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臨床生殖醫學》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及教學內容的可讀性及教學方法創新性的分析,探索了本科生殖醫學專業中《臨床生殖醫學》教材及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
關鍵詞:臨床生殖醫學 教學方法 課程設置
生殖醫學是研究兩性生殖健康的現代醫學科學的重要分支,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本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在我國有26所醫學高等院校開設生殖醫學專業,這無疑是對培養從事生殖醫學的專業人才提供了人力保障。
生殖醫學專業如何設置教學課程,如何實施教學又是開設這門專業的新問題。2008年以竇肇華教授為首匯聚26所醫學院校的專家教授編著了衛生部十一五生殖醫學專業的規劃較教材10部,結束了醫學生殖專業教材“散兵游泳”、“各自為政”的歷史。從此進入了生殖醫學教育的新時代。
吉林醫藥學院2008年、2009年經歷了《臨床生殖醫學》專業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教材的編者及主講教師在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了反思。
一、《臨床生殖醫學》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生殖醫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既有他的獨立性又有他的多面性,是一門綜合學科。這門學科最終解決問題的主體是有生殖功能缺欠的人,所以在臨床生殖醫學全套10部教材中,《臨床生殖醫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目前為止生殖醫學界需著手解決問題仍然是男性或女性由于生殖功能異常而導致的生育能力低下或不能生育。《臨床生殖醫學》是揭示臨床疾病與生育的關系及臨床診斷治療的臨床專業課,開設這門課程對在具備臨床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過渡到學習專業知識非常必要,是一種角色轉變的必修課。在臨床醫學中所學的部分疾病,盡管與生殖有關,但教學中學生感到在生殖專業上無法系統聯系,未知點很多,學生渴望了解、認知是這部教材編寫的原動力,這樣一種求知的狀態已經說明了教材內容的可讀性。
二、《臨床生殖醫學》課程內容的可讀性
目的決定內容,與生殖專業有關的疾病大多在臨床課中所涉及。如何在《臨床生殖醫學》教材中選擇,闡述每個與生殖有關的疾病是教材中不能回避問題。
婦產科學、外科學(泌尿生殖系統)是臨床醫學的專業課,其中講述的許多疾病與生殖密切相關,但不同專業所關注的側面不同,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婦產科學》主要強調疾病的發生機理、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而在《臨床生殖醫學》中主要關注此病對生殖的影響及如何解決生育問題,這應是兩個教材區別的關鍵所在。通過臨床生殖醫學教學,使學生從紛紛龐雜的疾病中,進一步系統而深刻的學習與生殖有關的疾病,學生感到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對比性強,記憶深刻,對今后從事生殖醫學工作有重要意義。兩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反響較好。這門課程的設置在生殖醫學教學中的的作用毋庸置疑。
三、《臨床生殖醫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性
《臨床生殖醫學》課程是生殖醫學專業的專業課程,如何講授,如何把握與《婦產科學》的區別,不僅是編者的思考的問題,更是每一個教者的課題。臨床婦產科老師必須轉換專業角色,實現角色轉換的首要條件是要走角色,教師要熟悉、了解專業,站在專業的前沿。把握教材的核心環節,講授解決生殖問題的方法,研究疾病與生殖的關系及結局,傳播生殖健康的理念。
探討教學方法,力求將生殖醫學專業基礎如《發育生物學》、《生殖生物學》、《生殖生理學》、《生殖藥理學》、《生殖免疫學》等知識融入到教學中是對教師的更高要求,強調兩個“結合”,即生殖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疾病相結合,研究進展與經典理論相結合。教學中更強調提出問題,提出觀點進行討論,以撰寫學術論文形式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學法的另一種實踐。
兩年的教學實踐,對《臨床生殖醫學》的教學積累了經驗,為再版的修訂工作提供給了第一手資料,為完成生殖醫學專業的教學目標邁進了一步。但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認為教材編寫的形式需進一步探討。由于生殖醫學發展速度極快,尚未定論的、探討性的觀點較多,如何寫進教科書中,與經典的臨床本科教材有悖的風格如何把握,學生接受程度如何,都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重點教育課題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