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整利率是國家貨幣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利率的有效調整,能夠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中國實行的是官定利率,美國實行的是市場匯率,這兩種不同的利率政策對利率的結構、變化等產生了影響。
[關鍵詞]中國 美國 利率差異
一、利率政策不同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官定利率,利率很大程度上仍然取決于央行及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國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主要是隔夜拆借利率。這種利率的變動能夠敏感地反映銀行之間資金的余缺,是一種市場化的利率水平。以市場為基準,確定利率水平,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這種制定利率的方式,充分發揮了利率水平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二、利率風險結構不同
按照風險與收益的關系,應該是風險越大,收益越高,風險越低,收益越低。
中國利率水平與風險并沒有存在負相關的關系。在我國,國債風險很低,接近無風險,而商業銀行存款相比國債風險較高,但利率水平卻呈現了與風險正相關的關系。我國2009年10月15日至2009年10月31日發行的憑證式(五期)國債利率為2.60%,而同期存款利率為2.25%。利率與風險脫鉤,容易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利率調節資金配置的作用,容易使資金供需雙方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而美國利率結構充分反映了利率與風險的關系。聯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資信度很高,其發行的國債風險很小,而美國商業銀行市場化程度很高,存在著破產和倒閉的風險,風險相對較高。美國2009年12月的國債利率為0.43%,而同期存款利率為0.50%。
三、變化頻率和幅度不同
1.美國利率變化頻率比中國利率變動頻率大
美國實行的是市場化利率,利率水平能夠隨著市場的變化進行相對及時的調整,平均每2-3個月,利率水平就會變動一次,而2001年全年,利率水平變動了12次,僅1月一個月就變動了3次(2001年1月3日:5.75%,2001年1月4日:5.50%,2001年1月31日:5.00%),極少出現利率水平1年不變的情形。而中國利率即使在變動最頻繁的2007年,也只變動了6次,而在1994年、1995年、2009年三年,中國利率水平一直沒有變動。美國及時變動的利率水平,能夠較好地反映經濟水平,并對經濟進行調節。中國實行的是官定利率,對利率水平的調節相對具有滯后性,并不能及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調整利率,利率的效果有時不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率。
2.美國利率變動幅度比中國利率變動幅度小
由于美國利率變動的頻率相對較大,每一次變動的幅度相對較小,從2006年6月29日的6.25%降到2008年12月16日的0.50%,用了12次的調整時間,而中國從1993年7月11日的10.98%降到2002年2月21日的1.98%只用了8次的調整時間。
四、原因分析
由于中美利率的形成機制各不相同,我國的利率傳導機制有其特殊性,需要根據現實國情對資金的供需雙方和金融市場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分析。在金融市場中,合理的貨幣價格,即利率,要由資金的供、需雙方來決定。在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居于壟斷地位,是資金的主要供給方,而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是資金的主要需求方,二者的現狀都不容樂觀,存在著很多問題,從而影響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1.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重過高,雖然已有1.3萬億元的不良資產被剝離,但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并無根本上的改觀,這已嚴重威脅到了金融體系的安全;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尚未完成,“國有”色彩還很濃重,基本不自負盈虧,獨立性很差,在運行中還要受到各級政府的干預,導致銀行貸款積極性不高,“重城市和大企業,輕農村和中小企業”,而對不應貸的款卻迫于壓力不得不貸。這樣商業銀行的利率傳導就偏離了央行的貨幣政策導向,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2.國有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中的主體,但國企中多年來積累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國企對銀行過度負債,其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利率的提高必然會加重企業的利率負擔,加大國企破產、倒閉的風險,利率的制定會因社會的穩定性而無法真實反映資金的風險;由于國企缺乏“預算約束”,融資時很少考慮成本,對貸款利率的變動不敏感,在政府的扶持下大膽借貸,而不考慮還貸的問題,產生了貨幣資金的虛假需求,資金供求所形成的利率是不真實的。
3.我國金融市場起步晚,體制不健全,參加交易的資金量不大,信用工具種類也很有限,致使利率不能通過市場有效傳導,不能適應貨幣政策傳導的需要,降低了利率的宏觀調控效能。
五、對策及建議
1.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本著先外幣后本幣,先貸后存,先大額后小額的原則,逐步放開利率管制,使利率既能夠反映金融商品的價格,又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
2.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健全市場管理體制和風險防范機制,逐步擴大市場規模,增加交易品種,加快發展票據貼現市場和國債市場,以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交易主體的需要;同時,加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加強各類市場間的聯系與協調,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3.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治理結構,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徹底解決國有企業沉重的債務負擔;切實實行政企分開,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形成預算和債務約束,使企業貸款時衡量融資成本,減少資金需求的泡沫。
參考文獻:
[1]江春 劉春華:利率平價理論的分析與探討[J]經濟管理,2007,(20)
[2]王淳:美國與中國利率—匯率傳導機制的比較分析——兼論對中國匯率機制改革的啟示[J]金融經濟,2007,(22)
[3]王愛儉張全旺:論不同經濟體制下利率與匯率的聯動性[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3,(09)
[4]曹蕭華:加強利率—匯率聯動有效防范金融風險[J]現代商業,2007,(23)
[5]郭樹華中美利率與匯率聯動關系的實證研究:2005~2008[J]國際金融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