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創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國信息產業繼續得以發展的關鍵,本文從多個角度剖析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從理論上論證了通過制訂各種激勵政策促進其創新能力提高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了促進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財稅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產業 自主創新能力 財稅政策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且正處在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利用好信息技術,走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經濟趕超戰略的必然途徑。而信息產業自身的發展則是信息化戰略的基礎和前提,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信息產業經歷了起步階段、創建階段,進入到了目前的迅速發展階段。然而,由于我國信息產業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導致了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一、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及其自主創新能力分析
1.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與挑戰
在對信息產業界定問題上,眾多學者們一直沒有一種統一的看法,一般性的定義認為信息產業主要包含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和軟件業兩大行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包括通信設備、廣播電視設備、家用視聽設備、電子器件、電子計算機、電子測量儀器、電子元件、電子工業專業設備等制造業,軟件業又包括軟件服務和軟件產品生產兩個行業。
本世紀以來,我國信息產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從2000年到2007年,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從6041億元增加到56000億元,年平均增速37.5%;產業增加值由1422億元提高到13000億元,年均增長37.2%,占GDP的比重從1.59%上升到5.27%;出口額由551億美元上升到459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35.4%,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例從22.1%上升到37.7%,出口快速增長并持續保持在總出口額的1/3以上。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工業中發展速度最快、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信息產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信息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內外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加工制造的基地,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在很多核心技術上沒有自主產權,尤其是在集成電路、系統軟件、元器件等核心技術上研發能力甚為薄弱。這導致了我國仍處在整個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較低;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或通過制定更高的技術標準從而設置更多的技術壁壘來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控制,或通過在我國國內大量申請專利來占領我國市場,加大了我國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難度,阻止了我國信息產業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綜上,只有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使我國信息產業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真正把我國信息產業做大做強。
2.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
內生增長理論指出研發投入和人人力資本是技術創新和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某個具體的產業來說,決定其創新能力的則主要是該產業的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水平。以下從我國信息產業研發投入與產業人力資本水平兩個方面來分析我國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
(1)信息產業研發投入
盡管我國信息產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也出現了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但從整體上看,研發投入不足。從企業研發投入的國際比較來看,我國辦公、會計和計算機制造業以及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研發強度(用研發投入與工業增長值之間的比例來衡量)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還遠低于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
(2)產業人力資本
從1995年到2008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科技活動人員總量迅速增加,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科技活動人員數量上升到期初的三倍多,電子計算機以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在2000年以后科技活動人員數量也有了較快的增長。雖然從數量上看我國信息產業人力資本總量增長速度較快,但產業整體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和產業領軍人缺乏,以及基層技能工人嚴重不足。從產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結構看,具有高級和正高級職稱人才僅只占到專業技術人才的10%左右。其次,我國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滯后問題也比較突出,目前我國信息產業技術工人中技師和高級技師的比例僅有5%左右,這與發達國家的20%-40%的比例相差很大。
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受到兩大主要因素的約束,這從根本上導致了我國信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所以,政府必須通過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來支持信息產業的發展,本文接下來從理論上闡述政府采用財稅激勵政策的合理性以及主要政策措施效果之間的差異。
二、政府通過財稅政策激勵企業創新的理論分析
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投資的決定因數是預期的投資回報率,如果研發投資的預期回報率高于其他投資,則企業就會自動的傾向于這項投資,反之則不會。研發投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具有正的外部性,這種正外部性使得投資主體無法完全獲得由自身研發投資帶來的所有收益,即使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相當完備的經濟環境中,也會由于專利保護的時限性和其他形式的知識溢出導致投資的私人回報率低于從整體來看的社會回報率,這最終意味著私人的研發投資水平低于社會最優的水平。Jones和Williams(1998)認為,保守的估計社會最優的研發投資會是實際投資的2~4倍。所以,無論在當今的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通過實施各種財稅政策來激發社會的研發投資是各國政府的一個必然選擇。
