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西部地區企業合作是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企業合作深層次的動力在于市場推動,其根本立足點在于西部地區合作各方的利益調整,對基于利益考慮的博弈過程作一詮釋,有助于從根本上澄清認識,進而減少乃至消除西部地區企業合作中的離心力,從整體上完成合作框架的科學建設。
[關鍵詞]企業合作 博弈均衡 利益協調
目前,我國的經濟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的發展態勢,逐漸形成了以重慶和四川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第四增長極。西部十二省市在全國的戰略位置越顯重要。在大環境的要求下,我們看到西部地區之間經濟聯系越緊密,生產要素的跨西部地區流動就越頻繁,客觀上要求西部地區企業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服務,因此,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區企業合作與協調機制并增強其作用力刻不容緩。西部地區企業合作體一旦正式形成,其內在機制必然建立在西部地區合作各方的利益協調基礎之上。因此,我們以可擴展性的雙邊合作協調為切入點,探討西部地區多邊合作結構下不同的參與各方行為目標約束情況下,西部地區企業合作的各種博弈過程與結果,并推導出市場推動合作的基本路徑。
一、地方企業部門的博弈過程及策略均衡
從西部地區經濟角度來看最優的合作協調,對西部地區地方企業部門來說也許并非最優。在既定的合作框架安排下,西部地區地方企業部門會盡可能實現自身局部利益,如果它的決策行為引致自身經營和本地企業發展目標次優水平時,會遭來本地利益群體的責難。但出于維持良好的外部關系有等目的,也必須迎合特定西部地區企業合作政策的需要,所以我們主要研究支持型合作行為和投機型合作行為兩種情況。
西部地區企業合作協調的關鍵在于不同地方的企業部門對特定企業合作框架的策略反應上。如果最優決策是采取消極行為,積極參與合作的地方企業部門將選擇不作為或退出合作領域,合作博弈將僅局限于有意從中牟利的地方企業部門之間,西部地區合作協調最終也將不復存在。在兩種情況下,消極的合作協調將是最優選擇:⑴合作目標只是增進交流;⑵不同地方企業活動的收益與西部地區經濟的相關系數較小。這意味著西部地區企業合作的協調機制,對各地企業發展難以產生作用,地方企業部門的策略選擇將傾向于一均衡解,在這個均衡解下各地都會選擇消極的不作為。西部地區企業合作協調機制此時是策略替代的,一個地方企業建設與支持力度的增加將會使另一個地方調低其企業建設水平。在特定情況下兩地企業部門目標函數的相關變量,其變動會助長西部地區內的政策投機活動,影響合作協調機制的公信力,從而導致免費搭便車行為的產生,最終使合作協調機制流于形式。
假定一個西部經濟地區內有A、B兩地,且兩地有著類似的經濟規模、企業結構和投資偏好,則A、B兩地的企業投資與建設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而且任何合作協調機制對A、B兩地都有相同的影響。無論西部地區企業合作協調對其他地方的外溢性是正還是負,站在單個的地方企業部門立場上來看,外部效應的存在總意味著一種損失,外部效應越大,損失也越大。
不同策略組合的收益兩個地方的經濟企業工作目標可以歸納為資源整合、貿易與投資發展、企業穩定、制度創新等四個目標,其策略組合則主要由支持行為和投機行為構成。按照通用的博弈論簡化分析模式,假定上述四個目標中,實現一個就可以帶來1個單位的收益,而沒有實現的目標產生的收益為-1,則A、B兩地不同的策略組合會給它們各自帶來不同的總收益(表1)。
1.博弈均衡的策略組合
(1)納什均衡狀態下的策略組合
在A、B兩地模型中,不同策略組合的收益是雙方相互影響的結果。結合前面的分析,A地采取支持型合作策略的收益向量(2,-2)劣于其采取投機型合作策略的收益向量(4,0)。因此,不管B地采取何種策略,A地的最優策略都是實行投機型合作策略。同理,B地采取投機型合作策略的收益向量(4,0)優于其采取支持型合作協調策略的收益向量(2,-2)。因此,不管A地采取何種策略,B地的最優策略都是采取投機型合作策略。這樣,投機型的合作協調策略選擇就成為A、B兩地共同的最優策略。
A、B兩地同時采取投機型合作策略是該模型的納什均衡解(即第Ⅳ種情形),其中任何一個地方企業部門的明智選擇都是堅守這一策略組合進而使本地企業發展和部門利益實現最優化。此時,A、B兩地的收益向量為(0,0),即各地都不能確保合作目標的全面實現,其表面收益與潛在損失相互抵消。
(2)西部地區企業合作過程中的逆向選擇
顯然與第I種選擇相比,對A、B兩地而言,第Ⅳ種情況給出的均衡策略組合并不是A、B兩地所能達到的最優結果。在第I種策略組合下,兩地企業部門都采取了積極的支持型合作協調策略,本地市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貿易投資與其他地方的企業渠道實現良好銜接,發展步入良性軌道;企業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與優質企業資產質量相對應,整個地方經濟具備較強活力,催生出制度創新需求,而恰當的制度變革又對其他工作目標奠定更好的現實基礎。而在第Ⅳ種策略組合下,兩地都采取了投機型合作協調策略,短期內雖然可能獲得一些局部利益,但就長期而言,兩地都不可能從西部地區企業合作中獲益。
上述分析可以擴展到整個西部地區經濟體內的多個地區。如果一個地方實施支持型合作策略,而其他地方則采用投機型合作策略,由于潛在的利益攫取、巨大的企業建設外部不經濟性與市場資源轉移,企業經濟活動將存在很大的“漏損”現象,出于對自身經營收益和本地企業經濟發展的考慮,該地方企業部門不得不重新轉向投機型合作策略。在行為參照之下,該地方企業部門在選擇投機型合作策略的同時,也同樣希望其他地區采取支持型企業合作策略。當一個西部地區經濟體內所有的地區都做出這種選擇時,將會在整個西部地區經濟內形成懼怕合作的氛圍,西部地區企業合作協調框架也會徒具形式。消除地方企業部門逆向選擇所引致的合作失敗,需要西部地區經濟體內的政策協調,但這種協調必須以尊重各地企業部門及其他相關經濟主體的利益需求為基準。
二、西部地區企業合作中的地方利益協調的路徑選擇
目前,西部地區企業合作實踐主要依托于行政推動,這有利于在初始實施階段為企業合作培育適宜的外部環境,但卻無益于企業合作的持續開展。在新時期,行政推動必須逐步讓位于市場推動,企業機構也需要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在強烈的合作愿望下尋求合作伙伴,開辟新的合作渠道。具體來說,應以喚醒合作意愿、尊重各方合理利益為核心,盡力減少行政參與的隨意性。為此,一是要充分認識西部地區文化認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異同,先簡后繁、先局部后整體,分層次、分步驟實施不同形式的合作;二是尊重西部地區企業合作參與各方的機制創新,維護企業合作的公信力和參與熱情;三是西部地區企業合作應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有機結合,重視企業合作與各地經濟政策的關聯性,適時調整制度體系,為企業合作開辟順暢的媒介與渠道;四是推動西部地區合作各方的利益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放棄短期利益索取,共同完成長期利益目標的再造和分享。從某種程度上講,利益的調整過程是企業合作最大的難點,對合作博弈中的投機行為也常因信息不完全和行政職能的界定而難以付諸實施。
參考文獻:
[1]科斯、阿爾欽、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