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教育“立交橋”是繁榮職教事業的根本措施,但效果一直不明顯。主要原因是,以往的“立交橋”結構不完整,對中職學生缺乏吸引力。增強中等職教“立交橋”效能,應在創造中職生充分升學機會和就業優勢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關鍵詞:中等職教 運行障礙 對策
一、背景
中等職教既肩負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重任,又要為高等職教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提供合格生源,這海量的培養流程和復雜任務,為中等職教打造多通道、大流量、高質量的學生成才“立交橋”成為歷史的必然和國家層面的行為。對中等職教“立交橋”的客觀必然性和它應有的強大功能,人們普遍認可,并熱切期盼它產生可觀的效能。
然而,十來年過去了,人們并未看到這座“立交橋”應有的巨大效能,中等職教仍未走出困境,高等職教和社會也未從中受益。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二、中等職教學生成才“立交橋”效能欠佳的表現和原因
1.表現
中等職教“立交橋”并未給中等職教帶來足夠數量的優質生源,這是中職學校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缺乏充足的優質生源,既影響學校發展的實力,又使學校在辦學實踐中缺乏成長的基礎,還損害中職學校的聲譽,使中職學校在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不少中職學校難以為繼,本屬短缺的職教資源因此而大量流失。
2.原因
直接原因是中職教育缺乏吸引力,所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根本原因是這座“立交橋”的出口不對,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升學路子又窄又短。中職生升高職、考試門檻難過,專升本5%的比例希望渺茫,碩士、博士更是無緣。二是就業無任何優勢可言。和大學生相比,缺乏競爭力,沒晉升機會,和沒接受過職業教育的農民工相比,多付出了資金和時間,卻沒換來相應的待遇和體面。這些冷酷的現實,使人們到中職求學的熱情難以高漲。
三、打造高效能中等職教學生成才“立交橋”的構想
1.開辟中等職教學生升學大通道
(1)首先要打破觀念上的障礙
長期以來,主流觀念一直存在著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因為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所以中等職教就必然是就業教育,那么,中等學生就應該一律去打工。近年來,中職生對口升學越來越不受鼓勵,“3+2”、五年一貫制等讀大專的計劃也越來越少,專升本由應屆畢業生的30%降到5%,但大多數名牌大學根本不招。
(2)職業教育體系不能遜色于中等以上普通教育體系
從數量上看,因為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人的終生教育,它的覆蓋要比普通教育大得多。社會對人才結構的需求,也決定著職業教育更強大,因為從事研發和管理的人,要遠比從事工藝和生產勞動的人少得多。
(3)大力整合高等教育資源
從屬性上看,我國現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專科和應用型本科,本來就是高等職業教育,只不過是人為的把它們錯誤地劃歸普通高等教育體系,錯誤地不對中職生敞開大門。從現象看,中職生源質量差,但究其原因,是這些學校的大門不對他們開,這才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了中職的衰落。因此,讓專科和應用型本科“歸隊”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2.大力改革高考制度
(1)重新定義中等職業教育的性質和地位
強大的高等職業教育,需要有堅實龐大的基礎做支撐,這個基礎非中等職業教育莫屬。這是高職對人才類型和課程基礎的客觀要求,這也是中職走出危機,再度輝煌的必由之路。因此中職教育既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職前教育,既勞動準備教育,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教育。要徹底摘掉中職教育是“二流教育”、是收容中招考試“失敗者”的教育這頂帽子。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所說“如果5%的人都失敗的話,不是學生的失敗而是制度的失敗,是應試教育制造了這種差異”。
(2)高等職業教育選拔學生的制度設計要把中職生做為主生源
和高等職教高考指標棒相匹配的考試制度,如果還是以考數理邏輯和語言能力為主的普通高考,中職生還是望而生畏,高職的優秀人才仍被擋在大學門外,不但中職教育救不活,而且高職體系的功能也大打折扣。
高等職教選拔學生的制度設計的原則:一是盡快從普通高考中單列出來;二是考試內容應是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組合體,且兩者比重應從就業崗位和就學層次為轉移。一般來說,制造類崗位和層次低的學校應偏重實踐能力,反之亦然;三是評價方式方法更多元化,不能只看一張試卷;四是要充分關注特殊人才和潛能。
(3)成人高等教育也要和中職教育相銜接
成人高等教育的彈性學制和靈活學習方式比較適應中職生的繼續學習,但考試制度和課程設置與中職教育缺乏統籌設計,使許多中職生仍跨不過選拔這道檻。同時,重復學習問題不可避免,課程統籌、學分制、改革考試辦法等措施勢在必行。
3.要統籌開發中高等職教課程和教材
(1)要瞄準中職教育多元化培養目標
走上中職教育“立交橋”的學生,要有多種出口的自由選擇,這就要求要有多種課程和教材組成的教學模塊與之相匹配,多種教學模塊有機組合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教學包”,既具有升學的縱向銜接功能,又具有隨時橫向貫通的功能。
(2)要兼顧多層次的中職學生
在現代職教體系中,不乏優秀的生源,這就使中職生源學習能力層次大大增加。所以教學模塊中不能只考慮學生的類別,還要著力考慮學生的層次差別。
(3)要確立多標準評價體系
中職教育的課程和教材特點,使對學生效果的評價成為難度很大的新課題。做好這個課題,主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方式,采用不同的適用測量方法,如近年來廣泛開展的技能競賽,其名次也應成為考試成績;二是不同的測量結果要折合成統一的學分;三是這種學分在中職生走出“立交橋”的每個出口都能承認。
4.廣開中職生就業之路
(1)廣泛深入地開展人才觀宣傳教育
要使中職生感到初次就業不是學習的終結,也不是職業的死胡同,它只是繼續學習的新起點和未來職業的一種鋪墊,祖國的需要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
(2)加強對中職生的生涯規劃指導
青年學生的豐富個性,青春期的人生觀、價值觀,不確定性和中職生的構成復雜性三重交織,形成了中職學生千差萬別的個體特征。所以對中職生的生涯規劃指導決不能粗枝大葉,千篇一律,必須耐心細致,突出個性和人性化。
(3)嚴格實行勞動準入制度
勞動準入制度是企業產品質量和產業升級的可靠保障,若所有企業都堅持這項制度,就會走上“高素質高待遇用工→大數量高質量培養中職生→更高標準選擇中職生”的良好人才循環,從根本上打破“低素質待遇用工→小量低質中職生→更低素質用工”的惡性循環。在培養企業用工習慣的同時,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強宏觀監控,加大獎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