從總體上說,政府運用各種財稅政策提高或激發社會的研發投資主要來自于兩大方面。其一是需求方面,也就是通過對研發活動的直接財政補貼或稅收激勵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和彌補企業沒有完全得到的收益。這些措施在資本市場更加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相對會更加有效,因為在資本市場不健全的情況下,首先由于缺乏足夠的風險資本的加入,企業不能通過外部融資來分擔風險,大企業可以轉向通過內部融資的方式來進行研發活動,中小企業則會因為缺乏風險資本的加入而無力承擔高風險的研發投資;其次由于在更加不完善資本市場中道德風險更加嚴重,使得企業為研發融資的成本更高,從而減小了對研發的投資。當政府通過實施各種財稅政策參與社會的研發活動時,則會大大改善這種研發不足的現象,從而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其二是供給方面,政府可以發揮財政力量,通過增大對教育的公共開支,尤其是增大對高科技人才培養的支出從而為社會供給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顯然,在相同的研發強度下,具有更多的科研人才會提高社會科技創新的效率和產出,從而激發更多的研發活動。
事實上,政府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出發的各種財稅政策的效果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市場環境以及不同的產業中是不盡相同的,因為影響企業創新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還有很多,比如經濟的開放程度、市場結構、企業的規模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等等,而這些因素是共同發揮作用的。所以,分析財稅激勵政策的有效性需具體考慮產業的內外部環境。以下根據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給出促進其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財稅政策選擇。
三、提高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財稅政策選擇
1.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的財政支持
由于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一直以來信息產業技術創新自然的選擇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雖然在實施積極的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下,技術創新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并且個別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整體上沒有處理好引進、吸收、再創新的關系。從國外信息技術創新提升的過程來看,無論是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美國,還是實施技術追趕的韓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對一批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核心技術的行政干預和統籌安排。所以,必須要通過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具有戰略地位的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從而獲得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提高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財政投入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1995年至2008年,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科技活動經費中由政府籌集的平均比例為4.4%,企業籌集的平均比例為85%,通過金融機構籌集的平均比例約為10.5%;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科技活動經費中由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籌集的平均比例分別為2.9%、88.8%和8.2%。這說明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科技活動資金主要有企業自身籌集,由政府籌集的數量相當有限,而在我國信息產業整體的研發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渠道融資不暢的情況下,增加政府財政的直接投入和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扶持力度,是提高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通過制定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自主創新
與政府通過直接的財政支出加大對研發的投入相比,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自主研發將起到不完全相同的效果。首先,從理論上說,政府加大直接的研發投入可能會和企業研發投入產生互補,也就是起到促進私人研發投資的作用,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可能會產生擠出效應,從而對整體研發投入增加的效果并不明顯,但稅收優惠的激勵政策直接降低了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成本和風險,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研發投入;其次,稅收優惠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的建立。在制定具體的稅收政策上,一方面要根據企業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研發、技術引進等各種科技活動支出制定相應的稅收抵扣額,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稅制,提高稅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對各種技術創新的性質進行區分,特別對應用性廣的信息技術給予較大的支持,提高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間接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應用。
4.通過財稅政策為企業自主創新融資創造條件
信息產業所包含的大多數行業均屬于高技術產業,高科技產業的特點是具有更多的創新機會,同時由于技術的高端性以及技術更新快的特點導致了其研發的更大風險性,所以,通過金融市場為信息產業研發融資的難度更大。政府一方面可以制定通過財政提供貸款貼息的鼓勵政策,也可以通過政策性銀行為研發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和推動風險投資資金的形成,從而促進民間資本對研發投資的支持。
5.加大對信息產業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的財政投入
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根本保證,也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決定性因素。Leiponen(2005)研究認為,在控制了研發強調的條件下,技術性勞動力投入和創新產出之間存在正的相關性,并且Colombo和Grilli(2005)的研究發現,對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而言,政府對高素質專業性人力資本的投資比其它形式的教育支出更加有效。政府必須從供給角度加大對高素質科技人才的財政投入,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激發科技創新精神,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營造人才成長的優良環境,加快建設高素質的技術和各類創新人才隊伍,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結論
本文立足于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從信息產業的重要地位、研發投入不足以及越來越多的發展障礙角度,提出了必須通過制定政策激勵措施提高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在相關理論的分析基礎上,本文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的財政支持;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財政投入;通過制定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大對信息產業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的財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