次應該堅持統一領導,分工監管的原則,恰當地發揮監督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再次是建立把監督和管理有機地緊密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和管理并重的財稅監督的新格局,從而使財稅政策的管理水平得到總體上的提高。另外是要強化財政內部的監督,建設一個靈活的信息反饋系統和一支高效的監督管理隊伍,從而保證財稅政策的落實到位。最后應該增強納稅人的監督意識,讓全體公民都參與進來,從而使湖南縣域經濟財稅政策的實施得到超值的成效,更好地促進湖南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管友橋: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_以湖南為例[J]. 商場現代化,2009 (3)
[2]李民棟:湖南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
[3]饒芬 姚菲靜: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與政策建議[J].企業經濟, 2006, (10)
[4]李俊英:促進我國不發達地區全面發展的財稅政策分析[J]. 經濟縱橫,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