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蘊含語言,語言傳承文化。如何滲透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意識,培養語用能力進行交流是目前教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本文主要闡述了文化的內涵以及與教學的關系,分析了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關鍵詞:語言與文化 英語教學 文化教學 策略
英語作為傳遞信息的媒介,在國際間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已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前正面臨著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問題。語言學習首要的是要確立學習的目的,而目前大部分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都是為了交流,尤其是進行跨文化的交流。交流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交流的進行意味著吸納和傳播兩者不可或缺。然而初始學習通常是以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語言知識為起點,這樣往往就被誤認為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就具備了交際能力。因此,在實際交際活動中就出現了因英語文化的缺失而造成的各種不當表達。如今大多數英語學習策略仍然強調語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文化教學卻被疏忽,這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滲透文化教學,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文化能力,才能實現有效交際。
一、語言與文化
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時期一個特定的社會或民族所特有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信仰文學藝術等。
美國人類學家古迪納夫指出:“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蘊含在文化之中,同時文化賦予了語言鮮明的民族特色。語言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文化通過語言表達繼承和傳播它所屬的民族的獨特民俗、價值理念、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語言通過交流豐富文化的內容,促進文化的發展。因此,脫離了文化而單純的學習語言,就會出現禮儀,禮節甚至是表達了相反意義錯誤。
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其實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輸入與本民族文化重構的過程。在英語逐漸成為國際性的語言的時候,用英語向其他國家的人民講述和解釋中國文化已經成為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也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承擔的基本任務之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實現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僅僅進行目的語文化的教學,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與文化意識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把文化教育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象。所以,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必須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目的語的文化導入,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發展,我國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在交往中引發的誤解時有發生。這些事實使更多的人認識到“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文化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導入文化知識時,在教語言的同時結合語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一方面,要經常給學生灌輸一些英美文化習俗;另一方面,還要不斷糾正一些不適合英美文化習俗的語言。大學英語課文選材豐富,內容涉及英語國家歷史、地理、社會、人文、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等。如在講課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紹美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他們的家庭關系及父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養等文化觀念,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得理解課文,加深印象。而且,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哪一個方面都離不了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準確的理解目的語。
當今英語教學仍然以傳統教學模式居多,大多數學生認為背好單詞就是學好英語了。此外,盡管口語訓練不斷被重視,但是稍作觀察就會發現許多學生在交流中常誤將漢語習慣帶入跨文化交際情景,各種中式思維的語言表達頻繁出現。例如,當中國學生被外籍教師表揚和贊美時,中國學生往往以謙虛之詞回應,“It’s nothing.”“I’m a common student.”這就會被外教誤解為自己的認識有誤,而感到很為難。
中國學生為了表示關系親密,在與外籍教師交流有時候省略了禮貌語而被誤解為缺乏道德修養,像這樣缺乏文化因素的考慮而將漢英文化意識一一對等中式思維方式的表達屢見不鮮。如果不能充分體驗英美文化,發現文化差異,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會繼續受到本族語言的思維習慣的影響和牽制,文化教學勢在必行。
同時,文化的特點決定著文化學習的必要性,正如William J. Starosta指出文化具有四個基本特點:文化是整體的;文化是后天習得的;文化是動態發展的;文化是無處不在的。這些特點說明我們能夠通過在后天的不懈地學習、積累和更新文化知識而避免因文化缺失而造成的語言錯誤。
三、英語教學中實現文化教育的策略
1.文化學習應基于正確的文化學習意識
多數學生缺乏文化學習的意識是因為他們認為英語四六級考試是要面臨的當務之急,文化學習就被忽視和擱淺了;還有學生認為漢語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其它文化不堪一比,因而也不足為學;更有學生盲目地崇洋媚外,認為崇尚發達國家英美等國的文化就是與時俱進,曲解文化學習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滲透文化教學,使文化學習成為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過程。教師應在英語學習課程中導入相應的背景文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途徑,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培養積極的文化情感,正確理解學習文化的意義,避免并逐漸消除已出現的文化隔閡、文化偏見甚至偏激。
2.通過詞匯教學,加強英漢文化對比
(1)同一的詞語不同文化內涵的比較
詞匯賦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不同名族的語言中表現形式不同。同一詞在不同的語言中表達的文化內涵、概念范圍不同。正如在《中西文化之鑒》一書中 ,作者指出朋友“friends”一詞的文化內涵在美國文化中只表示與朋友一起度過美好時光并且朋友之間相互支持,并不包括對朋友及時提供幫助的責任;在漢語中“朋友”的內涵卻更具體、更深刻,它包括對友人的責任、對朋友的需要的覺察和及時的物質幫助。如果學生沒有了解“朋友”在中西文化中的文化意義的不同,與美國人交友就會誤解重重。又如,瞪眼睛“widening eyes”在中國文化中表示生氣時的表情,在美語對話中卻表示驚奇。盡管這些詞傳遞相同的語義,卻影射出不同的文話內涵。
(2)不同詞語相似文化內涵的比較
有學生反映有些短語、句子很好翻譯。例如:茶杯“tea cup”成千上萬:“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皮包骨頭:“skin and bones”,因為這些詞匯不僅具有與漢語相似的語義和表達方式,而且具有相近的文化內涵。也有詞語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內涵,但是表達習慣與漢語不同,例如:漢語中常將吃的少比喻為“吃貓食”,而英語中常表達為“eat like a bird”。但是文化內涵都是形容吃得少;又如漢語里的大海撈針常在英語中表達為“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指在稻草中找出一根針)文化內涵都表達為極難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再如漢語中常說的無風不起浪,在英語中常被譯為“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無風不起煙)。文化意義均表達為事由因出。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能引導學生在詞匯中發現類似的相近或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選詞時他們就會避免表達上的習慣錯誤。
3.利用教材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利用教材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然而對中外語言文化的差異的了解,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是教學的缺項。如果教師立足課本深挖文化背景知識,就會很容易地在英語教學中實現文化教學。例如,《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Lifelong Education”,教師可以抓住教育這個話題導入相關的美國教育體制方面信息,如:多樣性是美國教育體系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在學校的類型、規模、管理、政策和教學實踐;全國沒有統一的教育體系,政府可以影響和控制教育,但是不能控制各州的教育政策和實施情況等。而中國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實踐往往是在全國范圍內由試點到普及,呈一體趨勢,這與美國教育體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是有一定的區別。如果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能介入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積少成多,學生的文化思維能力也將逐步提高。
4.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文化教學
通常英語教學是通過課堂完成,在課堂講授英美文化禮俗、風土人情,學生只能通過講授和想象完成他們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多媒體卻可以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文化語言環境,通過播放電影、錄像、圖片、報道將現實中的文化生活真實呈現給學生,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英美文化的風土人情。同時,多媒體可以提供無窮的資源,不僅可以用于課堂,在課下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登陸一些外國學習網站進行英語交流,將學習的語言文化知識學之用之。
參考文獻:
[1]Chen-GuoMing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際學基礎.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美]戴維斯.中西文化之鑒——跨文化交際教程.M 1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H.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3.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