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典型調查等方法研究醫學生創造能力與職業發展的關系,結果表明:有30.12%的醫學生具有高創造力水平的特征,但整體創造力評價統計平均得分僅為104.31%,處于中等水平。醫學生職業發展與個人創造力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研究提出了有利提高醫學生職業發展的創造力培養建議。
關鍵詞:醫學生 創造能力 職業發展 相關性 研究
創造能力是人類特有的由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一種綜合能力,是職業發展獲得成功的重要推動力。研究醫學生創造能力與職業發展的關系,對于開發醫學生的創造潛力,提高醫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增強醫科大學生的職業競爭能力,推動醫學生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解醫學生創造能力與職業發展的關系,我們于2009~2010年對此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溫州醫學院學生。在校生為大一至大五的醫學專業學生,共調查1358人(次),其中分專業不少于30人;畢業生每專業問卷調查60人,其中畢業不足5年、畢業5~10年、畢業15年以上各20人。
2.研究方法。采用分層隨機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地典型調查等研究方法,由學生自行填寫無記名問卷、召開學生座談會和個別訪談等方法獲取數據。
(1)問卷設計:按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標準,分專業、年級設計問卷調查用表。
(2)調查內容:①大學生對自身創造力的評價;②醫學畢業生職業發展情況;③醫學畢業生職業發展與創造能力的關系等。
(3)本調查在校生共發出問卷1358份,收回問卷1358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1353份,占99.63%。畢業生共發出問卷320份,收回問卷255份,回收率為79.69%;有效問卷239份,占93.73%。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醫學生的創造能力
醫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指在醫學行業能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東西、取得新成績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研究認為:敢干冒險,意志堅強;喜歡觀察新事物,對新的事物有好奇性,具有創造性思維和探究能力;喜歡聯想,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質疑、喜歡創造,具有自信心、樂意做有挑戰性的工作等,是體現創造力的重要特征。據此我們于2010年9月對860人(次)醫學生自身創造力評價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
調查表明,醫學生具有良好的創造力傾向,在“喜歡嘗試、創造,樂意做有挑戰性的工作”等方面,自我評價較高。78.84%的醫學生已具有初步和部分的創造能力,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能運用醫學及自然科學知識思考問題,但對于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尚顯不足。在大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則顯得相對較差,缺乏創新性,有27.44%的大學生還沒有達到這種能力。四項評價同時具備的有259人,占30.12%;四項均不具備的大學生則占21.16%,這說明高校對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要有針對性,而不能一概而論。根據醫學生對自身創造力的評價統計,平均得分為104.31%,屬中等水平,這說明大學生自身有豐富的創造性資源,尚有較大的開發潛力。但由于知識面窄,社會經驗不豐富,特別是缺乏創造性實踐,導致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單一,因而難以形成具有創造性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隨著醫學生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其創造力將會有很大程度的發展。
職業發展成功是每一位醫學畢業生都希望實現的追求,但醫學生的職業發展有階段性分化趨向。調查顯示2005年以后畢業的醫學生職業分化顯著,動態化程度高,占66.7%的畢業生有跳槽離職傾向,且跳槽頻率高;對就業環境、工作條件和工作回報持不滿意態度的占50.0%;職業發展專業化程度低,僅30.6%,其中能正確掌握醫學技術,有進取心,能勝任醫療工作的占49.7%;技術能力一般,需要努力才能勉強完成任務的占到了25.0%。
2000~2004年期間的畢業生,從事專業的占42.5%,他們重視個人發展權,在團隊中以輔助者的角色出現,注重參與和知識積累,重視單位為個體成長所能提供的條件。
1995~1999年期間的畢業生,專業化程度高,從事醫學和專業管理工作的占71.4%。進入此階段的醫學畢業生,個人創造能力快速成長,在創新團隊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經濟收入穩定,逐漸重視對單位和創新團隊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和建議權,重視自已工作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重視獲得團隊成員的尊重。
1994年以前畢業的醫學生,經過長期的醫學和社會實踐,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行為能力和其它知識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個人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成為單位知識創新的中流砥柱,職業發展較好。他們中一部分人在專業上進一步深入,專業技術高超,成為技術骨干和業務專家;其中特別優秀的占到33.8%;表現優秀,有良好的技術素質和創造能力的占45.3%;熟練掌握技術,有一定的技術創新力的占12.9%。另一部分人在管理職位上獲得較好的發展,已成為管理權威或行政權威。在醫療崗位上的醫學生,普遍感到精神壓力較大,工作時間較長,假期和夜間值班工作負擔重,但對職業的發展前景比較有信心,三分之二的調查對象對此表示比較滿意與滿意。
