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不少金融機構中,操作風險導致的損失已經明顯大于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被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關注操作風險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不可回避的話題。本文著重分析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現狀并以此對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管理提出相關建議和思路。
[關鍵詞]商業銀行 操作風險 管理
一、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真正關注操作領域的風險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治理違法違紀行為開始的。2002年,人民銀行發布《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向公眾披露操作風險狀況。同時,受我國加入WTO和《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影響,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重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不足,對操作風險尚處于學習認識階段,在風險管理理念、思想和工具等方面與國際銀行業有較大差距,關注程度和投入有限,管理方法比較初級,主要依靠定性管理,未與資本配置掛鉤,距離模型化計量管理階段還很遠。突出問題表現在:
1.對操作風險認識不充分,理念有偏差。一是國內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認識還處于低級階段;二是還沒有針對中國實際的操作風險的定義和分類;三是由于發展觀和經營目標的不明確,對操作風險的管理理念還存在諸多偏差。尚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操作風險管理架構。對于操作風險的管理只是在部分風險點上有所突破,未設立專門的操作風險管理職能部門,操作風險管理戰略和政策不明確,風險標準不統一,風險偏好和容忍度不清晰,沒有一整套操作風險定義、識別、監控、轉移等管理系統。對同一類型的操作風險,即使在同一銀行不同分行做法也不盡相同,表現出較強的隨意性和自發性。操作風險管理層次低,過于分散,責任主體不明確,主要由各行業務部門按照本部門的理解和工作目標進行管理,缺乏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信息溝通機制。
2.管理手段單一,管理工具缺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被視為操作風險的“法寶”,加強內部控制幾乎是操作風險管理的一切,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沒有得到落實。操作風險的計量,風險控制與緩釋和經濟資本配置的研究和應用基本處于空白。對操作風險的資本配置要求還未成為監管要求。
3.操作風險信息透明度低。由于政府高層和社會各界對商業銀行發案情況格外關注,各行普遍將依法合規經營納入分支機構負責人經營目標責任制考核,并與各種資源分配掛鉤,“發案率”對各級行管理層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利潤指標。各級行出于各種考慮,對大量損失較小的操作風險采用了“就地消化”的策略,對損失較大的風險在上報時也要進行“過濾加工”,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隱瞞文化”,使得決策層難以真正了解操作風險真實情況,特別是那些盡管造成損失較小、但性質嚴重的操作風險,由于信息在銀行內部不能及時、全面上傳,結果失去了較早采取管理措施的機會,導致同一銀行在同一個地方多次被絆倒。
4.操作風險管理未能實現全覆蓋。突出問題是產品創新管理混亂,缺乏面向市場的產品管理組織框架,“新產品開發評估論證→申報審核→研究設計→完善內控→成熟移交→形成品牌”的創新流程尚未建立,新產品管理政策政出多門,多頭開發,多頭審批,各業務部門、各專業都可以開發本專業、本部門的產品,甚至出現內部競爭,部分產品投產前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
二、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思路
從對操作風險的成因及國內、國際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實踐對比可以看出,我國操作風險管理水平的落后不僅僅在于操作風險計量模型的落后,而是在操作風險管理的多個方面的系統性的落后。國此,提高操作風險管理水平也不是簡單的引進幾套西方先進銀行的計量模型、軟件、系統所能解決的,而需要從基礎入手,全方位的改進和提高。具體來說,就是要從理念、體制與機制和技術等方面入手,系統地、扎實地開展操作風險管理研究和實踐,從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適應風險態勢變化的需要。
針對我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管理的現狀,基于新協議框架的要求,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經驗和教訓,我國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管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指導思想:樹立理念、體制和技術相結合的觀念,全面提升我國操作風險的管理水平。實現以定性分析為主轉變到以定量分析為基礎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現代風險管理模式的軌道上,盡快制定針對操作風險的內控體系和風險防范制度,選取適當的風險度量和管理模型,對操作風險進行預測和管理,并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管理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成完整的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防患于未然。
工作思路:
一是確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建立適當的操作風險管理環境。
二是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完整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和組織結構。該體系應覆蓋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監測、緩釋、控制和報告等程序和環節,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覆蓋整個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戰略和政策。
三是健全全面的、動態的、持續改進的、自適應的內部控制制度。
四是選取恰當的操作風險計量方法,并積極做好數據準備。新協議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計量方法,這三種方法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范圍。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這三種方法進行全面的評估,考慮在本行實施時所需要配套采取的各項措施,以選取適合自身的操作風險計量方法。同時,注重技術創新,積極推進操作風險管理工具的開發和運用。
五是加強人才隊伍和激勵考核機制建設。
六是充分發揮信息披露的作用。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地向公眾披露操作風險的相關信息,以加強市場約束,進而使操作風險的管理更加有效。
七是操作風險的管理必須與產權改革和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相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廷科:商業銀行引入操作風險管理的意義與策略分析[J].中國金融,
[2]田玲 蔡秋杰: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度量模型的選擇與應用[J].中國軟科學,
[3]張吉光:銀行操作風險認識面臨五大誤區[N].國際金融報,
[4]王秀華 黃滿池:基于新巴塞爾協議的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經濟問題
[5]劉錫良(譯),金融經濟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6]萬杰 苗文龍:國內外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現狀比較及成因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