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要求我們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因而與之相關的碳金融發展也尤為重要。碳金融逐漸成為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搶占未來低碳經濟先機的關鍵。銀行業作為我國金融系統的主力軍,應在促進碳金融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對銀行業如何促進其發展展開研究討論。
[關鍵詞]低碳經濟碳金融銀行業
一、引言
何為“碳金融”,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基本統一的觀點是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包括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碳金融給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積極開展碳金融業務對我國銀行業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推動經營戰略轉型;二是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充分體現社會責任,關心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目前國際主流銀行基本都遵循赤道原則,即在進行項目融資過程中所要關注的一些對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的一些標準;三是開拓新的、廣闊的利潤來源,保持可持續發展。減排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新的朝陽產業也應運而生,主動涉足碳金融,能夠實現銀行利益和社會公益的雙贏;四是提升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一方面碳金融增加銀行收益,擴大銀行資本,改善經營管理,另一方面參與碳金融的國際合作,能提升我國銀行業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二、碳金融發展及我國情況
2005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為7.1億噸和108.6億美元;到2008年分別上升48.1億噸和1263.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89.2%和126.6%,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1500億美元,有望超越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歐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均居全球首位。加拿大、新加坡和東京也建立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歐洲氣候交易所還于2005年4月和2007年推出了與歐盟排碳配額掛鉤的期貨及期權交易。目前來看碳金融的金融工具包括碳貨幣、碳信貸、碳期貨期權、碳基金、碳保險等。碳排放權市場商品化愈發成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進入碳市場,開展碳金融業務。銀行、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在碳市場中都發揮著各自積極的作用。
然而我國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還是比較落后。首先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不成熟且缺乏金融中介。我國目前的多家環境交易所,相互之間缺乏統一規劃、分散談判,在國際碳交易議價中沒有話語權。目前我國在碳減排額主要通過一些國際的中間機構進入國際市場,國內價格遠低于國際價格,人民幣不被作為碳交易的結算貨幣。其次國內金融機構在碳融資和碳金融服務上參與不足。更缺乏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支持。但是我國碳金融市場有巨大的潛力。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占整個發展中國家排放總量的50%,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5%。國際能源機構估測,到2025年前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碳減排目標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據預測,我國在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可達20億~30億噸,超過歐洲國家減排量的總和。據此計算,我國每年在清潔能源上至少要投入1萬億元人民幣。
三、銀行業參與碳金融發展的對策研究
碳金融的迅速成熟壯大,需要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在我國銀行業是金融系統的主體,必然對碳金融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低碳金融業務也是銀行創新發展和經營轉型的重要機遇,將成為商業銀行業務拓展和盈利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有助于商業銀行更好地分享國內和全球經濟發展的紅利。因此銀行業積極進入碳金融領域是雙贏的舉措。我國的銀行實行的是分業經營,不能開展證券、基金、保險的業務,那么我國銀行業應在碳信貸和中間業務上做足文章,以促進我國碳金融的發展。
1.轉變發展觀念,積極踐行推廣低碳理念
黨中央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利國利民的,發展低碳經濟正是對可持續發展觀的切實貫徹。國內銀行作為社會成員,應成為推廣低碳的踐行者。銀行內部要推廣綠色經營,降低能耗,建設節約型銀行;業務上要減少對高耗能和產能過剩產業的資金投放;此外要有效傳播及實施低碳理念,開展低碳為主體的公益活動,鼓勵公眾使用電子銀行。
2.拓展碳信貸業務
目前我國銀行業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存貸差,因此拓展碳信貸規模能夠直接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收益。“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投資總額累計可達6000億元,按50%的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測算,節能融資市場就有3000億元規模。我國銀行應加大對CDM項目等低碳消耗項目提供貸款,促進清潔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拓展碳信貸也為企業融資開辟了新渠道,使企業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不再捉襟見肘,反過來也將促進碳金融的發展。目前興業銀行與農業銀行已經投身中小企業的能效融資項目和為企業提供CDM項目,但是規模及全國發展力度還有待提升。
3.發展中間業務,為企業提供中介服務
進行碳信用的登記、托管、結算和清算服務;為CDM項目提供設備融資租賃服務;依靠自身信息、營銷網絡優勢,作為項目咨詢顧問,協調交易中各方面的業務關系;發揮托管基金的經驗優勢,參與托管碳基金等業務;積極推動保理融資工具在節能減排項目融資中的應用;為排放權交易提供賬戶便利、研發支持和中介服務。目前浦發銀行等已經推出CDM項目開發咨詢服務業務。
4.提供信用增級服務
CDM交易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大的特點,類似于遠期交易,企業自身實力有限,發展面臨一定的障礙。我國銀行應為項目開發者提供信用增級,由此創造出經擔保CERS(核證減排單位),大大促進了該市場的發展。
5.主動出擊,直接參與國際碳交易
我國銀行可以在境外國家中注冊投資公司,取得相關資格后,參與境內CDM項目,并可在歐洲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主動參與有利于提升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碳金融發展更好融入國際市場。此外積極尋求與國際合作開展碳金融業務,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碳市場建設。
6.完善碳金融制度機制,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水平
我國不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更沒有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金融產品及服務種類單一,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差距甚遠。完善碳金融制度機制,是碳金融穩定健康發展的前提;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水平,才能加速國內碳金融發展,縮短與國際的差距,使我國擺脫因定價權缺失而陷入的困境。
7.組織機構健全和人才培養
碳金融發展迅速,金融產品多樣復雜且不斷創新,交易機制與國際接軌,國內銀行業在碳金融方面發展落后,主要是機構設置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人員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匱乏,實際操作經驗及業務能力欠缺。在組織機構建設方面,決策層應有專門領導負責低碳戰略實施領導、協調、監督各方面工作,管理層應成立專門機構或部門,負責低碳金融市場的拓展推廣,低碳金融產品的研究開發;人才培養方面應貫徹人才發展戰略,引進專業人才,加強相關理論知學習,通過培訓、論壇、考察等方式學習國際銀行先進做法,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發展碳金融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途徑,同時發展碳金融也有助于我國向低碳經濟轉型,有利于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我國碳金融雖然起步晚,發展滯后,但是市場廣闊,前景無限。做為金融系統主力軍的我國銀行業要把握時機,積極開展碳金融業務,不僅對壯大自身綜合競爭力,更為我國碳金融的發展,為我國金融業爭取更高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有著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賀慶棠: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N].中國綠色時報,2009.11-23(6)
[2]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3):10-17
[3]朱四海: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的選擇[J].發展研究2009(5):11-15
[4]王亮亮楊振宇:碳金融:低碳時代的金融創新[J].中國石油報,2009-12-09.
[5]湯小明:發達國家碳金融發展現狀[J].企業導報,20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