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以來,我國紡織業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紡織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本文結合浙江紡織業的現狀,分析了新形勢下浙江紡織業的國際形勢,并根據目前浙江紡織業的現狀找出了發展的問題所在,就此提出一些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浙江 紡織業 民營 貿易壁壘 國際貿易 出口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之一。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各國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換以及信息、資本、技術、勞動力、商品、服務、知識等各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
目前世界逐漸的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統一的市場,各國在經濟方面的相互依賴程度也隨之逐漸加深,世界經濟不斷呈現出一體化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各行業面臨的生存環境日益嚴峻。在此情況下,世界產業結構在全球范圍內調整和升級。出口競爭力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根據國家統計局GB-T-4754(2002)的分類,中國紡織業是制造業的第17大類。在中國紡織服裝業不僅是傳統優勢產業,而且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承接全球紡織服裝業的國際轉移,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貿易國。而浙江是國內主要的紡織品生產基地,是我國紡織品的主要出口省份之一,紡織服裝業一直以來都是浙江省的支柱產業,占全省出口總量的30%,占全國紡織品出口的20%。這幾年來,浙江紡織外貿的跨越式發展,主要得益于浙江紡織業本身所具備的比較優勢,進而形成價格上的競爭優勢。雖然浙江省紡織服裝工業在外部環境上一方面面臨著許多較好的機遇,但浙江省紡織服裝業所面對的挑戰也更為嚴峻。我們必須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調整浙江紡織業國際競爭戰略,因地制宜發揮好浙江紡織業的出口競爭優勢。
一、目前浙江紡織業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
國內方面,中國紡織業的發展依賴于紡織材料,時刻受可耕地資源的約束;中國紡織業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據有關統計,2007-2009年浙江紡織業職工的平均年收入是14987元、15484元/年、15973元/年,2008、2009年分別增長了12.9%、15.9%。而且上述職工的平均工資中并未包含中國職工的有關保險、失業救濟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以來,我國企業拖欠工資、無償加班等違規行為基本絕跡,也間接的增加了浙江紡織業的支出。政府還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以及加大環保力度等。201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五年前的1.24噸標準煤下降到0.97噸標準煤,降低了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國際方面,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WTO。中國取消或降低了包括紡織品在內的許多進口產品的關稅,削減許可證、配額等非關稅壁壘;另一方面,中國貿易伙伴實施《紡織品與服裝協定》,削減了紡織品的配額等非關稅壁壘,大大降低了中國紡織品的市場準入門檻。但2005年美國、歐盟要求中國實施紡織產品配額措施以來。中國全面融入了經濟全球化,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貿易、投資等方面政策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國際因素。
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紡織服裝類出口量為l669億美元,相對2008年下降了10%以上。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l070億美元,下降幅度達11%;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約600億美元,下降8.4%。其出口主要特點有以下四點:
① 月度出口值呈振蕩上升態勢,l2月份出口值為年內新高;
② 一般貿易出口占70%還多,加工貿易出口大幅度下降;
③ 出口主力為私營企業,各類企業出口均有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
④ 主要出口貿易對象仍是歐盟、美國以及日本。
2009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再加上國家對紡織業扶持政策逐步顯現了積效應,浙江紡織業出口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但總體仍然面臨以下問題:
① 紡織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
②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
③ 歐美以碳排放指標為借口限制浙江紡織品的入境。
二、浙江紡織業發展現狀
紡織服裝業一直以來都是浙江省的支柱產業,占全省出口總量的30%還多,占全國紡織品出口的五分之一。這幾年來,浙江紡織外貿的跨越式發展,主要得益于浙江紡織業本身所具備的比較優勢,進而形成價格上的競爭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1.國際貿易摩擦加劇
近幾年來,中國成為了遭受國外貿易救濟(主要是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最多的國家,而中國紡織品也是這其中主要針對的幾種產品之一。
1995-2007年期間,中國紡織品遭受國外反傾銷立案累計數量達到47起,實施的累計數量為36起,分別占占中國遭受國外反傾銷立案數量、實施數量總數的7.87%、8.51%,占世界反傾銷紡織品立案數量、實施數量的20.26%、20.93%。2005年,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歐盟和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紡織品實施了特殊保障措施。經過艱苦談判,中國最終解決了紡織品貿易爭端,簽署了紡織品備忘錄。但并不意味著類似配額爭端的事件不會再發生了,我們還要繼續及時關注國際形勢。
2.金融危機蔓延
2007年下半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2008年美國五大投資銀行要么倒閉、并購,要么政府進行注資救助。美國金融動蕩蔓延全世界,愈演愈烈,演變成為全球金融危機。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首當其沖的是中國對美國出口減少,紡織品出口尤其是對美國出口增長速度同比大幅下降。
3.人民幣匯率上升
