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根據新課標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和創新,尋求適合新課改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政治教學的活力。
關鍵詞:合成課程 政治教學 學生
隨著教學改革步伐的推進以及新教材的全面推廣,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深刻影響著政治教學。那么,在政治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需要從哪幾個角度進行呢?
一、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承擔責任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氛圍。”而教學活動的過程是師生間的知識與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的成功取決于學生對教師的知識與情感認同程度。教師不要把學生當作白板強行刻畫,看成容器盲目灌輸,因為課堂教學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類活動構成。只有這兩類活動同時展開才讓課堂教學具有互動的特點。因此,政治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強調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學會學習。如果教師無視學生主體性存在,在教學內容上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方法上照本宣科、一灌到底的單邊教學;是不可能使學生接受知識、能力得到培養,更不可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如哲學本體論單講理論不聯系實際,不但枯燥而且很難使學生理解。只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在方法上堅持新穎靈活性,促進學生對知識內化,彰顯政治新課標的生活意義。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將當前的熱門話題引入課堂,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意識、友好合作精神和健康人生態度,真正做到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如在經濟學中可以運用小品、討論、辯論會等形式。在這些活動當中,學生可直接參與教學,與教師共同完成任務。
二、強調思維、情感和行動的整合
教學活動形式多樣,但都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為目的。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與更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傳統的課程觀強調認知能力,忽視人的情感、態度、實踐的能力在學習中的功能,導致把生動的教學活動局限于狹隘單調的認知主義框架內,使教學缺乏情感讓學生感到學習枯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把情意因素提高到新的高度來理解,賦予其在課程目標中重要的價值取向。由于政治課堂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不同的個性的學生,所要實現的目標特殊于其他學科,不但要讓學生明白思想政治觀點之理,還要使學生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的任務。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堅持以生為本,來觸動學生的動情點,使他們在體驗中讓情感得到提升,從而發展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正確的、鮮明的思想政治觀點來引導學生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在意識能動性的教學中,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通過引入“八榮八恥”來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熱愛、尊重、追求真理、樂于合作的情感,使思維、情感和行動融為一體。
三、加強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的密切關系,對學生的情感和理智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生活,正如魯潔教授所言:“它是用學生的眼睛觀察到的、用他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只有這樣的生活才能構成學生自身的生命活動。”而現在大部分學生用“假、大、空”來形容政治課教學,主要是他們認為政治不就是高談闊論,與己無關。有時,由于老師對學生看到的社會現實問題,尤其是消極的,在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惡,而采取回避或簡單的理論說教。他們不但不能令信服政治的有用性,而且導致“三觀”的扭曲由此走上歧路,給家庭、社會帶來些煩心事。解決此問題,不但要徹底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生硬式的教學語言,采用多彩的生活語言融合愉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而且還要將情境和案例教學相結合,運用寓言故事、時事政治等載體帶學生進入語境切身體驗知識的運用,促進興趣、情感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經濟常識中投資理財部分通過《不差錢》這部小品引入,然后逐步深入分析或者設計一些情景讓同學們來提出一些見解。這樣充分發揮政治本身的優勢既不能回避社會現實問題又發揮了多媒體和網絡的作用。
四、自我是學習的法定對象,增強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新的課程理念呼喚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旨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三個過程。在政治教學中要使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是否能學、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促進學生學習,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在教學中創立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踐行自主、合作、探究三種學習方式,學生既是設計者又是實施者,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動情的設計掌握課標要求,同時也探究自己最佳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影響價格因素這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分組,結合自身優勢通過合作調查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協作關系,體會知識與現實的結合。這種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比在課堂上講千百次要有效。
五、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注重學生素質的塑造
俗話說先成人,后成才。政治教育是通過理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品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現在先進的教育手段、發達的傳媒都不能否定面對面的教育工作和代替人與人間的交流,擺脫不了社會屬性的制約。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實例如達人秀冠軍李煒的表現告訴學生生活中要堅強,同時從政治學角度強調要關心需要幫助的人,不要戴有色眼鏡生活否則自己生活也會缺乏色彩感到孤獨。這樣既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又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而“四有”新人把道德放在首位突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更印證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在政治課堂中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為此,針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的現狀,在確立道德教育為首的地位不變的情況下,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踏實持之以恒,落實到位;同時,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同時借鑒外國先進文化,促進中華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并且將學校、社會、家庭三位融為一體,調動各方資源共同承擔培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要將道教德育的地位從單純口號上“首要”切實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錢亞圓.高中政治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交往有效化探究[J].教學研究,2005,(7):37-38.
[2]董晨.對新課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再認識[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6,(9):7-10.
[3]艾志娟.新課標背景下對政治教學的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8,(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