3.醫學生的創造能力與職業發展
創造是人首次產生嶄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質成果的思維與行為的總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創造的歷史。伴隨石器的使用,人們發現了火;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近代推動工業革命的機器——蒸汽機的發明等,都是人類創造力的神奇貢獻。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一個醫學生有沒有創造能力,要看他是否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自學能力、敏銳、獨特的觀察力、創造性設想和科學分析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破壞、創造性實踐、創造性操作能力和優良個性品質等。
創造能力是一個人完成任務的前提條件,是影響工作效果的基本因素。沒有創造能力而經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的人,容易在任務的壓力下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應付性工作,如緊張、沮喪、拖延、回避或敷衍等等,最后都難免要面對種種不利。甚至導致跳槽,失去職業的持續性發展。
該研究表明,在同等競爭平臺下,醫學畢業生職業發展與個人創造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創造能力則積極思考,大膽探索,想象豐富,情緒高漲、工作主動,實績明顯,職業發展成功的幾率大。據調查:思維能隨機應變、反應敏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對事物具有獨特見解、自信心強、堅持不懈、不怕挫折、具備適應職業崗位要求的實際操作能力、專業能力強、工作效率高、生活范圍較大、組織協調和相互合作能力及社交能力強的醫學類畢業生,職業發展較好。如果不具有從事某項工作的創造能力,在該項工作上職業發展成功的可能性將非常小。
醫學生要提高自己的品牌價值,更有效地推銷自己,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加快自身的職業發展進程,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已的創造能力。
三、醫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建議
1.開展創造能力教育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計劃中增加創造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增加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內容,同時要密切聯系臨床實踐,突出教學的實用性,使學生具備扎實的醫學知識基礎與專業技能。在課程體系中還要適度加大選修課的比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其人文素養。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大創造力培養教育方面的投入,使高校具有濃厚的創造性教育氛圍。
2.培養學生創造意識
高校要重視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要求大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教師要指導學生主動參與,讓每個學生都知道,創造活動一點都不神秘,凡是前人沒有做過、想過或前人沒有做好的事情,你想了、做了,就是發明,就是創新,這就是創造。培養其自信心,要讓學生相信人人都有創造力,相信自己也有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讓每個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研究和創造。
3.增加創造實踐活動
創造的關鍵在于實踐,創造的潛能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變為物質力量。增加有利創造力開發的各種團學活動、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學術活動,如學術報告、課題討論、創造技法研討會等。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引導他們對新穎的事物進行創造性聯想,激發學生熱愛創造學,可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不斷發展。
4.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水平和職業適應能力
在對醫學生進行創造能力培養的同時,高校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水平和職業適應能力,注重學生應用技術和操作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使之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創造能力以適應社會及職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曹中秋.大學生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的調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3):27-28.
[2]劉文霞,葉琳,付麗和等.當代大學生創造意識狀況抽樣調查與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3):1-3.
[3]張宏烈,顧曉華.“三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129-130.
[4]郝宜勝.職場成功之道[J].中國集體經濟,2008,(9):42-45.
[5]張瀾.大學生擇業觀與高校職業發展教育對策研究[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7,24(6):112-113.
基金項目:溫州醫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項目 (編號:XSZ09004);
溫州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課題立項項目 (編號:WSK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