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頒布其十年來,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青年學生的德育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容否認,高校青年學生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予以解決。
關鍵詞:高等學校 青年 德育 公民道德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并實施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這是我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針對性與現實性的重要指南。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沿窗口,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陣地。因此,在青年學生中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與政策,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德智雙馨優秀人才的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
筆者于2010年3月對徐州部分高校的235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德育工作實際,努力探索《綱要》實施十年來高校青年學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一
《綱要》頒布實施后,很多高校根據其要求,專門成立兩課中心,發揮“兩課”的主導功能,講授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課的主要內容,或通過專題講座,(公共)選修課、宣傳刊物等形式強化道德認識,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觀念。一些高校還在學生中建立“三個代表”學研會、“雙學”小組,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大學生科學發展觀研討會等理論思想的陣地,利用這些陣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把《綱要》中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化為大學生的道德需求。
學風是學生思想道德的突出表現,良好的學風是孕育學生良好品德的基礎。一些高校通過抓學風來促進道德建設,應該說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認識到了網絡帶給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戰,因此他們積極探索,全力打造網絡教育的新平臺,搶占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陣地。紅色網絡、專題網頁以及一些綜合性網絡中的主旋律教育內容等,對于增強上網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窗口、道德建設主要陣地的高校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加強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并把道德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從總體上切實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但是,由于信息的多樣、文化的多元、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等因素,高校青年學生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著一系列新問題和新矛盾,面臨著新的嚴峻的挑戰。
二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正在侵害校園,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效果。
第一,學生的道德理論認同與具體實踐、日常行為脫節,即“知行不一”。根據調查,100%的學生強烈反對大學校園里的不文明現象,但他們也100%的承認,這些不文明現象就發生在自己或其他同學身上,這說明很多青年學生只強調“他律”不注重“自律”。對于“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的理解,57.1%的學生認為“不過度浪費就是勤儉節約”。在回答“當你碰到校園內有人打架斗毆,你該怎么辦”時,“敢于上前阻止”的占12.1%,“看看熱鬧,袖手旁觀”的占32.7%,“已經有人制止時參與”的占31.8%,后兩項合計64.5%。這些數據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地位缺失,缺乏主體道德“知、情、意、動、行”的實踐環節,自我約束能力差。
第二,青年學生受我國經濟轉型的影響較大,歷史的嬗變,經濟的轉型、新舊價值觀念的沖突,人們生產了道德上的迷惘,對原來堅持的思想和行動產生了動搖,道德判斷無所適從,不少學生陷入道德思想和行動的苦惱之中。調查中我們發現,28.7%的學生對“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只講金錢,不講道德”無法判斷,29.8%的學生對“道德失范不是社會主義”的判斷模棱兩可。大學是社會的“縮形”,一些家庭中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社會中不良因素也難免會帶到校園中來,這些消極因素時刻在與大學生道德認知做激烈的碰撞,如果學生麻木或松懈,學生就會出現道德失范的行為。
第三,施教者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影響著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現在師德主流是好的,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不容回避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價值多元化的形成,社會不良風氣及教育管理體制中弊端的消極影響,師德師風依然存在問題。個別教師淡化自身道德修養,認為只要把業務搞上去是主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調查中,學生選擇“任課教師中很少有優秀的師生形象”有21%,認為“教師經常利用教學進行思想與道德教育”的只占8.9%,調查的結果很好的說明了施教者自身問題對青年學生道德建設的影響。
另外,大學生公寓園區的思想政治工作及道德建設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也是影響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
三
道德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道德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全面領會并貫徹執行《綱要》的精神,從教育機制、教育內容到教育方式、手段、全面實現學生的需要,著力創新德育的機制,以不斷開創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要進一步濃厚德育的氛圍,凈化德育的環境。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高校要進一步正面強化道德教育,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性與文化品味,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這些活動,努力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認知能力,使學生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科學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事之道。
第二,要進一步強化德育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要優化教育工作隊伍,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與工作能力,全面促進德育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
第三,高等學校要努力擴大德育的視野,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的一體化建設。盡管當前一些高校在這方面有一些具體的行動,但是常規化、制度化和規范化不夠,沒有形成道德教育的強大合力,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四,大力加強師德建設,要按照《綱要》的要求,以教師職業道德為重點,進一步推動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品德素質,規范教師行為。造就一支政治過硬、品德良好、業務精良的師資隊伍。
第五,加強對青年學生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教育,改變教育方法。高校在德育的內容上要作某些修改和調整,可以多增加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遺產與經驗等內容,并貫之以新的時代內容,輔之以現代教育手段,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培養學生具有一般的道德精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通知[R].2001.
[2]黃向陽.德育原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3]羅國杰,關鍵英.高校道德教育與以德治教[J].中國高等教育,2001,(23).
[4]袁敬傳,張軍.大學生德育與公民道德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4,(5).
[5]苗相甫,楊浩文.道德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6]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