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發展社區銀行對金融服務質量和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升,有效利用民間資本,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填補局部地區金融服務真空等能發揮很大作用,社區銀行的發展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關鍵詞]社區銀行 發展 金融
發源于美國的社區銀行,其資金來源于社區,并且70一80%的資金必須用解決社區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有力推動社區經濟的發展。 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發展居民消費信貸、改善我國金融結構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社區銀行都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因此,積極穩妥地發展一批社區銀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一、社區銀行的概念
按照美國獨立社區銀行協會對社區銀行的定義,指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經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即為 “社區銀行”。由于社區銀行在我國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社區銀行的內涵應該是:資產規模在100億元人民幣以內;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模式建立,以盈利為目標;經營范圍局限于一定區域,服務于當地社區經濟的現代商業銀行。
二、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必要性
1.提高民間資本的利用效率
據統計我國的民間資本已經超過了12 萬億元,而財政部公布的國有資產總規模也只達到11 萬億元。 但因民間金融在此前并未被納入正規金融體系,這么龐大的民間資本也沒有獲得相應的增值能力。社區銀行的發展,能將民間資本納入國家正規的金融渠道之中,為使其進入銀行業提供一個比較現實的通道。這對逐步消除金融結構的二元化,遏制民間非法金融的蔓延,提高民間資本組織化程度,實現規模效益,有效降低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2.融通中小企業資金
社區銀行以服務社區為宗旨,其較小的資產規模,簡單的組織層級,較短的信息反饋期限,靈活的經營決策,能夠克服大銀行服務同質化缺陷,能較好地適應中小企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有效緩解和改善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
3.推動我國金融結構順利轉換
目前,居民存款是銀行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中國金融結構的重要特點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居民所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務種類也十分有限,這種金融結構無論在微觀上還是宏觀上都是缺乏效率的。社區銀行的發展,對于推進當前中國金融結構的轉換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可行性
1.在法律上的可行性
按照我國對商業銀行準入規范的有關法律,即《商業銀行法》、《公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等規定,沒有不允許設立社區銀行類的中小商業銀行之規定。以《商業銀行法》為例,其第二條所稱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本法和《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第十二條對設立商業銀行條件規定是:(l)有符合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章程;(2)有符合本法規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3)有具備任職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經驗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4)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安全防范措施和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第十三條對注冊資本的規定是:(l)設立全國性的商業銀行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億元人民幣,設立農村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5000萬元人民幣。注冊資本應當是實繳資本。(2)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根據審慎監管的要求可以調整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但不得少于前款規定的限額。由此可見,設立社區銀行在法律上不存在根本性的障礙(但需要進一步完善)。
2.中小企業發展為社區銀行提供巨大生存空間
有關調查資料表明,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中,真正不缺乏資金的僅占12%,資金匱乏的中小企業則占到80%,其中嚴重缺乏者為20%。 他們所占用的金融資源僅占商業銀行信貸總額的50%左右,其中非國有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占比則更低。由于存在的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企業的創立成長,因此發展民營性質的社區銀行呼聲才日益高漲。
3.居民消費水平提高需要個性化社區銀行服務
當前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熱點正逐步從以家用電器消費過渡到汽車、住房、旅游等高檔消費,這說明我國居民的第三次消費革命正在來臨。按照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經驗,以家用電器消費為主的第二次消費革命過渡到以汽車、住房等高檔消費為主的第三次消費革命一般需要7—10年的資金積累期,而我國積累期已長達14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貸消費不發達。根據我國消費信貸薄弱狀況,發展社區銀行將有助于進一步釋放我國居民的消費潛能。
4.社區銀行具有定位差異優勢
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存在很大差異,制定一個適用于全國不同市場的發展戰略,對全國性的大銀行而言也比較困難。此外,大銀行也很難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區的市場信息和客戶信息,從而難以對不同地區的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金融服務,這必然促使大型銀行更多地面向全國性的大型公司提供服務。而立足于不同地區的社區銀行在掌握不同地區的客戶信息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其設立能夠針對社區范圍內的客戶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通過這些空白的市場取得報酬。
參考文獻:
[1]尹麗艷:對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思考[J].金融經濟(理論版),2009 (3)
[2]俞 薇: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可能性分析[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3)
[3]戴夏晶:我國社區銀行的市場定位分析[J].中國外資,2009(2)
[4]林秀琴 宋林輝:我國社區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8)
[5]楊 曄:我國社區銀行發展定位與核心競爭力構建研究[J].當代財經,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