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在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經過大量企業調研和行業論證而來。此模式的創設和踐行,有效地提高了高職類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進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 國際貿易實務 人才培養 模式
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在高職院校開設已久,主要致力于為中小型外貿企業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團隊精神、較強與人交流能力和外語運用能力的,能對外建立業務關系,利用相關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商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并履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操作進出口各個環節業務的,包括外銷員、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和報檢員等一線崗位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外貿人才。
為了達到以上專業培養目標,筆者對具有典型外向型經濟特點的珠三角展開大量調研,并在分析了高職教育和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創設了“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經過三年的實施和踐行,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均有明顯提高。
一、“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依據
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對教育部關于職業教育的文件精神、高職學生特點、外貿行業企業調研情況、以及外貿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畢業生就業狀況和職業發展規律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計的。
1.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文件精神
“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為先導,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基本建設為重點,注重提高質量,努力辦出特色”為宗旨,是在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企業全程介入、工學深度融合”的總體要求,以及職業技術教育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基本原則上制定的。
2.高職學生特點
高職的學生主體是普通高中畢業生高考最后一個批次錄取的學生和三校生。這些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意識和學習動力上都存在不足,大部分學生基礎差、自制力差、學習習慣差、目標不明確,也不善于抽象思維,難以接受通過單純符號傳遞的知識和信息。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做結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3.人才規格要求特點
通過走訪珠三角地區大量中小型外貿企業、報關行和國際貨代公司,了解這些用人單位對各個外貿崗位在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方面的要求,設置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具體規格要求。同時,通過摸清企業主要外貿崗位的設置標準,以及不同崗位的工作內容,歸納出完整工作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根據這些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分析,解構和重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重新組織和選取課程教學內容,使得實際工作崗位的職業要求和專業要求相匹配,工作崗位內容和教學內容相統一。
4.畢業生就業狀況
通過優秀畢業生座談會和畢業成長路線調查發現,國貿專業畢業生的成長經歷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次就業期,職務多為外貿跟單員、外貿業務員、單證員、報關員和報檢員等;第二階段,發展期,經過短時間的適應訓練后,成為企業的外貿業務主管、外貿專員、外貿經理助理等;第三階段,經過3~5年的工作磨練后,成長為企業的中間力量,包括企業外貿部經理、市場部經理、報關行合伙人等。將培養目標瞄準初次就業崗位、拓展崗位和發展崗位層次遞進,充分考慮學生發展后勁和可持續發展需要,重視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精神的養成教育,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培養,重視技術、管理能力的齊頭并進,是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設計的重要思路。
二、“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內涵
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職業崗位為切入點,把職業考證項目貫穿于專業培養過程,使崗位工作要求和專業培養目標相結合,使崗位工作過程與專業課程體系相結合,使崗位工作任務與專業教學內容相結合,實現高素質、高技能和高就業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
“因崗施教”是指專業教學以職業崗位為軸心,按照崗位工作要求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按照崗位工作過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按照崗位工作任務確定專業教學內容?!耙驆徥┙獭蹦J降男纬山洑v了三個階段:首先,本專業展開了大量的社會調研,通過與行業企業專家的研討論證,明確了包括外銷員、單證員、跟單員、報關員和報檢員等五大典型崗位的培養方向;其次,專業教學團隊與行業企業精英團隊共同提煉了每個外貿從業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制定五個典型崗位的職業崗位標準;第三,根據五個典型崗位的職業崗位標準,重構了本專業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制定出專業課程標準,并依托校內仿真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先后通過課內實踐、課后體驗、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等四個環節深入開展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實現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培養目標。
“課證融合”是指以提高學生就業率為出發點,把崗位證書要求和專業考證項目相融合?!罢n證融合”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首先,通過對五個典型崗位的崗位要求和對應職業證書的研究,向學生指定必考的職業證書項目,提高學生的崗位通用能力的同時,達到“雙證”目標;其次,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考取適合自己就業發展方向的證書,提高關鍵崗位的就業能力的同時,達到“多證”目標;第三,在具體教材的選購與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進行了有效的改革。有些課程直接選用相關考證教材,按考證要求組織教學,真正做到教學與考證相結合,在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各種考證的通過率,為學生畢業后實現專業能力和崗位要求“零距離對接”創造有利條件。
三、“因崗施教、課證融合”培養模式成效
“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紐帶,以專業教師團隊和企業兼職教師為主體,使職業崗位和專業教學相融合,職業證書和專業課程相融合,在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該模式的實施使國貿專業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條件建設和制度建設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實現學生高素質、高技能和高就業的培養目標。
1. 學生專業技能明顯提高
“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來源于職業崗位的綜合要求,尤其重視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職業崗位能力目標,該模式設計了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系統,分別從課內實踐、課后體驗、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四個環節著手,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課內的項目化教學、課后的活動體驗、校內的仿真操作和校外的工學結合無一不為了鍛煉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服務。該人才培養模式完全符合高職院校為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宗旨,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轉換角色,實現學生——準職業人——職業人的輕松過度。
2. 學生職業素質明顯提高
“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素質的培養通過三個渠道進行:一是通過公共基礎領域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素質,如基本思想素質、基本文化素質、基本身心素質和綜合職業素質;二是通過公共素質領域課程專門培養學生的職業通用素質,如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三是通過專業課程滲透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如數字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這種三頭并進的培養模式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需要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有效幫助學生在職業發展道路上成長。
3.學生就業能力明顯提高
“因崗施教、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了職業考證培訓的力度和廣度。對于指定的考證項目,本專業不僅加大了考證培訓的課時量,而且從課程教材選取和教學內容整合上下功夫;對于非指定考證項目,不僅提供了充分的考證咨詢,并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做出正確選擇。專業課程和職業考證相融合后,學生的考證興趣更強,考證動力更大,考證通過率明顯提高,就業能力明顯加強。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