2005年7月中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此后中國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值,這一定程度上大大促進了進口,但卻也抑制了出口。2005年7月18日至2009年4月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從8.11人民幣/美元升值到6.834人民幣/美元。相比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前夕,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達到20%左右。從2008年10月之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穩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口衰退。
4.原材料價格上漲
紡織工業重要的原料是棉花,棉花價格的波動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紡織業的利潤。而國內的棉價近幾年居高不下。紡織業不得不將部分產品原料調整為化學纖維取而代之。近幾年隨著科技進步較快,化學纖維原有的一些弱點正逐步得到改良,吸濕、透氣、抗靜電等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受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多種紡織原料亦存在價格上漲的壓力。
5.缺少高質量國際知名品牌
國際市場上90%以上的服裝都是“中國制造”。但是在這之中,真正屬于我們民族的著名品牌卻少之又少,我們大部分紡織企業只能為別人生產來賺取加工費。浙江省最終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占到55%以上,大部分企業長期從事貼牌生產,根本沒有自己的品牌,與品牌效應相比,加工利潤實在微薄。浙江紡織品在國際上“廉價低質”的“標簽”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6.貿易政策的多次調整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宣布提高出口退稅率,將紡織品出口的退稅率提高至17%,實行零稅率出口,這一政策大大促進了紡織產品的出口。隨著亞洲經濟的復蘇和中國的入世,中國對外出口持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出現出口欠退稅現象。
2003年下半年,中國政府改革出口退稅制度,降低了出口退稅率,紡織品也不例外。200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政府實施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和壓順差,嚴格控制“兩高一資”出口,紡織品產品出口退稅率大幅度下降。
2006-2007年,我國政府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伐,出臺了禁止和限制加工貿易產品清單,繼續取消或者降低其出口退稅率。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并且向全世界蔓延,受此影響2008年中國出口增長幅度大幅度回調,中國政府于2008年10月、2009年2月先后兩次提高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
可以看出,中國紡織業面臨的發展環境并不理想,甚至比以前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首先表現在反傾銷、保障措施以及特殊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時常發生,近幾年知識產權以及其他技術提高了市場準入門檻,比如歐盟制定的《REACH》法案。其次是國內經濟貿易政策調整不銜接,特別是多變和不可預見性的出口退稅政策和加工貿易政策。再加上匯率政策變化和匯率波動,對中國紡織產品出口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三、提升浙江紡織業出口競爭力的措施
1.積極采用國際標準
建立完善的紡織標準管理體系。采用國際標準是浙江紡織業及其產品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先決條件,所以必須在執行國家標準法的前提下,參考國外先進標準,制定貼近企業、市場,并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標準,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在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爭取實現互補共贏的同時;還要抓緊時間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2.鞏固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浙江紡織業要得到發展,就必須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想方設法的開拓國際市場,及時關注國際市場動態,根據國際市場需要,及時調整紡織產品結構和貿易策略,逐步擴大浙江紡織業的出口市場范圍和出口額。
3.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產品和服務能否長期立足市場,意味著浙江紡織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紡織業核心競爭力應具有獨特性,即 “偷不走”、“拆不開”、“買不來”、“帶不去”的產品和服務。那種認為紡織業不必也不需要品牌戰略,以量取勝的陳舊觀念,早已不能適應當今市場競爭的需要,也與現代紡織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格格不入。可以說,企業的競爭力就是企業的DNA,就是企業的核心價值。
4.調整出口產品的定價策略
中國出口產品一直處于壟斷地位,理應掌握產品的定價權,但由于產量過剩、對外競相壓價的現象屢禁不止,導致定價的主動權掌握了在外商手中。經調查發現,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定價主要依據“盈利空間+制造成本+額外因素”原則,盈利空間是定價核心,在確定盈利空間的基礎上,再根據制造成本和額外因素的變動進行相應調整。
5.借鑒成功經驗,探索自己的品牌戰略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大批擁有眾多品牌的跨國公司的到來,浙江紡織業也逐漸的意識到了品牌戰略的重要性。2005年,廣交會首設品牌展區,2007年消博會亦首設品牌展區,其中浙江紡織的名牌企業和具有出口競爭力的企業大量的出現在了品牌展區,我們應大力提倡這種支持品牌企業在重點出口市場舉辦出口品牌展的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境外營銷機構和售后服務體系,建立自主國際營銷渠道,最終在國際品牌市場上有一席之地。
6.建立紡織品對外貿易摩擦預警機制
浙江的紡織企業應該認真執行國家關于紡織品貿易的政策和制度,規范企業出口行為,及時發現和制止不正當競爭。合理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行業正當權利,增強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支持企業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調查和貿易壁壘,維護產業安全。
雖然浙江紡織業前進的道路上仍然面臨著許許多多嚴酷的考驗,但我們堅信只要進一步引導規范企業出口行為,加強行業自律,積極維護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就能推動對于浙江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